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的方法與過程▪P4

  ..續本文上一頁有的人念佛念幾十年,持一個咒幾十年,他們都很有功底,而且往裏面走。那有的人叁、五年就開悟了、成就了、打開了,那麼各人根基不同。但是有的人修了很多年,還在外面拜師父,還在找方法,那麼他就錯失,修行上的借失。但是有的人拜師父不是爲了拜師父而拜師父,他是爲了傳承,爲了一種緣,爲了弘揚師父的教法,他拜這個師父,那是兩碼事。所以很多人呢,就是在外面找,找師父、找方法、找理論,那麼他就始終回不到我們的真實的道上來,找了一輩子還找不到。而且要知道什麼呢,在悟性當中、在用功的過程當中要超越文字,超越道理、超越宗派,超越對師的執著:但是師父,我們可以相應,但是不能對他有執著,要達到不二。這悟性的不二要貫穿始終,任何時候都是不二的,都以道來體現。不能說我打坐用功是佛法,我買菜就不是佛法了,我做世間的事情就不是佛法,一旦起了這個知見,你就不可能修行成功。你要體悟到任何時候都是佛法,都在修行,但是不執著我在修行。你如果“我在修行”在,這個“我在”也不會修成功的。“我”沒有,我所有的東西也沒有,房子不是我的,名字不是我的,身體不是我的,所有一切不是我的,有我和我所存在,修行不會成功,不會修成功,這些都要破掉的。所以說修行整個就是這麼一個原理。但是很多人走歪路,就是他的悟性和方法上以及在整個過程當中路怎麼走、怎麼透出境界、怎麼回到真實,這條路他不熟,所以說過來人就是要告訴你這條路怎麼走。如果路不熟呢,他在找,自己的找是有障礙的,因爲你找的是外面的東西,而外面的東西不一致,各種師父講的不一致,是吧?有過去祖師、有現代很多師父,方法上不一致。每個方法都說,我這個方法最好的、最最殊勝的。結果呢,心裏面就矛盾。還有各人的體驗不同,你不能執著太虛大師怎麼體驗,虛雲和尚杯子落地的時候打開怎麼體驗。如果你執著別人的體驗,那你怎麼去印證自己?你不可能是和他一樣的體驗。所以說不能執著別人的體驗,不能去比量別人。

  還有境界,各人的人生境界不同:知識分子的境界,當官的境界、農民的境界、出家人的境界各人都不一樣。所以說別人的境界和你不相幹的境界是絕對不能管的,管你自己的境界,而且不要當實有,要去掉,就是說要透出來,不能把你所面臨的境界當作實有,都是夢幻泡影。這裏的境界有兩種,一個是現實:現實家中的成員,家裏一天天的生活,所有的事情都不能當實有,這也都是境界,都是虛的、做夢。第二個,你的感受,修行境界當中的感受:打坐坐得好不好,境界清朗不清朗,有沒有妄想,這些境界都是空的、虛妄的,都透出來,不能住在上面。你要這兩個一住,你修行這一世也不會成功。這兩個透不過來,你始終有障礙的。障在什麼地方你自己應該知道:你想得最多的地方是你障礙最重的地方。如果你對孫子很喜歡,你就障在孫子這裏。如果你對買菜很計較,你就障在買菜上。你對哪個人放不下,哪個事情老是會想到,或者會做夢夢到的,那個地方就是你的生死根本,就是障道的地方。讓你沒有什麼可以想得起的,沒有什麼放在心上的,(有人問:那麼如果平時一直在想佛法的道理呢?)也是障礙,就是佛法的境界成了你的病根了、生死根本。所以說佛法也要掃蕩掉,般若的理水要大火炬燒掉一切。(有人說:那他可以幫助我、可以提高我的悟性啊)不是他幫助你,是你的智慧幫助你,是你領悟了他的精神的智慧在幫助你,他在幫助你。文字是無情物,但是無情說法不是無情說法,是你的智慧體悟到無情的真理,叫無情說法,智慧體悟到了。可寶貴的是你的心,你的智慧,在佛法裏面領悟了去用,而不是把它記住,把它放在心裏面作爲一個障礙,老是有個東西在,那就是障礙,那叫不善學。天臺宗爲什麼後來成就的人幾乎了了無幾?都是當法師,名聲、福報也大的,人也很不錯,爲什麼不悟道?就是他這些東西放在心裏太多了,都要記住、背下來、要講出來;而且事務很多,都在這個上面。而且也覺得自己在弘法利生,弘揚了佛法。很多人懂了佛法,的確這個功德也很大,但是不是道。道要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離一切相,離之又離,離無所離,到這裏才是道,才是根本,才是真實。你還有一點東西離不開,你不會悟道的,不會真悟。但是我前面給你講的四層是解悟,解悟是要的。後面通過方法修到的那叫證悟。中間有明悟,突然無念,空靈顯現,這叫明悟。突然體會到了,但是保不住的,一下子又沒有了,這叫明悟境界。明悟也很好的,像換了一個人一樣,覺得看世界就不一樣了,但這還沒有證悟。證悟是不會退的、不會失的,覆蓋一下,他又回來的,然後打成一片,就超越生死了。(有人問:那怎樣叫證悟呢?)證悟就是他一直處在空靈當中,覺性清朗,覺性的光明一直朗照著,空和覺不二,空和明不二,叫證悟境界。而且隨時隨地,任何時候都在覺性當中顯現的。走路、說話都是它顯現的,他不要通過思想,說話不用想起來說出來的,做事不要想起來做的,直接流露。而且它的當體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染汙的,沒有什麼妄想可以覆蓋的,它當體是這樣的。但是因爲有習氣,習氣一動,開始的時候它會受影響,還有一些習氣影響一下,所以還要保護它。還有一些習氣會影響一下,但是一影響,它自然解脫,在覺性當中它自然會解脫,不用修什麼法來解脫的,它自起而自滅的。那麼時間一長就打成一片,始終是這樣,這叫成片。

  (有人問:“那麼由于在某一個瞬間得到很強烈的感受,然後他就獲得證量了?”)

  這個叫明悟階段,還不是完全證悟。完全證悟的話呢,不是瞬間,一旦體悟到以後就安住了,就知道了它的真實存在,而且以後它要回來時是不用修的。譬如說,有時候習氣來,動了,那麼一放,過了一兒就回來了。一個是一直在,一個是偶然有一次明白一下。偶然明白一下叫明悟,一直在叫證悟,就這一點不同。一直在,它的迷失只是偶然迷失,覆蓋一下只是偶然,馬上恢複的。所以說明悟是什麼呢?就像黑暗的夜裏突然一道閃電,啊,照亮了,噢,原來的確有世界,的確看清了,它又沒有了,這叫明悟。那麼證悟呢?太陽出來了,但是有時候烏雲蓋一下,雲過去,又沒有了,又是亮的,這叫證悟,這不同。在這之前,就是解悟,解悟就是參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明白得很透徹,這叫解悟。有了解悟,用功才會相應,沒有解悟呢,散亂得很,思想很多,那麼到底哪個對?這樣也對,哪樣都對,不能統一。有解悟就能統一了、圓融了、透徹了,明白修行是怎麼一回事、怎麼修,這叫解悟。過去祖師修都要幾十年,也就是說他要參學用功也不是簡單的事情。不過現代人因爲智慧各方面比較高,領悟力好,也就是說他容易明白,只是他要真的放下。就是說修行過程當中,就是說透徹的見地,方法的一種相應,還有這個過程當中的一種超越,以及境界的轉變。那麼最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說很多人會落在一種受上。受,修行的受。受,覺受、感受這個受。受呢,有的是聽到什麼聲音,蟬了叫的聲音在耳朵裏。眼睛前面有光,身體裏面很舒服、很輕安,這些都是好的受了,但這個受一定要破掉。還有夢境,夢到佛菩薩來給你講法,很多老修行了還在講這個,這個就是他對這個問題沒有看懂,絕對不能住在這個境界上的,這個境界都是障礙、都是幻的。如果住在這個境界上,以爲修行是進步、是好現象,那麼就會落魔,就會走偏差,就會走叉路。甚至有的人說,突然之間發現了一道光明,自己身體沒有了。噢,我見性了,都是虛妄的,不是見到有相的光,這裏面千萬不可住,一住就染汙。但是見到本性以後,本性是空寂的、空的。空的無分別的自然智慧顯現萬物,當你覺照深入,證到法身本位以後,那個無色的光明會出現的,光明有的。這個內在光明和外在的世界是一個整體,也就是外部的世界,是這個光明裏面變化出來的,就是說地、水、火、風、空,叫五大種。五大種是構成事物的成份,是元素,這元素是客觀存在的。這個元素,當你悟了道、證了道以後,你會找到這個元素的源頭,叫清靜四大,大種。這個大種會變成光明,化作光明,這個光明和世界是一個整體,透徹的。所以說他有天眼通、天耳通,透徹一切;而且身體起變化,化作光明身,縮小、變大、飛升、入地,一切變化都有的。這是證道以後就是說還要保養一段時間,就是到機緣成熟了,這個五光都開發出來以後,才能達到這個境界。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所以大圓滿脫嘎就是爲了開發這個,漢地一般人沒有主張修這個,但是大成就者是有的,像慧思大師飛升皇宮裏去,四個城門都進來,其實他已化作光明,要化就化,是不可思議的,證量到這裏,五大種性就成爲一片圓融的光,大光明朗照。阿彌陀佛、觀音菩薩都是在這裏顯現的,但是體性是空的。體性空就是法身。報身的智慧光明顯現爲五色光的時候,就是報身佛。當我們的報身開始開發出來融入這片光明的時候,就是真正的相應,就是能夠顯現神通妙用的地方,這是不可思議的。山河大地都是你的作用,那時你就知道,要它高就高,要它低就低,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衆生不知道的,維摩潔居士把八萬四千獅子座接過來,世上的衆生不知道,沒有覺得狹窄,沒有覺得世界變緊了,他在丈室裏放了那麼多獅子座。毛孔裏顯無量佛,微塵裏轉大****等等的一切都是在這個境界上說的,因爲物質世界的能量就是光,清靜的光。衆生有無明、有業,這清靜的光被染汙了,變成了山河大地,變成了身體,衆生執著住了,粘在上面離不開了。當你修到了本性化空的時候,習氣化掉了,那麼這清靜的光又顯現了,又虛通了,又開發了,那麼就了知,原來一切衆生都在我的光裏面。佛說一切衆生都是佛,但他們自己不知道,他們執著了粗的、染汙了的五塵世界,不知道細的裏面的光明世界。科學家也在研究這個,光子啦,電子啦,元素啦,他們知道這是構成世界的,但是他們沒有證到這裏,沒有通過修行證到這裏的作用。所以聖人、極樂世界都是存在的,到這裏就知道了。

  領悟到這裏的人不等于已經證到這裏,但是有一天會證到的。有的人開發了一點,有的人某個時候某一點相應了一點,有時候又離開了,要看你修行走的是哪條路,如果一直往上走的,開發快。如果是大悲利世的、弘法利生的、和染汙的粗世界接觸多了,開發就慢。如果先成佛再度衆生,成就就快。釋迦牟尼佛一直苦行用功,他成佛快。阿難、彌勒佛是和他同時發心修行的,阿難聽聞多、學習多;彌勒佛和大衆結緣多,成佛慢。我們知道結緣的世界都是業的世界,接觸多了都是業,結果你的光明就受染汙,你的修行就慢。所以有些師父領衆弟子多了,臨終不成道,就是這個原因。那些一心修行閉關的師父成道就快。

  妙偉居士記錄

  

  

《禅修的方法與過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維摩禅說(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