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要謙虛一點,他能讓煩惱破除,讓妖魔外道恐懼。我們學法的人沒有這種正氣。不去化除衆生的煩惱不正確的,見違法行爲不敢迎面而上,沒有這種心態。菩薩摩诃薩這種名稱一出現就是給我們強調發了菩薩願心還要鍛練自己的承受能力,只要這個驅殼沒死我都不退回菩薩心,我甯願以我自身的痛苦換得衆生的安甯,以我自己的辛苦換得大衆的內修佛法。你這樣才叫當家。當家當父母,兒女有什麼事情你也不管。問你要錢,你說沒有。所以一定要有這種能力。生兒育女你不能光圖小時候乖。慢慢他長大了,你要有愛心去教育他,幫助他,引導他成長,這是你做父母應盡的責任。否則你就不夠一個父母的資格。我們現在發了菩薩心,受了叁皈五戒你就要學這種承受能力。
河北一個兩夫妻吵架,妻子說你受了菩薩戒的哒,你怎麼能講這種話?他一下沒道理了就說:受了菩薩戒就怎麼樣?我把菩薩戒舍了。他爲了圖自己一時的自在,口頭上要贏,就把佛弟子的身份舍了,這樣舍了痛苦萬分,他就不願承受來自菩薩戒的約束。你出家人還破口大罵,他說出家人又怎麼樣,出家人還是人。這個時候他就把出家人的資格降低爲一般老百姓,那就不行。這個時候人家給你要求你是出家人你就不要這樣做。點醒你。衆生都是菩薩,他時時刻刻檢點你,督促你來學佛。你要知道他是幫助你的。衆生給你說過修學上的絕巧是諸佛菩薩化顯來度化你的。
所以我們說發心度衆生,你首先要知道衆生是來度我的。衆生怎麼度你的?一個衆生給你檢查你,監督你。面臨衆生你要能有菩薩心腸,你能幫助十個二十個,幫助盡虛空遍法界的人,他才叫菩薩摩诃薩。在學十善業道經的時候,有這麼多大比丘衆和菩薩摩诃薩們他們在聽十善業道經。我們現在要跟著這些人去學習。在所有的佛教經典中叫六種成就。佛是主成就,龍宮是處成就,與八千大比丘衆,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具叫衆成就。所以六種成就是每一個真正的佛經必然具的六種成就。給我們表示這是可靠的從釋迦牟尼佛那裏傳下來的。那個進修,佛在龍宮講十善業道經的時候,世尊就是世初世間最尊貴最無比的人,世間上的人都尊敬他。那叫世尊。龍王告訴他一切衆生心想一故,造業于一,唯有諸去龍轉。這一句是這部經的核心 。你要記住一,十善業道經的中心思想你就掌握了。釋迦牟尼佛告訴戒龍王一切衆生都是因爲他們心裏想的不同,所以他自己的行爲也就不同。衆生的身口意善業一業爲主。他的煩惱都是從心起的。功德都是從心起的。要知道心是一切根本。八萬四千佛田都是從自心開始的。學習佛法要掌握這一種。四十二章經上給我們說四心達本,要認識自心,心的相狀,心的本體,心的利用。你要能認識自心才能真真實實地認識自己。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鏡子裏這個胖瘦高矮這個就是智海,這是假象,真正的智海就是你那顆心。所以你的形式規範,人家一看你做事,這就是智海的行事規範,他的風格就是這樣的。他寫的字是這樣,聲音是這樣,種種的差別。你寫的字咋樣,你開言吐語怎樣,這些都是你自心引起的。心是根本,這些行爲是從心裏啓發起來的一種行爲,一種形式。所以你要能認識清楚,這是最初的四心大本。一切學佛的根本。要能認識自心,否則學習佛法你就沒有基礎。所有念佛的人要識心達本。不識心達本你念佛就念不到實處。禅宗公案中有一個人在那裏坐了很久了,始終得不到道,有一個祖師在他面前使勁磨磚。他說你這個磚再磨也不能成鏡子。祖師說:既然我磨磚不能做鏡子,那打坐又怎麼能成佛?就像馬車不走了,你不打馬你去打車,車也不會走。你要知道車是馬拉的。車不走你打馬就走了。我們身口意善業都是自心造就的,都是自心的影響勢力範圍。如果你自心的身口意善業改正不了就要從心上下功夫。如果你身口意你都改正不了,那就說明你修行沒有抓住根本,你要抓住根本了,你就知道是修心,你知道是念的心。你起心動念的過程,念佛的過程中是不是口頭念,你實實在在用心念了。你所有的念佛修行不會念不走,不會修不走。修不走說明你的方法沒有對。所以你要知道一切衆生心想一故,造業于一。他想麻將好耍他就去麻將了。他要知道聽經聞法難得,四十裏外他也會趕來聽。所以自己心裏歡喜的不同,追求的就不同。心裏想的不同,所造作的行爲也不行。
所以我們看這些衆生,人如其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心裏怎麼想的,你行爲上就怎樣表現出來。所以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命,一個人有一個人的面相,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家庭都是自己造就的,沒有別人給你影響。我們生得漂亮與否不能報怨父母。不能報怨老天不公道,不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行爲成就的。你要明白了我們就知道一切佛法的根本在自心,在你的想法當中。虛妄的心念就是能使衆生落到虛妄的真實當中。所以什麼叫虛妄的真實呢?本來是虛妄的東西,虛妄久了就成了一種真實。你鑽不出虛妄的圈子。所以我們所有的衆生要知道這個根本。一切爲心造。要懂得這個心的利用就是這樣的。行爲上的種種不同就産生了我們現在果報上的種種不同。所以這些都要從因果上去會。一切衆生包括十法界的衆生,從佛開始,菩薩,聲聞,圓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牲。十法界的衆生,一個法界和一個法界不同,就是在一個法界當中,人法界當中,人與人不同,哪幾個的面貌長得是一樣的?找不到同要的面貌的人。爲什麼?心裏想的不同。所以大家要把這個道理認識清楚,一個人就是一本經,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智慧,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煩惱。從衆生的個體差別性當中,你要能認識到心的變化萬千,心的不可折磨,同樣的東西,你想的不同我想的不同。這就是差別,同樣是一根蠟燭兩個人來描述不一樣。
同樣是講經部法,你們大家這麼多來聽,最後叫大家來複述,每個人複述的不一樣。他自己領會的不一樣,他心裏接受的不一樣就産生差別了。這個差別是衆生差別所引起的因。我們現在很多還不大重視,一旦發了菩薩心,度化衆生就要注重這種差別。在這些差別中,能認識衆生的個體性。這個人喜歡什麼,那個人喜歡什麼。這個時候你的方法就不一樣,有些愛哄的人你發火就不行。他不愛打。所以每個衆生的性質不一樣,如果掌握不好,你自己做事中就不順利。待人處事的過程中就不順利。衆生是剛強的,你要搞清楚他的性格,否則你就不能度化他。當菩薩從這裏你要能看出,從心上要能覺察自己的心。心的升駐意滅怎樣起的,不僅要覺悟自己的心,你能認識自己的差別是怎樣造成的。能認識衆生的差別是怎樣造成的。不能你高高在上,你吼人家,人家就不會接受,原因就是你把自己擡得很高。所以衆生始終就是功高我漫,菩薩始終是謙虛無我。他能把自己放得很低,水始終流向低處。我們發了菩薩心了,對一切衆生都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