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晨語 十大礙行第十七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晨語

  十大礙行第十七

  詳夫一心平等體性無虧,衆生雖纏綿于業識之中,靡不有出塵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虧心,萬善俱失;成小敗廣,得者還稀。況乎物欲交傾,死生遷變,遞相仿效,易地皆然。使我如來于叁大阿僧祗劫,舍無數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身肉手足,戒忍精進承事知識,不惜身命修行道品,所得法門因茲障礙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滅,可不痛傷。

  晨語:此言極妙,能悟一心平等,體性無虧,則一切障礙皆可化爲道用,心中無業影,何來虧損?故以清淨自心,平等無礙,不退道心,方便轉化爲要。

  我今既爲釋迦之子,不以力爭,坐令法界群有永失慧目,甚于割切身肉也。是故我今依經創立十種大礙之行,名十不求行。人雖不故願于礙,但于此間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礙現前之時,俾我身心先居礙中,而衆魔諸惡障礙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爐,火雖欺金,金必成器。

  晨語:所以妙葉大師立十大礙行,令修行者,在障礙現前時,不受其侵。因爲先已了解障除礙即是解脫道,這與大手印的說法一致。

  其十種大礙之行今當說: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叁究心不求無障;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順適;八施德不求望報;九見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晨語:十大礙的名相。

  此十種大礙之行攝一切諸礙,唯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有得聞此十句義,于諸礙中一一皆能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則能入諸魔界不爲群魔退轉其心;循諸色聲不爲色聲惑亂其志。乃至憎愛利名之境,人我得失之場,我心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爲礙。礙若無礙,則于道行尚可直進,何況得于自然無礙之境,道豈不可進哉!

  晨語:唯大智能行。

  譬如高崖之木,雖久旱如焚,尚不改其秀爭,何況再澤滂沾而又加于叁春之令,豈不敷榮茂實者乎?又如根缺之人,運用雖艱,而于求食之計,有不勝之巧。若以求得之計,移之于求道,豈在礙不能行道乎。

  晨語:舉例說明。

  當知此礙即是一切衆生大善知識,亦是一切衆生良佑福田,可以了死脫生,可以超凡入聖,于諸世間所有美味上服金剛珠玉一切衆寶,所不能及。

  晨語:提出此礙是衆生的大善知識,也是一切衆生的良佑福田,可以了生死,可以入聖位。

  是故若非以礙爲道,則于非礙反成爲礙。何以故?身無病則貪欲乃生,世無難則驕奢必起;心無障則所學躐等,行無魔則誓願不堅;事易成則志成輕慢,情益我則虧失道義;人順適則內心自矜,德望報則意有所圖;利沾分則癡心必動,抑申明則人我未忘;以是義故則知十無礙道能生是過,及成如是一切不吉祥事,爲障道因緣。

  晨語:反言非礙成礙的道理。

  何以故?貪欲生必破戒退道,驕奢起必欺壓一切,學躐等必未得謂得,願不堅必未證謂證,志輕慢必稱我有能,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意有圖必華名欲揚,癡心動必惡利毀己,存人我必怨恨滋生,是十種過從凡妄生皆名邪見,展轉生起無量惡法,遍虛空界,必令衆生墮于地獄,豈可于此不生敬慎。

  晨語:深究其原因。我們應深入而觀察之。

  若能體茲礙境,識病因緣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了其境界體難本妄,難亦奚傷,解障無根,即障自寂障不爲礙,達魔無根。魔何能娆。

  晨語:體悟十大礙行的內在真意能于其中了妄即真,通達無礙,則妙道即可證成。

  量事從心,成事隨業,事不由能,察情有因,于情難強,情乃依緣,悟人處世,觀人妄爲,人但酬報,明德無性,照德非常,德亦非實,世利本空,欲利生惱,利莫妄求,受抑能忍,忍抑爲謙,抑何傷我。

  晨語:一一依文觀照,則可勝進。

  是故大聖化人以病苦爲良藥,以患難爲解脫,以障礙爲逍遙,以群魔爲法侶,以事難爲安樂,以弊交爲資糧,以逆人爲園林,以市德爲棄屣,以疏利爲富貴,以受抑爲行門。如是則居礙反通,求通反礙。于此障礙皆成妙境。

  晨語:應學聖人之行,方可相應于道品,成就于淨土也。故能如此修養,乃可成于大業。

  故得之與失自不能知。人奚于中強生取舍。是以如嫌于障礙中得菩提道。

  晨語:得失不知,居礙反通,可悟如來成道的正因。

  至若爲半偈時之遇羅刹,作仙人世之值歌利,瓦石來擊之增上慢比丘,木盂爲孕之大毀謗嬖女,及鴦屈摩羅之輩,提婆達多之徒,皆來作逆,而佛悉與其記,化令成佛,豈不以彼逆而爲吾之順,以彼毀而爲吾之成也。

  晨語:舉例說明佛在逆的平等之行。

  何況時薄世惡,人事異常,于學道人豈無障礙?于今若不先居于礙,則障礙至時莫能排遣,使法王大寶因茲而失,可不惜!諸愚故依經聊述所知,願勿嫌棄,倘因聞此義故障礙現前,反能勇進于道,可謂得斯旨焉!

  晨語:先知有礙行,則于世俗中行道,方不被所障礙,而法王大寶不致失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