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佛教臨終關懷的現實意義

  達 照

  ——佛教臨終關懷的現實意義

  科學在日新月異地進步,社會在突飛猛進地發展,生活節奏在快速地旋動,世道人心在不停地轉型。全世界都在期待著新文明的誕生,全人類都在忙碌著新文明的創造。

   文明,多麼美麗的名字啊!我們從這個名字裏面,看不到強權,看不到暴力,看不到恐怖,看不到殺戮,看不到是非的糾紛,看不到黑暗的掙紮,看不到憂郁和痛苦,看不到愚昧和無知,也看不到任何人所不想要的東西。但是,我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看到了強權,看到了暴力,看到了恐怖,看到了殺戮,看到了是非的糾紛,看到了黑暗的掙紮,看到了憂郁和痛苦,看到了愚昧和無知,也看到了任何人都不想要的東西。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和什麼樣的人生呢?

   這是一個現實的世界和現實的人生!

   現實就這樣充滿了狹隘和局限,成爲了世界的通病;現實的無奈、不滿和無知,也成爲了每個人心中的低谷。現實也具有勇敢、正義和純潔的真、善、美、慧,成爲了世界的莊嚴,也成爲了人類奮鬥的目標!而更爲現實的是,這些正反兩面的力量,統統都充斥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誰也不會缺少一點點兒。這就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核心就是人,人的核心就是生命內在的力量,人心具備何種力量,世界也就會隨之形成何種結果。因此,世界的文明也就歸根于人類自身的文明,文明的啓動決定于人心的力量。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就是全人類的人心力量開發之過程。

   以現實的態度來對待現實的問題,我們就會發現,人類應該是永無止境地努力奮鬥下去,體現出生命的生生不息和循環運動,而且奮鬥的契入點也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最近下手處,這個下手處就是——心。佛經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有這樣,從自心自身和身邊做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實現無限的夢想。

   人心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雖然會被世風勁吹得四分五裂苦不堪言,或者也會感受到春風得意的一時快活。但是此心亦能解決世間一切生死疲勞,調節苦樂智愚之間的差距,更能妙徹心源,永脫苦厄,隨緣策進,妙用無邊。所以,對于人心力量的開發和訓練,也就成爲文明發展的重要任務了。

   針對現實社會和現實人生的諸多苦痛而言,死亡之痛乃是苦中之極苦,世界上沒有超過此苦者。正因爲人們不能安祥自然地面對死亡,且被死亡的哀恸所驚嚇而恐懼萬分,失去了生命中應有的覺醒與自由,是故佛法的首要目標就在于解脫死亡之苦,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死亡。解開死亡之謎、關懷死亡之痛、揭示死亡之真相、超越死亡之束縛,乃是佛教臨終關懷的基本要務。

   然而,死亡之苦也並非獨立存在的,而是與生老病死、人我身心、世界微塵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佛教臨終關懷的全部內容,也就是對于整個生命和世界的全面關懷了。表現如下:

  一、尊重生命

   現代社會的科技文明給人類帶來了諸多的便利,同時也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威脅,特別是戰爭、武器、唯物等等思想,直接影響到生命內在力量的挖掘和運用。以科學的手段來傷害生命,以唯物的思想來搶掠資源,以不尊重生命的狹隘和自私來發動戰爭,這是現實社會中現代人的悲哀!

   佛教臨終關懷的全部內涵,就是要告訴我們:死亡需要精心細致的關懷,生活更需要積極努力的關懷,他人需要關懷,自己也需要關懷。死亡只是生活的延續,要想做到關懷和尊重死亡,那就必須首先做到關懷和尊重生活。生活和死亡一樣,是一個生命的不同階段,是人人必須經曆的生命曆程,都必須受到人人的尊重和關懷!

   首先,尊重生命的覺受,生命包括生活和死亡,生命中的各種感覺和感受都是需要重視的。因爲每一個覺受的生起,都連帶著生命的全部信息,歡樂憂愁、迷悶灑脫、定力和智慧等,都是生命的完整展現。要關懷一切正在接受這些覺受的生命狀態,盡管有些是人們所不願意的,但還是要尊重每一種覺受的出現,然後清醒地不受一切覺受所束縛,從而體悟到生命本身的完美和尊嚴。

   其次,尊重生命的平等,蝼蟻尚且貪生怕死,何況人呢!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因爲人人都必須經曆同樣的死亡過程,對于死亡也是人人都不願意的,每個人都平等地擁有生命,所以,對生命的尊重也應該是平等的。佛教臨終關懷就是針對死亡而言,在臨終關懷上,並沒有貧富貴賤的區別,也沒有男女老少的迥異,只是一味地平等,平等地受到尊重!

   再者,尊重生命的自由和幸福,佛法認爲每個生命的內在本質就具有絕對的自由和幸福,只是因爲人們流浪在妄想的沙漠中太久了,也就被人們忘記了、塵封了。然而,生命中的任何階段(包括死亡)都有機會再度揭開這神秘的面紗,還我生命的自由和幸福。臨終關懷就是這樣孜孜不倦的努力,也不放棄任何一次機會。更進一步說明了在生活中開啓、體會和把握這種自由幸福的重要性,所以自我關懷和反向關懷都是從生活的時候就要開始努力訓練的。這種關懷實際上就是對于未能獲得自由和幸福的人,進行關懷幫助而已。

  二、淨化人心

   隨著物欲橫流的商業氣息,人們的心靈已經被貪、嗔、癡、慢等劇毒所侵蝕,也被無奈、不滿、無知等煩惱所汙染。所以常人在臨終之際就非常孤獨、非常恐懼、非常無助,也因此而痛苦萬分,不能自拔。佛教的臨終關懷就是從各個角度來清洗生命中的煩惱和染汙,淨化人心,升華人生,超越局限,引導人們邁向清淨、莊嚴、廣大的境界。

   淨化心中的無奈,無奈就在于自己心裏明白事物的前因後果,但是自己卻又無能爲力,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被卷入痛苦的深淵而不能自拔,這種痛苦在現代社會的任何角落都存在著。特別是官場上的鬥爭,面對滔滔洪水般的不良風氣,直感自己人單力微,從而被無奈的痛苦所折磨。佛法告訴我們即使在最爲無奈的死亡面前,也要保持平靜和光明,使這顆心處于自由灑脫的境界。

   淨化心中的不滿,不滿就是對于現實人生的種種現象看不慣,由于看不慣而産生了內心的殘缺、憤怒和不滿的情緒,嚴重地傷害了人們善良美好的心靈。通過佛法對死亡與生活的寫真,能夠讓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要從當下開始,努力創建自我的生命樂園,更進一步也幫助他人淨化心靈,這就是轉化不滿情緒爲動力的臨終關懷之啓示。

   淨化心中的無知,人類所有痛苦的根源,就在于對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當你看清楚生與死原本就是如此相依相存,死亡與生活原本是這麼親密無間,便可解脫所有生命中的狹隘和局限,消除因爲無知而帶來的痛苦。

   佛教臨終關懷的全部精神就在于——淨化每一個衆生的心靈,使人們如實地感受到各自心靈的圓滿和完美,能夠把握生命中每一個階段的每一種心情,使之都回歸到生命真相的清淨、安甯、自由和幸福之中。

  叁、莊嚴國土

   地球是我們目前居住的大國土,而每一個國家則是我們居住的小國土,佛法告訴我們要“莊嚴國土”,那就是要莊嚴所有衆生居住的大環境,而不僅只是關懷自己一個人或者少部分的幾個人居住的小環境。現在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已經充滿了恐怖、汙染和不安了,我們通過佛教臨終的正面關懷、自我關懷和反向關懷,就會體悟到環境對于每一個生命的重要性。可以說,心靈和環境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內外一體,也只有尊重生命、淨化心靈之後,才能夠更好、更全面地關懷我們的生活環境,才能真正從內心深處發出“莊嚴國土”的呐喊。依正不二,本是大乘佛法的精義;身土不二,也是佛法中所指示“將身命奉獻給國家、社會”的依據。

  四、利樂有情

   現實社會的有情衆生,常常是眼光短淺自私自利,及時行樂樂極生悲,一片狼藉混濫不堪。佛教臨終關懷的叁種關懷情況,都是在極力挖掘和創造生命中的喜悅與安祥,從出生一直到死亡,再從死亡一直到出生,每一種關懷,每一個提示,每一次訓練,每一樣修行,都是在全心全意地爲了有情衆生的究竟真實之利益。如果用“如是最勝莊嚴福,利樂一切諸衆生!”來形容佛教的臨終關懷,一點也不爲過。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臨終的正面關懷、自我關懷以及反向關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如能依此指導思想,及時自我關懷,及時關懷他人,當死亡來臨的時候,那就一定能夠懷著愉悅、帶著微笑,勇敢而充滿激情地超越死亡了。讓我們爲人類社會、有情世界這個大家庭的美好前景,而努力奮鬥吧!真是:

   死生來去本無關,語默行藏日日閑。

   莫把黃金當瓦礫,根塵迥脫性天然!

  主要參考文獻:

   1、蓮華生大士:《中有聞教得度密法》。

   2、蓮華生大士:《中陰救度法》。

   3、伊文思溫慈:《西藏度亡經》。

   4、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

   5、索甲仁波切:《生死無懼》。

   6、卡塔仁波切:《死亡無懼》。

   7、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

   8、印光大師:《臨終叁大要》。

   9、弘一大師:《人生之最後》。

   10、宗斌法師:《涅槃是什麼》。

   11、世了法師:《饬終須知》。

   12、大光法師:《阿彌陀佛助念法》。

   13、演培法師:《佛教依業輪回說》。

   14、聖德法師:《佛教因果原理》。

   15、淨空法師:《佛法與人生》。

   16、宏印法師:《佛教徒的自我關懷與社會關懷》。

   17、慧律法師:《臨終備覽》。

   18、慧律法師:《臨終切要》。

   19、智敏慧華:《臨終一念往生》。

   20、元音老人:《中有成就秘笈》。

   21、紫虛居士:《佛教的命運觀》。

   22、紫虛居士:《談死亡問題》。

   23、道升居士:《圓滿臨終關懷》。

   24、陳居士:《真愛與慈悲》。

   25、南懷瑾:《佛教的孝道思想》。

   26、李炳南:《助念之意義與規矩》。

   27、于淩波:《佛法與生活》。

   28、葉芳佐:《回歸蓮花的故鄉》。

   29、林俠庵:《淨土指導》。

   30、缪滌源:《了生脫死》。

   31、王守益:《從科學與佛學看因果觀》。

   32、鍾茂森:《關于生命輪回的科研成果介紹》。

   33、楊大省:《科學時代的輪回錄》。

   34、黃威南:《情到深處人孤獨》。

   35、張通文:《中陰身的自救法》。

   36、余定熙:《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37、周中一:《佛教的因果觀念》。

   38、臺中蓮社:《助念生西須知》。

   39、琴·芮特旭:《打開生死之門》。

   40、露意絲茜:《生命的重建——我的故事》。

   41、《中有救度行法念誦文》。

   42、《業力與輪回》。

   43、《生死自在壽份無量》。

   44、《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與中陰》。

   45、《中國史書中的輪回證據》。

  

  

《超越死亡·佛教臨終關懷的現實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禮儀漫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