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王叁昧念佛直指》晨語
正行第十叁
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進,雖皆圓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爲正行,此下所陳乃是正行之旨。
晨語: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進入寶王叁昧的正行。
何謂正行?行者既發此志,必使身心清淨入于道場,先當觀察,我及盡虛空界微塵刹海一切衆生,常在生死大海,曆劫不休,飄零沈溺,于六道中,無歸無救,若不令其普得解脫,何名正行?于是等觀冤親之境,即此境上起大悲心,如虛空量廣大普覆。
晨語:觀察:入道場正修之前,應先如理觀察。
又作是念:我今此身如彼瘡疣冤業苦聚,若不以此布施衆生,等修叁昧令彼解脫,則違佛教誡,違我本願,衆生受苦甚可畏愍。
晨語:作意:舍身布施的方便,能令身心放下,一心修法。
我今發心,如師子王出窟,不求伴侶,不求護助,嚬呻哮吼,催伏一切,定不爲彼弊魔惡黨之所退轉。
晨語:發心:發廣大威猛之心,摧伏一切,大丈夫之發心也。
如是大心既立,然後審彼古賢念佛正行,當擇自然寂靜之方,及非先曾穢染之地,所費先當盡己所有,乃可丐人。如法建立道場,下以香泥,上懸寶蓋,中奉叁身及九品像,極令嚴淨。布諸幡花,供事畢備,皆令瑩淨微妙。
晨語:這裏開始選擇自然寂靜的以前未曾染汙的地方,如法建立道場,如法供事。
次則著新淨衣,燒香燃燈,安設坐具,無始所有一切善根,普爲衆生回向淨土,莊嚴行願;若如是回向,生因奚得,于是叁心圓發,五體投誠,觀佛相好,胡跪合掌,乃至運心普緣無邊刹海一切衆生及我此身,自昔至今流浪不返,深爲可痛,涕淚悲泣求佛垂慈,不覺此身如大山崩,歸命叁寶,手擎香花,想遍法界,請佛歡德,敬禮投誠,剖腹洗腸發露過罪,修行五悔,旋繞歸依,于是端坐面西,觀佛相好,誦經念佛,出入經行,晝夜六時克期練行。
晨語:依法入道場進修。應依次第而行。
如或障深夫感,至死爲期,于中不得刹那念世五欲,如是一心,若不往生,則我佛是大妄語者。故此叁昧其神若是,此叁昧者諸佛所贊,諸聖同遵,始則唱于廬山,終則流于天下,曆代傳弘皆以此爲歸趣。
晨語:贊寶王叁昧的殊勝。
但叁昧儀軌雖多,唯慈雲所撰詳略得中,宜熟味之。此是第一上行境界甚深,學者于中當竭其力,慎不可舍此而趨彼也。
晨語:薦慈雲叁昧儀軌爲善。
若或根機不等勝行難全,亦必處于淨室,使內外肅清,隨意立行,禮佛忏悔,日定幾陳,精進一心誓不中悔.或專誦 經,或專持咒,或但執名號直求往生,或能深達法義觀佛依正,若至得見好相,即知罪滅緣深亦生彼國.
晨語:不能全部依儀軌修法者的方法。
如經有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命終,佛與衆聖現前接引即得往生。故知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因緣也。
晨語:引《佛說阿彌陀經》爲證。
又有未能盡斷世緣,亦修世善,于極樂國谛信不疑,念念戀慕不忘,于前行門隨意修習,四威儀內以此爲歸,觸境則達彼淵源,臨事則力行方便,臨命終時必生彼也。
晨語:有人雖不能入道場專修,但有信願,行于善事,隨意修習,誓以淨土爲歸,能:“達彼淵源”與“力行方便,”這樣的行人,臨終時也必能往生。有人見此句便以爲不用一心不亂,散心也能往生,這是錯會妙葉大師的真意了。尋文可知。
然此諸行詳略雖有不同,而其法力本等,但存心或有緩速,故佛應亦有遲疾,學者不可不知。
晨語:法行的差別。
又有慈雲十念法門,每于晨朝,盥漱已畢,靜處面西,宜亦修行,此實往生極樂之初因,願必不可失也。
晨語:慈雲十念門的修法。
如上行相,義具委明,可謂義無傳真機蘊矣。
晨語:總結行相。
或曰:某于念佛之際,雖運身口,而心念紛飛不能自製,且如何用心得不散亂?答:能運身口之念,毋論其散,但不間不斷,自能一心,亦可即名一心。唯行之不休爲度,固不必憂散亂矣!譬如父母喪愛子龍失命珠,不期心一而心自一,豈製之令一也。此心本不可製,實在行人勤怠耳!
晨語:問答解釋一心不亂的行法與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