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淨土五經
修學《淨土五經》,應該先知道五部經之間的關系。普及率最高的是《佛說阿彌陀經》(也叫小本彌陀經),應該作爲首選。接著應該學《無量壽經》(也叫大本彌陀經)。再接下去就要學《觀無量壽佛經》(也叫《十六觀經》)。然後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學習的順序應該是這樣的。前叁部也稱爲《淨土叁經》,如果不能盡學《五經》,修《叁經》也可。 下面,我就分別介紹一下每部經的大意。
先說《佛說阿彌陀經》,這是一部被視作淨土宗綱領性的一部經,雖然經文較短,但是內容卻極豐富,應該是對淨土法門的概論性的總說。裏面講到了極樂世界境界的依正莊嚴;說到阿彌陀佛發願成佛已近十劫;說到往生衆生的果報殊勝,都是阿鞞跋致(叁不退),其中多有“一生被處”;說到六方如來贊歎阿彌陀佛功德;說到釋迦如來在娑婆世界宣揚淨土法門是爲甚難;等等。幾乎淨土一門的殊勝都點到了。所以說,《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法門的概論性經典,在修學時自然應該排在首位。權威的解釋就是天臺宗大德、淨宗九祖、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藕益大師的《彌陀要解》。
接下來說說《無量壽經》,這部經也稱大本《彌陀經》,主要內容是介紹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發願的因緣,四十八大願,一條一條詳細陳列。讓我們知道了阿彌陀佛之所以被稱爲“大願王”的原因,無所不攝的大慈悲心。知道了爲什麼阿彌陀佛能夠贏得十方共贊的原因。這本《無量壽經》主要是講述和贊歎極樂教主阿彌陀佛巍巍功德的。
《觀無量壽佛經》,又叫《十六觀經》。此經的內容是以頻婆娑羅王被子篡位,囚于牢中,韋提希夫人求佛拔濟爲發端,佛教以念阿彌陀佛聖號、求生淨土之法,釋尊金口向韋提希夫人介紹極樂世界的境界。爲什麼叫十六觀呢?裏面列舉了極樂世界的七寶行樹、金沙布地、八功德水、七寶池、化鳥說法,說了叁聖報身一一的觀法,說了九品往生的因地資糧以及曆劫、授記等果報的殊勝,等等,合爲十六種觀法。所以,此經又叫《十六觀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被列爲五經之數,是因爲這是介紹阿彌陀佛二脅侍的。《念佛圓通章》講的因地之行,表于空中見般若;《普門品》講的是果中之德,表于有中得解脫。
五經中,叁聖齊備,于義方足。若把《普賢行願品》列入,卻是不妥。因爲普賢、文殊爲釋迦脅侍,雖有導歸極樂一說,卻不能劃入西方教中。另外,叁經、五經之說,都是祖意的提法,而且也不盡相同。依義不依語,若將《普賢行願品》列入,必將觀音、勢至終有一失,于叁聖之義不齊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