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晨語 極樂依正第一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晨語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卷上(並序)

  念佛叁昧稱爲寶王者,蓋于一切叁昧之中最上叁昧者也。首獨唱于廬山,後遍流于天下,曆代所修往生非一,著文于世,證驗良多,自昔至今富于編簡,若禅若教無不尊崇,是聖是凡悉皆景仰。但末代淺根因藥致病,以極樂淨土不求之于西方,而求之于分別緣影,多流此見。內懷痛傷,嗟彼唐喪其功,雖修無感。乃以淨土諸經及各宗疏鈔,采其奧旨述以成編。雖其言之不文,莫敢裁于胸臆,自爲警省敢聞于人,故以寶王叁昧念佛直指定其名焉。

  晨語:求之于西方與分別緣影有何差別?悟此妙義淨土過半。

  極樂依正第一

  原夫無上正遍知覺聖主世尊普應機宜,從兜率宮降神于世,故四十年中說法叁百余會,皆令群有同證真常,乃至末後靈山會上方說法華,俾令衆生開示悟佛之知見,出世本懷于茲暢矣!

  晨語:“同證真常”乃即真常唯心的佛性;“佛之知見”是發揮佛性實相的極致,究竟圓明的開發,法界無量的圓光,是功德圓極的成就,故言“出世本懷暢矣!”

  然出世度生之道非但釋迦,叁世如來莫不鹹爾,而于釋迦一代施化法門之中,求其所以機宜相感、生佛緣深、至簡至易而功高徑捷者,無越求生淨土一法門也。

  晨語:說明淨土是一代時教中:“機宜相感,生佛緣深,至簡至易,而功高徑捷者,無越淨土法門也。”淨土爲什麼會成爲佛法最殊勝的妙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與阿彌陀佛果上功德、願力攸關如能深入體悟,一心相應,那麼,一切佛法均在其中。

  蓋念佛法門,首因法藏比丘于無量劫前爲大國王,聞世自在王佛說法,遂棄國出家而成比丘。其佛複爲廣說二百一十億佛刹莊嚴,人天善惡粗妙不同等事。法藏聞已,即于佛前發四十八種大願,願成佛時,國中無有叁途、叁毒、八苦、八難、九惱、十纏等一切障礙,生我國者皆住正定,得忍、悟心、解脫、勝智之人,乃至十念得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晨語:彌陀因地的法藏,發四十八願,而成爲淨土的機感之本,其中:願成佛時,國中無一切障礙,皆得正定,得證無生法忍解脫的勝智,這叁方面也正是世上修行者的向往,因爲除一切障,得入正定,開顯本性的智慧,正是道上的關鍵,而法藏願中全然具有,故成爲淨土的正因。

  其時大地震動,天雨妙花,空樂自鳴,佛與其記,今已得果,成佛十劫,因昔願勝,功德、神通、光明、力無畏等超過十方,佛號阿彌陀。

  晨語:法藏發願後已成佛十劫,因爲過去的願力殊勝,功德、神通、光明、力無畏等超過十方,所以號爲“阿彌陀。”佛的報身光明,遍一切處,殊妙無比,而阿彌陀佛,更是超過十方的佛土。其中因願勝與緣遙故得如此。

  其阿彌陀佛所居之國,從是娑婆世界直西過十萬億國土,名曰極樂,或曰安樂。今見在彼。以昔大願及神通力,而爲說法,攝取十方世界念佛衆生,衆生生者得不退轉,刹那尚莫勝數,何況曆劫度脫。其生彼者有何限極,微塵恒沙所不能喻。其佛國土莊嚴勝妙超過十方,有諸寶池,隨其大小皆七寶成,或有大池,其量盈廣,正住其中,底布金沙,邊鋪階道;其池上複有樓閣,千層萬疊廣博妙好,光明赫奕不可具說;其池之內八功德水,香美清澈盈溢充滿,爲十四支,于諸無量莊嚴具中,尋流上下出聲演說無量法門。是妙水中複有六十億七寶蓮花,團圓正等,水注葉間四色四光,叁輩九品行列次第,香潔微妙映蔽其國。寶地平正願力所成,于其地上複有七重欄盾、七重行樹;寶幢、臺榭、幡蓋、珠纓各各無量殊特妙好,周回間列莊嚴其國。又于虛空,鋪諸天衣、天香、天花、天繪、天樂,各各無量,缤紛散漫遍虛空界。如是無量諸莊嚴具,皆金、銀、琉璃、車磲、瑪瑙、昆楞伽、瓶叔迦等,金剛、摩尼、如意、珠王、不可思議衆寶所成,是衆寶內各放無量百千萬億寶色光王,互相輝映,一一遍照叁千大千世界,其光交羅不相障礙,極虛空際不可窮盡。如是無量一一光明,一一莊嚴,與虛空中天樂、香花、珍禽、鈴網、其聲雅正,宮商清澈,铿锵應節,流出無量無邊微妙之音,其音遍滿,不間不斷,悉能演說苦空無我諸波羅蜜,歎菩提道,贊佛法僧,或說念處、正勤、根力、覺道,諸菩薩行,谛、緣、願、度,力無畏等、十八不共、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不可思議無量法門,其所說法,叁世十方、依正色心、融通無礙,及勸精進,如佛音聲等無有異,其國衆生聞是法已,悉皆念念隨其所樂,尚無一念疲倦之心,雲何更有退轉。又彼國土純一男子,無有女人,蓮花化生,不處胎胞,妙服美味能成法喜,從其所欲,悉隨念至;無寒暑晝夜,無生老病死,無土石諸山,無叁途惡道,往來虛空,經行樹下,欲作佛事,示現神通,悉從心念;又複壽命無極,如是種種快樂無極,故名極樂。

  晨語:這一大段敘淨土的境界及受用,經常讀誦極樂妙境,可以引發欣求意樂,也使淨業種子深入識田,成爲往生的動力。如是殊勝境界,全是佛的願力所成,也是法身本性功德莊嚴開顯而出,如能從讀誦,信解中體入,則爲不可思議!

  況複彌陀世尊,功德光明,威神相好,各八萬四千,如紫金山,處大蓮花獅子之座,莊嚴赫奕超過虛空,大海彌廬所不能及;眉間白毫功德增勝,如日舒光衆明悉絕;光中化佛菩薩聲聞各放光明,遠照塵刹攝受衆生。彼二大士亦複如是,文殊師利、普賢大士、諸大菩薩皆住彼國,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悉爲良友,以佛爲師,親近慈容,聞第一義,頓超叁界,即證無生,十地高超,二覺圓滿。

  晨語:阿彌陀佛二大士慈光攝受,文殊普賢等皆往淨土,一生可補佛位;聞第一義,頓超而證,因此“十地高超,二覺圓滿。”由此可見,淨不必強分四土,一土中已具四土的功德,根本在于善根,福德,一旦往生,親近慈容,必得殊勝加持而速得成就!

  況能于念念中供養十方叁寶,成就一切法門,遊戲神通,淨佛國土,乃至入于叁途六道,舒光破暗,救苦衆生,或複塵刹分身,隨機化導,應病與藥,同佛所住。

  晨語:往生之後獲得相應的成就,于是便起菩薩的大用,“如佛弘慈,”就像阿彌陀佛一樣具有廣大的慈悲去利濟衆生。同時于念念中圓滿諸大菩薩的所有功德,如大行願、大智慧、大勢力、大慈悲等,乃是:“同證菩提,同佛所住。”

  則一切衆生性雖昏昧,得聞此說,誰不歡喜而生信樂?然彼妙土及莊嚴事,雖具我心,若非彌陀如來于過去世,爲度衆生行菩薩道不可稱計,焉得成就?當知彼佛行願無邊,莊嚴無盡,是故如河沙微塵刹數菩薩聲聞,以大辯才如實稱揚,盡未來時,不可窮極!

  晨語:聞而生信,方知佛德無窮,利濟廣大,殊勝方便,所以大辯稱揚,不可窮極。行人如印入願海,體佛妙德,證于淨性,則一心之中,全具均含,無不現成!

  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如是說,至心信樂欲生彼國者,應如佛教,圓發叁心,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然後直心正向,觀彼國土一切依正無量莊嚴勝妙境界,及彼如來八萬相好功德光明清淨之身,或得知有取一相一境乃至如來眉間白毫相光,遠離虛妄;或一念至十念,或一日至七日,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得往生。

  晨語:示往生方法。其中關鍵即信願行圓發于一心,妙境圓現于叁觀,專注一相而入,一時得證。往生之際,方知佛國即我等真心妙性的光明功德!

  其有直信有彼國土,有彼如來願力威神,不生疑惑,但能一心不亂執持名號者,不出所期,亦得生彼,何待色身報滿然後得生!

  晨語:說明只要一心不亂,證佛叁昧,就不待色身報滿才得往生,這就是淨土法門真正的修證要義,暗合道妙,當證入時,與禅密不異,生即無生,唯于自性中妙顯淨土功德,再以佛願力而行度生的事業。

  當知阿彌陀佛接引衆生,令離苦海過彼慈親,于先劫中已立大誓,無苦不忍,無行不臻,無願不立,無法不說,爲度我故方便百千,今正是時,目睛不瞬,垂臂待我,已曆十劫,念念不舍,甚于剖心,乃至其心激切,入生死中,遍曆叁道,地獄猛火不辭勞倦,我若回心向佛,如子戀母,正慰所懷,則不逾當念便得往生,何必更經十念之頃,然後得生?!

  晨語;佛于無數劫中早已以種種方便度化我們,已結深厚的緣份,恒以慈悲垂加,不辭勞倦而念念不舍,所以 妙葉勸我們回心向佛,一心發願求生淨土,乃是“正慰所懷,則不逾當念便得往生,何必更經十念之頃,然後得生。”可知往生即是一念相應,一念相應之時即是佛,已圓具佛的一切功德,因此更無次第十念,盡未來際皆是一念,所以念念即佛,即是安住極樂,即是度化衆生,即是圓成菩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