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之十乘觀法
十乘觀法:一觀不思議境、二真發菩提心、叁善巧安心、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適、七對治助開、八識位次、九能安忍、十無法愛。如上十法可度生死、可成佛道,故名“十法成乘”,又名“十乘觀法”。是能觀之法。 如果想當生心能轉境的話,怕是只有修“十乘觀法”了。
這是釋迦後身之天臺智者大師《摩诃止觀》中的修法。 修行得力,可以業淨往生淨土,不必臨終,隨願而生。若人生時,心不能轉境,必是帶業往生之屬。修十乘觀法是大根器人所能爲,不必臨終,心能轉物,生爲人師,中上品得生。
帶業往生是果,心爲境所轉是因。而且必有堅定的信願才能往生有分。十乘觀法具足,當生可以大開圓解,縛地凡夫可知如來秘藏。 隨拈一境即是,不必揀擇。關鍵不在于境之差別,而在于能觀之智的差別。
以能觀之差別見所觀之不思議。 以積極之心觀消極之境,便是修道逆增上緣;善體失敗,是成功之由。 以消極之心觀積極之境,順境反致禍端。如果會運用十乘觀法,十種互用,爲能觀之智。那麼無論外境好壞,都將無往而不利。
《摩诃止觀》中所列境有十種差別:一陰界入境、二煩惱境、叁病患境、四業相境、五魔事境、六禅定境、七諸見境、八、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薩境。以上十境,是從凡夫地到成佛所要經曆的各種境界,也是十乘觀法所對之境。
十乘與十境,是一對。人有人的境界,如人間的事業生活衣食住行等。二乘必然也有二乘的境界,一如人間的諸諸妄相;菩薩亦如是,成佛亦如是。雖說諸境如幻,但不礙于諸境宛然。于曆曆宛然之中,知其如幻之理,便是十乘觀法之功。
現菩薩身,觀菩薩境;現二乘身,觀二乘境;能觀無非十乘觀法。如是方能于菩薩法中,離執去愛;于世間法中,離執去愛;于二乘法中,離執去愛。處于十境之中,不染不著,全賴十乘觀法。
只是這個法門,若非精于藏通別圓之理,萬難下手。 所以稱爲《摩诃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