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觀入門 七、禅的教育與光大 禅學院教學程式初探

  禅學院教學程式初探

   中華源遠流長的禅宗法門,因曆代祖師的悟證而不斷倡宏發達,枝葉繁茂。禅宗弘傳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基於禅師活潑的悟後生活,以及禅心妙用而産生對學人及後世的深刻影響,故禅是以其獨特的風格而揭示佛法的不傳之秘,同時以其活的教育而開顯習禅者的本具禅心,獲得以心印心,成就無盡的自在妙用。

   綜觀曆史上禅學的教學,雖有直指、默照、參話頭等方便設施,但均以就機施放,靈活多變,不落言句窠臼爲妙。因此,禅師們所舉揚的公案,只是昭示習禅者的內心智慧的一種善巧,即所謂「指月」,知此,禅的教學應摒棄教條與意解,以免走妄心分別的老路。

   目前有些禅學院雖立其旨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所教的方式與內容仍雷同於一般「教下」學院程式,變成了教義的宣揚,義理的演繹,而非直指人心啓開本來,方便授法,令悟心源。如某些學院講授《論開悟》、〈六祖壇經〉等,均是大發議論,條分縷析,其教學正是哲學家所用的思惟分析方法,走向與禅完全違背的妄見之中,所謂「知見立知,生死本」也。其結果不僅使習禅者死在句下,塞其悟門,不得轉身活用,且亦由反熏之故,使在靈智閉塞,毫無體驗的情形下,對禅産生渺茫或畏縮,以致走向他途,另求奇妙了。

   縱觀禅學院的教學弊端,不外以下叁種:

   一、偏重於禅的研究性講授,如引用哲學、科學、社會學等來比擬禅,又用文字性以及文學觀點來探索禅文字,以研究邏輯性與禅文字的內涵;或以精神分析等心理學來比類禅師開悟前後的心理狀態與開悟的心理層級。於是以種種方式總結出禅的內在規律,得出禅的開悟途徑與悟後狀態。欲借此研究,窮盡禅的奧秘。這種用意識妄心去作禅的研究,是背離了禅的無念、無住、無相的本質,只能自誤誤人,不啻南轅北轍。

   二、執取通過意識理解所獲得禅思惟去講授禅的道理,並以此所理解的禅意境認爲是正見。如純以教下之法來闡述,不知消歸自性,直指當下,或大講禅公案使人理解了五花八門的公案形式,而且能說會道,對於公案異常熟悉,而於自己的當下,現成的公案,卻仍茫然,不知會去。這種教學法教出的學生一般均輕視實際的禅修,以解爲悟,造成狂放不羁的心理,一生便在無所事事中混過。如果在逆境中透不過去,自覺毫無得力,就又去尋求另一妙法,如密宗、道家中的健身、長壽法等,以求保身延壽了。

   叁、一味地教授苦坐苦修、著意練心,死參一句話頭,提倡「久坐必有禅」。於是造成習禅者的心情壓抑,精神苦悶,或者被壓抑之後所産生的各種幻景所迷,終日落在妄覺之中。禅本屬悟不屬坐(修)。但不坐也不行,以靈活指點,方便禅坐,隨時解黏去縛,方爲習禅者入道的妙徑。可見禅修只是悟心的方便,不能執以真有所修,更不能以路途風光的幻來幻去而認爲工夫的成就大小,一切皆幻,唯有真正悟心之時,則一切皆真。證真之時,當然連「真」也不可得。

   由於上述的叁種教學之弊的原因,禅在教學上就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使有志於參究向上一事的行者,在禅的「無門」之門前,也就真的「無門」可入了。現在,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禅的悟證與體驗,以運用於人生實踐。中國是禅的發祥地,在一千多年的曆史中曾經大放異彩,至今仍作爲禅的故鄉而受到各國的關注。因此我們應繼承這一傳統,並繼續發揮光大於當代。國內目前已有幾所禅學院正在開設禅的教學。如何使禅的教學在靈活施教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使師生在善巧之方法下,趨入禅的「無門」之門,真正獲證禅的悟心

  謹提供所見,用供諸大德參考。

   第一節 禅學院應具的條件

   設立一所禅學院應具有符合禅修的各種條件,如師資的配備、學生的根器、環境適宜等,均須有個較全面的考慮。

   一、教師的選擇

   主持籌建禅學院者,首先要考慮是否能聘請到符合條件的教師。這教師最好是受大戒的禅師,但也可以由清淨居士擔任。選擇教師首重見地與實際的禅行。凡是空談禅理、偏重禅文字的研究,不務實際者,或者雖也以禅來標榜,但在理論與實踐上多有夾雜,如把密宗、道教等攝入其教學中,均不宜擇取。作爲禅學院的教師起碼得有初悟的體驗,且能以其覺照表現出禅生活的自在風格。在教學上,還應有禅教學的技巧,善識根器,熟用法門,能對機靈活開脫,方便施用,使學生不泥滯,放下包裹,徑直行走。因此,禅的教師決定了禅學院的命脈,開辦之初,應謹慎擇取。

   二、環境的選擇

   現在國內佛教學院均設在寺院內,而寺院大都爲觀光遊覽之地,因此環境比較愦鬧喧雜,不利於清淨學修。禅的初期學修宜在人迹罕到的青山之中,環境應是封閉性的,與外界信息暫時中斷,以有利於忘情無寄。況且在空氣清鮮、環境寂靜之地,容易産生與禅相應的心境與體驗。又以單調的生活、適當的勞動,使人返歸於原始的純樸之中,恢複人原本的靈智與率真的本性。這樣就有一種如進入古代禅師們生活的境況,對禅尤能産生親切感。從封閉性禅生活體驗過的人,心靈上自然會有一片清洗過的新天地。所以,環境的擇取,也是辦好禅學院的另一個條件。

   叁、學生的選錄

   禅學院教學對象的錄取,也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因爲禅是佛教中最高層次的上上乘法,不是一般人隨便可學的。因此凡是追求神通靈異,追求禅理,著相修行者,均不可錄取。必須具有習禅的根器,對禅具有即生實悟實證的大信心,精神內充,能吃苦耐勞,不怕險阻,性情澹泊,甘於寂寞,不計名利者,方可入選。

   第二節 啓蒙期教學程式

   啓蒙期是學生入學後的第一步教學方法,能使學生開啓見地,發起大心,掌握初步攝心之法。

   一、啓發性的教學方法

   剛入學的學生,因爲在過去的生活曆程中所形成的認識與經驗,一般來說都是背離禅道的謬見,所以一開頭就要破一切謬見,消除概念的障礙,開啓真實見地,明了禅道要旨,使之確立信心,産生向往禅悟的精進力。因此,初步的啓發對禅修來說顯得十分重要,如果不打破以往的概念性的執見,在禅修中就會處處執相妄求,不可能超入絕相超宗的空淨妙域。

   這種啓發性的開示,可以在禅堂裏,但須面對學生,能直觀其各種反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應勢利導,契機而講。因此,不但要講得生動活潑,而且要一針見血,直指對方的心靈,使個個在具有生命力的言談下,心扉頓開,豁然有所了知,深覺無始沈淪,今始明白本有不失,唯須依法求其真正悟證。因此而內心安穩,不再外求,一心冥寂,體悟禅道。

   啓發期不宜太長,只要觀察學生內心已經開啓,發心求證時,即可結束,一般約需一周至叁周。

   二、發心期的引導方法

   了然禅旨後,已經信解禅理,此時應進行發心的引導,一則求佛、祖師的加持,二則更加促使學生的發心堅固。教師應先編一套發心行願偈,然後在禅堂中引導學生在毗盧遮那佛及曆代祖師的法像前,禮拜、誦發心偈、行願文、作無相之忏,受自性戒。二在清淨心中如理如法而行。禅的傳統行法並不重視形式,但作爲一個學院的教育方法,面對一大群已經啓發而未開悟者,其力量的不持久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必須借境發心行願,作忏受戒。又因爲佛祖是已成就的人,其言行真實不虛,可依可行,所以當學生面對諸聖時,心中虔誠有加,並以此爲榜樣,努力修持,以求自悟自證。如此之故,就對禅修有相當的推進作用,力量也會久持不衰。

  不過,教師在引導時,必要善巧,絕對不要使學生産生著相與祈求的心理,以免落於俗套,墮於妄執之中。因此,要發無心之心,行平等之願,忏無相之惡,受不受之戒。

   叁、教授禅的方便行法

   教授禅的方法,一般說,以持念爲最粗,以數息、隨息爲中,以觀心爲最細,以無心直覺、寂照不二爲究極。因此,教授禅法也依此次第。

   ㈠、教授准提法

   衆生無始以來所造著相惡行無量,故修禅之時,諸障現前,礙真本明的開顯。而先修准提法,就旨在以無相之咒印,破其障惑,安定初心。教授調和與咒印無相之理後,即令人應修持百座,不可觀想,不必出聲,只以直心默持或金剛持。每天可修四座,每座二小時,二十五天即滿。

   (二)、教授數息法

   准提法修畢之後,接著教授數息及隨息的無相修法。此禅方便之法,要在息、觀的同時,內空身心,外空世界,唯綿綿無間,一心在息緣之中,久久便入禅定。學生通過試修,知確已掌握了息道修法後,就可以進入禅的正修。

   第叁節 初級禅修的教學程式

   通過前節中的預修,學生在身心及禅法方面,已具足了正修的基礎。在初級裏,教學內容分爲坐禅、直閱、勞動、提問等方面。

   一、坐禅

   時間:每日早晨叁點半至六點。

   引導:先調和身息心而入禅,次依數息而修「住」,後又調和而出禅。下座後跑香活動身體與觀心。學生個別向老師提問,解決坐中的問題。

   二、直閱

   時間:上午八點至十點。

   引導:先授以直心閱法,即不起分別名相之心,以禅修中的寂靜心端坐而閱,不求知解,於不懂處可提問。先閱《達磨血脈論》計叁十遍;次閱《六祖壇經》六十遍;在閱讀中,重點申明:不許用思惟分析,不許參考其他注解,不許做筆記。只可單獨向教師提問,而教師則要予以靈活的解答以啓發之。

   叁、勞動

   時間:下午二點到四點。

   引導:教師與學生一起參加田園等單調的勞動,借質樸的田園生活來體現禅的真境。故在勞動之時,不離禅觀。學生可在勞動中提問,教師也可借機考驗學生。在相互融契中,使大衆打成一片,一同融入禅的世界裏。勞動時應注意不隨境轉,不可嬉戲與閑談。也不應太過疲勞,以免影響晚上禅坐。

  除了勞動外,一周中應有一、二天爬爬山,在山峰上眺望十方,使心境開朗,消除禅坐的疲憊與沈悶。

   四、坐禅與提問

   時間:晚上七點至九點。

   引導:先坐禅一小時半,然後,教師在觀察學生修持時的通病後,開示法要與策進禅修。然後由學生提問,教師則方便解答,以釋衆疑。

   在修以上四方面禅法時,如有學生障礙特重,無法排釋時,可令專修准提法,除障後再依法修禅。若個別學生根利,已悟心地,即可令其直觀心地不必再依此禅法而行。

   初級禅修的時間不必作硬性決定,一般待閱畢上述的二部著作後,而根器已經成熟,能夠勝任進一步的無依觀心禅法時,即可修中級禅法。

   第四節 中級禅修的教學程式

   中級的禅修重點在觀心上,故教師在引導正修之前,已詳細教授觀心之禅法,然後令其入於正修。

   一、觀心禅坐

   時間:每日早晨叁點至六點。晚上:七點至十點。

   引導:初步先令依息而住,心凝然不動後,即舍息觀,以無著心直觀現前之心,不尋找、不排遣、不流浪,只是不動地直照心體。此無著觀心法,不可生依待之執,應放下一切萬緣,單提現前一念。如在觀心時,疑情頓起,即可因疑起參,時時不離。

   二、觀閱

   時間:上午八點至十點。

   引導:先令觀心片刻,次以無住心觀閱《指月錄》。閱到會心處即可置書入觀,神會體悟。如遇不懂處,不必再提問,只是不理,不求甚解。閱到一定時間不想閱時,即不必再閱,只是一心直照。

   叁、勞動

   時間:下午二點至四點。

   引導:令熟習動中觀心,直照心法,無住生心,不動禅寂,時時不離「這個」。

   此級禅修,要超脫教師的依賴性,故教師不必多講,只是無爲而隨應,成平等一體之境。同時學生也要離開「禅法」的執著,掃蕩一切,心無所住,只是任其自然無作無爲。這樣學生在心理上就形成了不依外界的悟態,只要在觀心中,打破業識的慣性,就能悟入實相。

   此級時間也取決於學生的進程,一般需要一年左右。

   第五節 高級禅修的教學程式

   此級借緊鑼密鼓的禅七來修,使學生克期取證,透出重關,立證實相。故宜選在冬季,請大手眼的善知識來一同指導,齊施活用。

   此級教授,一應禅堂古規外,還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應請的禅師風格應與教師所教的相符不能節外生枝,造成相反的效果。

   二、禅堂講開示不可落於俗套,應就機而啓,猛著精彩,使學生心靈頓開茅塞,豁證本來。

   叁、禅堂請益在所不免,但關鍵是識得來人問意,所答一定要使學生之心無回旋的余地,一棒打死,透過意識窠臼,一念回光,自照本來。

   禅堂專修,宜以七七四十九天爲好。禅七結束,也就是學生此一期學禅的畢業,悟與不悟自應由明眼善知識予以印證,本來之路也應一一予以指點,俾其道行不退,升進有路。

   以上所論的禅學院的教學程式,純屬初步之探索。如能通過教學的實踐,積累成風格獨特的禅行方法,那麼將更有利於禅的弘傳。

  

  

《禅觀入門 七、禅的教育與光大 禅學院教學程式初探》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