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師與永嘉禅
唐代著名高僧永嘉禅師,與曆史上許多高僧大德一樣,他一生爲佛教的弘法事業奉獻了自己的身心,慈光所及,人天普利。其光彩形象,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廣大佛子的欽仰贊歎。
永嘉禅師先習天臺教觀,悟道後印證于六祖座下,與青原行思、南嶽懷讓並列爲六祖門下叁大禅將。一首《證道歌》流傳久遠,是禅典裏最令人喜見樂聞的禅歌;一部《永嘉集》,融會臺禅,真機獨露,闡述禅宗悟修圓旨,爲禅林中一枝獨秀。他的門下雖不及南嶽、青原二系人才輩出,形成五家宗派而禅風廣播,但永嘉禅師一生的高風亮節及其禅法頓漸並行的獨特風格,卻是非常適應難以起疑情、參話頭的現代人修學。因此了解禅師的修證及弘法過程與禅法的修學次第,對我們研討禅的門徑 極有好處。本文即就永嘉禅師的生平與永嘉禅法,略作論述,以期抛磚引玉。
一、永嘉大師生平事迹
永嘉禅師,溫州人,俗姓戴,字明道,法名玄覺,號一宿覺。生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33),寂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2)。
禅師少年舍俗出家,受具足戒後潛修于溫州西山龍興寺,他精持律儀,常悅禅寂,同時對當時已傳譯來的叁藏經論進行研習。不久,有感于天臺法門的博大精深與切實可行,便一門深入,專精天臺教觀。
唐慶州刺史魏靜在《禅宗永嘉集》序中贊歎禅師的修學過程道:少挺生知,學不加思。幼則遊心叁藏,長則通志大乘。叁業精勤,偏弘禅觀。境智俱寂,定慧雙融。遂使塵靜昏衢,波澄玄海。心珠道種,瑩七淨以交輝;戒月悲花,耿叁空而列耀。加複霜松潔操,水月虛襟;布衣蔬食,忘身爲法,傷含識,物物斯安;觀念相續,心心靡間;始終抗節,金石方堅。
禅師叁學齊修,止觀雙運,解行並進;于精勤心中,圓解忽然大開。進而發心專修叁昧以期實證。見龍興寺旁別有幽邃勝鏡,遂于岩下自構禅庵,默默禅修。不久,便體入無生,深證實相。
天臺宗第八祖左溪玄朗與六祖門下東陽玄策禅師,因訪道來溫,見永嘉禅師悟證甚深,因無大德印證,他人莫信,難以弘傳禅法,玄朗禅師便激勵他與東陽策同去曹溪,面見傳承禅宗正脈的六祖大師,以求印證。
永嘉禅師與東陽策一同到了曹溪六祖道場,他左手拿著淨瓶,右手持著錫杖,一進門便以作家的手段:“振錫杖攜瓶,繞祖叁匝。”不顧沙門的威儀禮節,直以本來面目與六祖相見。
六祖見而問道:“夫沙門者,具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
生大我慢
”
作爲一個出家人,在進入道場法會時,應具足叁千威儀與八萬微細之行。而大德你卻不顧禮儀,到底從哪裏來
爲什麼如此驕慢無禮
禅師則以沙門本分事回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爲了生死的大事和無常的迅速之故,已顧不得區區的威儀與細行了!
六祖聽後立即征問道:“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你既已知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那爲什麼不直下去體悟無生無死的本體,了達無起無滅的本源而超越迅速的無常流轉呢
禅師托出了本地風光:“體即無生,了本無速!”萬法的當體即是無生無死的真性,了達無起無滅的本源佛性,即是真常妙德。此際已經超越了相對世界,故絕無變滅流轉可言!
六祖見禅師一言中的,確已悟入禅門宗旨,深得佛祖心要,即點頭認可道:“如是!如是!”
禅師的廖廖幾句對話,便得到當時禅宗中威望最高、親傳佛祖衣缽的六祖大師的印可,這一事件,無疑像一粒石子投進平靜的湖面,使座下大衆無不愕然,其中未能于言談之下,領悟作家相見時心心相印的妙趣者,故有驚愕與懷疑。
永嘉大師見大事已畢,于本份事上巳了無一法可得,故不必留學于六祖座下,即以沙門威儀參禮六祖大師後,准備立刻下山返回溫州。
六祖見一座大衆未能于言下回機、返照自己本來面目。爲使大衆深明禅旨,也爲了使天下人更能起信于永嘉禅師的悟證,所以又借機勘問道:“返何速乎
”你從溫州遠遠地趕來,又立刻要回去,爲什麼這樣匆促呢
禅師時時不離妙明真心,隨即應聲答道:“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真如本性,湛湛寂寂,本無來去動轉,哪裏有來去匆匆之說
六祖見禅師從體上回答,便從相待的知與境上來征問:
“誰知非動
”是什麼人知道沒有動呢
可見六祖想套出真知與妄知,從而判斷真悟與否。
“仁者自生分別!”禅師說,如果你在知與動的相待相上去理解,那只是你自心所生的分別而已!
六祖聞言故意贊道:
“汝甚得無生之意!”你的回答已經證明了你已獲得無生意旨了。
“無生豈有意
”無生是真空湛寂不二之性,此中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難道還有意旨可得
禅師深谙個中消息,不落圈套,故反而問道。
六祖是傳佛心印的禅學大家,決不會放過這關鍵的一環,故又征問道:
“無意誰當分別
”沒有意旨,那麼是誰在現前之境中而分別了知呢
禅師則即體而用,妙機頓露:“分別亦非意!”
真空無生之體,離凡夫分別之意念,其性湛湛,但又不是木頭石頭,不能活潑應用,它是湛湛寂寂,感而遂通的靈妙真心,雖隨機起用,分別一切,又不落情意,不隨境轉,是超情離見的。因此,無生無所不生,無知無所不知。證悟者已消融意識,返本妙明,故分別隨機而啓,自性不動,寂照不二。
禅師道出了自己所證悟的現量真境後,六祖見其悟證甚深,智光迸發,在一座大衆前由衷地贊歎道:“善哉!善哉!”
唐代的禅風是樸實的直指法,師弟在言談中便可一念回機,薦得自性,因此不用機鋒轉語。永嘉禅師在動與不動、分別與無分別、意與無意、生與無生等禅宗悟修關鍵問題上,一一流露出禅悟者的內心般若智光,不僅六祖爲之贊歎,千百年來的禅學者,閱了這段公案,也無不爲之深深歎服。
六祖以沙門的因緣情誼,挽留禅師在山中一宿。當晚,禅師從其悟證的心中,流出了一首千古不朽的《證道歌》。據曆史記載,當時曹溪附近許多人都看到了虛空中閃著《證道歌》的金字梵光。于是人們更加飲佩禅師的悟證與德行的高深,虔敬欽仰,尊號他爲“一宿覺”。
由此緣故,禅師便名聞遐迩,“學者輻辏”。禅的求學者蜂湧而來,聚集在溫州龍興寺永嘉禅宗道場,虔求禅的甘露來滋潤生命的心田。永嘉禅師以無限的悲心與宏深的願力,舍已利人,開始了禅法教導,接引衆生進入佛法的真實悟門,了脫無始的生死業緣,開發無盡的種智。
魏靜在《永嘉禅宗集序》裏又這樣贊歎禅師悟後的狀況:
淺深心要,貫花慚潔,神徹言表,理契寰中。曲已推人,啧凡同聖。則不起滅定,而秉護四儀。名垂當時,道扇方外。叁吳碩學,輻辏禅階;八表高人,風趨理窟。
可見其影響極大,如新羅國宣法師,吳興的興法師、慶州刺史魏靜等皆拜學其下。
禅師弘揚禅法至唐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因見所度機緣已盡,于龍興寺別院端坐圓寂。
禅師圓寂後,從西山腳到寺的一裏路上,擁擠著來送殡的弟子,“人物沸騰”,可見禅師道德威望深入人心。十一月十叁日,禅師的真身殡于西山之陽。唐元和中永嘉郡守發墳視之,見遺體如故,便于溫州松臺山營造淨光塔,移真身于塔中。唐僖宗賜谥爲無相大師。明代溫州高僧逆川大師重修淨光塔,更顯莊嚴。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又敕封爲洞明妙智禅師。
永嘉禅師傳法弟子有:惠操、惠持、等慈、元寂等。他們結集了禅師生前上堂開示禅要爲《永嘉禅師法語》一卷。唐慶州刺史魏靜整理了禅師生前著作成《永嘉禅宗集》十卷,並爲作序,使之流傳至今。此書後來被譯爲梵文,由梵僧帶到印度,當時印度佛教尚盛,深歎永嘉禅師爲佛陀再世,並稱此書爲《東土大乘論》。
二、永嘉禅法述要
永嘉禅法分爲二部分:一是《證道歌》所述,屬頓法;一是《永嘉禅宗集》所述,屬漸法。就傳承法系來看,永嘉禅頓法是屬六祖的禅宗正脈,在《證道歌》中對于禅系有這樣的述及: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磨爲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後入得道何窮數。”
又自述得道的源委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因此,永嘉禅法的根本禅系是曹溪一脈的。
永嘉禅漸法,據《禅宗永嘉集》的內容看,其主幹爲禅,其行布之法爲止觀,中間綴以禅師自己悟修的經驗,而側重點仍在天臺止觀的修法,這與禅師從止觀入道分不開。
永嘉禅頓法是極其圓妙的究極之道,它是“不除妄想不求真”的頓悟頓證的真現量境界,因此是“但得體,莫愁末”的“直截根源”之法。中下根器的行者,難以從頓法中入門,因爲沒有具體的方法之故。
永嘉禅漸法,分爲十門的次第,步步都有具體的悟修方法,而其悟證仍可深達頓法中的一切真現量境界。因此宜于中下根器次第修學,可逐漸證悟甚深圓妙大道。
以下扼要地介紹永嘉禅法十門修證次第,使初心習禅者。略窺其中端倪。
第一門 慕道志儀
禅師雲:“夫欲修道,先須立志,及事師儀則,彰乎軌訓。故標第一慕道儀式。”
此初門中,禅師列出觀叁界、親善友、早晚問訊、審視乖適、問何所作、瞻仰無怠、 數決心要、隨解呈簡,驗氣力,見病生疑、委的審恩。日夜精勤、專心一行,忘身爲法等十四種初入法門,依止明師的心遵儀式。
第二門 誡驕奢意
禅師雲:“初雖立志修道,善識軌儀,若叁業驕奢,妄心擾動,何能得定
故次第二,明誡驕奢意。”
此門中禅師誡勉行者應珍惜衣食,思其來處不易;不貪戀五欲,須一心求道,爲法志軀。並誡勉道:“夫欲出超叁界,未有絕塵之行;徒爲男子之身,而無丈夫之志。但以終朝擾擾,竟夜昏昏;道德未…
《禅觀入門 四、禅的漸修方便與頓悟 永嘉禅師與永嘉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