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須修忍辱
佛法八萬四千種法門中,忍辱爲菩薩六度修行之一,因爲忍辱不僅是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接觸時最容易遇上的考驗,更是每個人修行中必經之磨練過程。
菩薩在度化衆生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到種種不順或逆境,但很多時候,所謂的順境或逆境其實取決在自己的價值觀和心念,一個正向思考、包容圓通的心境,往往可以化危機爲轉機,甚至在人所不能之處有所突破。所以菩薩教化衆生:當忍受一切內外順、逆、苦、樂等境,對所遭遇的種種障礙與成就,皆能安忍,不生煩惱,自能身心安穩,成就自利。進一步來說,能化諸有情,皆令和順,是名利他。能做到所謂逆境不嗔,順境不喜,心裏還是維持原來的甯靜祥和,這就叫做“忍”。
忍辱,確實是一種美德,不但能抑製人的嗔火,還能融化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如果一個修學佛法的人勤習各種法門,甚至能把經論倒背如流,但卻缺乏忍辱的修養,不能給衆生歡喜心,常與衆生起沖突,這樣要如何度化衆生呢?所以世尊在經典中處處勸人修行忍辱,
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要忍辱,但不明白忍辱真義之人,卻錯誤地將忍辱變成含恨了,或者是忍而不發,這是隱忍而不是忍辱!爲何稱爲忍辱波羅蜜呢?這是需要智慧來輔助。
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對于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乃至蚊蟲的傷害都能忍受,名爲“生忍”。對于身體的老、病、痛,或者寒、熱這一切事情都能安住不動,是爲“法忍”。如果有般若的智慧,觀察生忍、法忍都是畢竟空不可得,那稱爲“無生法忍”,這是菩薩圓滿六度波羅蜜的境界了。
所以,忍辱法門是修行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門功課,如果于日常修行中就無法行忍,無法克服苦受,則遑論有戒、定、慧修學了。經由忍辱的磨練,可消磨凡夫瞋恚之氣或種種惡習,而養成慈悲、良善的心性,如此的心性乃有助于修行。但是忍辱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達到“忍辱波羅蜜”的境界,因爲也只有透過通達緣起空性之慧力而放下我、法二執後,才能達到究極之忍辱波羅蜜。
佛法是悲智雙運的。當你學習佛法,依按照佛陀的教導度化衆生、弘揚佛法時,不免有種種困難或毀謗。如果這時你還能運用般若波羅蜜,從內心裏面去化解所有的煩惱,讓度化衆生的最初發心得以不受影響,這就是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了。修行必須以大悲心和利他心爲基礎而生起菩提心,也就是爲了讓一切衆生從痛苦中解脫而立志成佛之心。在修行忍辱的過程中,這個偉大的慈悲菩提願始終不變,這才稱爲忍辱菩薩行、忍辱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