世尊默然而不製止
世尊不說話了,你們不能接受,隨緣,默然而不製止。那是說佛不慈悲嘛,這麼好的法,你們爲什麼要不聽,佛知道,佛會觀機,(是)福報不夠。這是真話,現在想聽大經的人,確確實實很需要福報,他不能接受,這不奇怪的,佛親自講法華經,都有現場五千人退席,佛知道默然而不製止,爲什麼?這個要有深厚的善根福德。所以你們勸人家去西方極樂世界,哪有那麼容易一講就能去,那個福報是不得了的福報,就是這個道理,確確實實佛教度有緣人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善根、福德、因緣是很深厚的。你看佛親自講法華,現場都有五千人退席,禮佛而退,所以佛黯然而不製止,爲什麼,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所以學佛也要有很大的福報,不信佛也是這樣子,世間法說緣分沒有到,這個也沒有錯,我們講緣沒有到,其實就是善根、福德的原因。我們才知道後面的法華經利益有多大,不聽這個是大損失。所以我們對佛教有誤會,佛教本身沒有任何的影響,那些受影響的人、誤會的人吃了大虧。就是說,我們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有任何損失、極樂世界沒有任何的損失,衆生吃虧,衆生這邊的問題,要受無量的苦。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複枝葉,純有貞實。
就是說,好,你們走就走吧,剩下的都是骨幹,純有貞實;枝葉,是善根福德不夠。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就是說,離開也好。
汝今善聽,當爲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金剛經也有願樂欲聞,我昨天又解釋了一下,這個願樂欲聞有四個層次,什麼四個層次?這個願是,好,聽一聽,了解一下;那個樂就是生歡喜心來聽,快樂;那個欲,就是非聽不可,就像你們今天下大雪,我也要聽非聽不可,就達到這個欲了;那個聞就最高級了,那個聞就是指的見性了,我有願樂欲,那個聞就聞自性了,通達自性了,到自性了,達到最深了,所以這點我們要明白,這是四個聽經的層次。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你看就是說,這裏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一切佛到了一定的時候才會說出來,
百千萬劫稀有難逢,時乃說之。你看,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
還是講我們要信,法華經講之前還是要信,所以言不虛妄哪。我們現在還在迷信在世間法。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現在很多人學佛就落在思量分別上,思量分別的話一定會有對立的,所以學佛爲什麼有那麼多門戶之見、有對立,有思量分別。好像我們講通俗的,觀音菩薩管慈悲,觀音菩薩智慧沒有;文殊菩薩有智慧沒有慈悲;這個地藏菩薩有孝敬沒有文殊菩薩的智慧,好像是講叁位各管一攤,不是這樣回事的。四大菩薩任何一個菩薩,都代表一切都有,就是說觀音菩薩也有文殊菩薩的智慧,跟文殊菩薩一樣的智慧、跟地藏菩薩一樣的孝敬、跟普賢菩薩一樣的行願,都是通的,不是各管一攤。這個原來講過,活人就找藥師佛,死人就找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管死人的,生病就找藥師佛,這是顛倒,所以很多人確實不明白,所以這裏講思量分別,我們都給佛菩薩安排了工作的,給他分好了工,佛菩薩你是管這攤的,你是管那攤的,真的有這樣的事情嗎?顛倒,這是大顛倒。
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不曉得這是一體。如果學過楞嚴經就知道,其實我們是一體的,諸佛才能究竟明白。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佛來到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因緣,但是最主要的大事因緣是什麼?我們看
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如果我們懂得這個話,我們學佛的態度就轉變過來,我們學佛也要以這個爲主。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
開就是打開,打開佛的知見;使,使得清淨故,我們講煩惱轉清淨。
欲示衆生,是指開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這叫做開示悟入,佛知佛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那麼我們,佛已經在世間告訴我們,我們學佛的人要抓住這個,這個是最主要的,我們要接受什麼,接受佛知佛見。佛知佛見在哪裏,佛親口所說。那佛不住世了,佛在經典裏(告訴我們),這叫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經典都不要了,你怎麼去智慧如海,那叫煩惱如海。就好像某些人爲什麼煩惱如海,沒有經典教我們,所以這個我們要明白,所以這個是大事情佛知佛見。那你明白的話,聽經聞法是不是最重要,我們不聽經聞法,我們怎麼知道什麼叫佛知佛見呢,我們聽這個人說、聽那個人說,我們學了《維摩诘經》才知道,依法不依人。他是不是佛、他是不是菩薩,他講的對、講的錯,我們都不曉得。如果經典看到,我們講依照經典,依法不依人,我們很多人學佛還是感情用事,錯了,不要去感情用事。所以這是法華經很重要的一段經文,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我們現在大家在一起學經典,我們共同學習經典。講經這個有經典,說錯、說對了,我們大家依照經典來學。
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佛來到世間就是這個事情,就是把我們衆生的智慧打開。《華嚴經》講“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現在迷掉了。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那麼以前明明說了那麼多,說了二乘、叁乘,後面講無有余乘,那麼以前講了二和叁算什麼呢?若二、若叁,無有余乘,沒有二沒有叁。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
以前講的二和叁是什麼,是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
最後什麼,萬法歸一,歸自性哪。如果不歸一的話,到時候有二、有叁,就會有誤會。這裏講的,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一乘就是佛乘。
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阿羅漢叫做一切智,菩薩叫做道種智,成佛叫做一切種智。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
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佛佛道同。
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一定要得到這個究竟,這是佛的慈悲,我們學了大乘經典知道,佛是希望我們成佛而且是快快成佛。其實最快(成佛)是到極樂世界最快,還有一個頓悟最快,但是(頓悟)要有根性,這個要明白。中國的六祖惠能表演的是頓悟,頓悟要有根性,如果沒有根性的話,那個很危險。還有我們佛慈悲到極處,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學佛真的明白道理,成佛難不難,不難。我講的不難,就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難,人人都做的到,一切衆生都做得到。這就是我們的問題,你說頓悟我們做不到,這個是真話,但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難,難在什麼地方,以後就知道,我們講《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就知道,這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難就難在就是信(出了問題),不信。很多真正的念佛人,信的那個標准沒有達到經典的標准,外面有一點誘惑那就不信了。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
你看還是反複說,萬法歸一、歸于一乘。一才是平等,所以金剛經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
一定是佛給我們的知見,一定不是那種阿羅漢的知見,不是菩薩的知見,是佛的知見。但是阿羅漢、菩薩是過程,我們從十法界來講是過程,不能一步到位,分幾步走。
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欲、
這個種種欲就是煩惱習氣,就是說我們凡夫,不能夠一步到位成佛,佛在中間就設了很多方便幫助我們提升,但是不要把這個方便當成究竟,這是個過程,所以很多人學佛把手段當成目的,手段是手段,要通過這個手段達到究竟目的,很多學佛人迷在那個手段裏,種種欲就是煩惱習氣。所以深心所著
《無量壽經》講,我們爲什麼擺脫不了六道,也是我們的習氣,我們叫深著世樂。這個世間的所謂樂有一點,佛法就不要了,深深的著,這是習氣,粘住了,放不下。這裏講的我們心也是深心所著,這個不是普通的著,這個要長時間的熏,就好像我們的廚房的一些油垢,比方說油煙機,要用很特殊的洗滌産品等等,要專業人士才能洗的幹淨,汙垢洗不幹淨,這個汙垢太深了,無始劫來。所以爲什麼學佛不能成就,就是這個煩惱習氣。一個是沒有把佛法放在第一位,沒有抓住佛知佛見,第二個就是習氣沒有改,但是這個要給我們時間,爲什麼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足夠的時間斷煩惱。如果說像我們現在有這麼多時間聽經,我們遲早有覺悟的這一天,這種時間不多,我們這種正法聽的機會不多,很少,不是說沒有,很少太少,敵不過那種五欲六塵的誘惑。
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法。
舍利弗,如此,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講的這些東西通通都是爲了達到最究竟目的,成佛。所以我們讀了大乘經典才知道,我們才敢去講,我們這生可以去做佛,不是去做阿羅漢不是做去菩薩。南傳(佛教)國家,他們這一生只能說,做阿羅漢,是小乘。他們不相信大乘,這是緣分不同。我們中國大陸是北傳(佛教)的,大乘是做佛的,不是做菩薩,超越菩薩,大乘經典講我們本來就是佛,就是說我們只要發菩提心,把這個心發足,我們可以成佛,所以發心很重要的。我們要發什麼心,要發做佛的心,現在這個社會發什麼心,發升官發財的心。
《《妙法蓮華經》講解內容(1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