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觀入門 一、禅的基本原理輿性質 漫談禅人與坐禅▪P2

  ..續本文上一頁;否認靈魂,人死複歸四大。人生的目的,即以求得快樂爲滿足。

  2.散惹夷師外道:一種直觀學派,對一切問題都不作決定說。如對有無來世,有無果報等等,他們認爲有即有,無即無。很難捉摸。這派人主張踏實地修定,以求得真正的智慧。

  3.末伽梨師外道:是定命論者。主張沒有業報,沒有父母生身。一切修行都是空的,無用的,只要經過八百四十萬大劫,到時不管智愚,都得解脫。他們還認爲人身是各種元素構成的,也含有某種程度的唯物思想。

  4.不蘭迦葉外道:學說與末伽梨相似,也否認善惡業報和婆羅門教。主張縱欲,是倫理的懷疑者。

  5.波浮陀師外道:也否認人的行爲能發生什麼影響,說人身是七種元素構成,七種元素一離開,就是死亡。元素是永久存在的,也有唯物思想。

  6.尼乾子師外道:後來發展爲耆那教。其前則有自由主,主張七句義:一開始,分世界爲有生命和具生命兩類;生命不得解脫則是由于業漏、縛;因此,就須遮、滅、解脫,以消滅業,他們認爲業報太重,要讓業報加快結束,就須苦行,故主張苦行。

  人類的認識莫不來源于叁個因素,一是他人的理論學說,二是自身的經驗,叁是冥想的結果。古代印度六師是這樣,現在許多哲學理論的産生也是這樣的。而這些所謂的利智,就因爲在禅思中把前叁種來源加以深化,抽象出新的概念,所以都不能真正悟證人生宇宙的真理,不能會入真實的空而超越一切相待的挂礙,從而得到解脫。因此,佛教稱凡是通過冥想思辨得到的真理,都是錯謬的,不符合宇宙實相。所以概指爲外道。

  正因爲外道有思想,所以在禅思中尋找不到真實的答案時,他會明白一切的思維不可能得到如實的境界,所以原修學于散惹夷外道門下的目犍連、舍利弗等一聽到佛的開示,便立即悟了道。可見外道只是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走了歧路而已,一旦接觸到佛法的真理,也能契入實相的。但如果執守謬理,那就隨著他的知見而去創造他自己的業了。不僅古人如此,現在的氣功界與一些佛門禅人,也試圖通過對各種問題的思索冥想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于是引發出許多不符合真理的理論,對真實的谛理産生誤解。佛教並不是不主張人思考,而是教人在思考時要把主客相對的東西去掉,要揚棄情感與妄執,要使自心相契于如實的真空而起微妙的觀照,如此才能悟證實相,才算是正確的無思之思--智慧。

  

  禅寂中的出離人

  人生是大苦聚,無論在哪一界,都要受八苦、六苦、叁苦等的支配而不得自由;人生是大煩惱處,無論是那一念,都在住相生心,顛倒妄想,故而隨處造業,暫無休息。所以,一個禅人真正了解了人生的痛苦與煩惱後,便不再渴求叁界內的暫時的安樂、不再以黑暗爲光明,以漂流爲歸宿,他要求得到涅槃的寂靜,要求得到斷愛後的清涼,要證取永恒的真實。于是一種出離叁界苦惱的心便猛然提起,所謂“視叁界如火宅,觀五陰如怨家”。一意于出世的事業,不再欣樂世俗的欲樂與禅的愛味,更以智慧與道品之故,也不住于光明與空等境界。因此,在定慧交資中,由見道而修道而不斷地解脫煩惱,直至叁界八十一品思惑斷盡,便超出叁界,成就阿羅漢果。這是聲聞人以禅寂會入無漏智而證涅槃的過程。但因爲發心在于自了,智解落于偏空,所以雖爲界外聖人,卻不能像菩薩那樣心量廣大,智解無礙,圓會諸法而空有齊觀。所以菩薩能起大妙用,度衆生,莊嚴淨土,而羅漢卻不能,因此,佛斥爲蕉芽敗種,智者大師判爲偏小之輩。即以其發心太小,自顧自了,所以仍未與佛道相應。

  除此之外,還有緣覺乘人也以出世爲要。因在禅寂中觀人生之由來乃在于十二因緣的叁世遷流,故而了知只要滅卻無明之本,那麼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的十一支,也自由滅盡,如斫斷樹根一般,枝葉自然枯萎。但緣覺人雖斷無明而證辟支佛果,也因悲願不普,結果也滯于空寂,不能起無盡妙用。

  以出世爲目的而修禅,較之前面幾種禅人要超勝許多了,且爲佛門正道,出苦要徑,原無可厚非,但學佛修禅,應具大丈夫氣概,不可僅爲個人自了爲足,所以應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普爲法界一切衆生發起菩提願心,方契佛意。

  

  坐在衆生心裏的禅人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禅人,在禅的思維觀察中,見到一切衆生處于無邊的痛苦猶如自己身受一般,故發起救拔衆苦的心願;又因了知一切衆苦之因,乃源于無盡的煩惱心理與業的造作,故發起悲智方便而欲斷一切衆生的無明顛倒。斷惑離苦,必須學佛無量法門,方有廣濟的力量、善巧的運用,故而菩薩應事廣學世出世間一切法門。而這一切都是爲了使自己與他人共同成就無上佛道。

  由于心量廣大,超勝二乘境界,所以在禅行中,便有無限的包容力與開拓力,不斷地爲服務于衆生界而努力。

  這類禅人,通過教理的熏陶,善知識的啓示,人生實踐的觀察,禅定中的如實的思維,在智慧上逐漸接近于佛法。但因爲初發心之故,見道未真,情想未去,所以在悲心與宏誓的背後,仍不時地湧動著情識之波,著相的習慣也經常表現在行持中,難以超越。如以天臺宗來判定。則屬于藏教的菩薩。由于以著相心去行六度萬行,雖能培廣大福根,而愛見大悲未斷故,仍不能深入佛法。

  此類菩薩如果經過一段的弘法利生事業後,再從事專修慧觀,如閉關,打七等,由滌定而妙照,徹見實相,證入叁昧,然後才能不住兩邊,無住而用,即入自在無礙之地。

  由于菩薩禅人以衆生心爲心,所以處處無心處處心,到處隨緣自在行,那麼,他就常坐在衆生心中而得妙用了。《華嚴經》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禅人知悟無差別之旨,行無分別之法,修無修之禅,那便常處不動之真定了。

  

  人去樓空禅不見

  上來把禅人的行法排了一個隊,並列出許多層次來,其實這些不過是因人立法的方便說而已。究竟說來,本來沒有人,也沒有禅。人是虛妄的概念,禅是不了的法。如果我們真能通過人的主觀情見,去實踐于禅的悟證,那麼,總有一天會達到:“人去樓空禅不見”的境地。此時無法可說,更無表诠的必要,因爲盡山河大地,叁藏十二分教,諸祖公案,一一無非是本分中事,別無一法可得。但正于無法之中,塵說刹說,妙用無盡,所謂“頭頭是道,處處皆圓。”到那時,沒有人而妙心恒應,不見禅而禅性常在!

  

  不二智慧是真禅

  從來佛法無多子,一句了然超百億。何謂一句

  一句者不二法門也。佛教真正的禅,即是不二中道,禅人見徹不二之理,便是見道,如以不二隨順而修,即是不思議的無修之修。

  禅人悟得不二妙旨,便可直上孤峰頂上坐,既不落世谛差別,也不住聖谛階位,一塵不染,一絲不挂,任運自在,方便無礙。

  遠在佛陀時代,舍利弗一次在林下宴坐,維摩诘居士來對他說:“唯,舍利弗,不必坐是爲宴坐也!”舍利弗是法身的示迹,所顯爲聲聞人的寂禅行,所以歡喜林中宴坐,滯在偏空的一邊。維摩诘亦法身大士,但居菩薩位故而說大乘法。那麼舍利弗宴坐有何不對呢

  其有叁義:

  一、是什麼東西在坐--如果是身體在坐,身乃四大之組合,本是無情物,既不解坐,也不了法,故與道無關,禅不在身坐也。過去馬祖道一在南嶽衡山打坐,懷讓禅師以磨磚作鏡喻破了他身坐的執著,又說:“你學坐禅,還是爲了學坐佛

  如果是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你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所以執身坐成道乃是謬見,與外道邪師之見相類。

  身坐既不是,心坐是不是

  心是生滅之法,刹那刹那地流變不停,究竟住在何處

  過去心已滅,現在心不住,未來心未到,因此叁際求之心不可得,心既不可得,所以以心求住亦非正住。《六祖壇經》中的神秀弟子志誠原以住心觀靜爲入道之法,並以心拘身,常坐不臥,後被六祖所呵,即契本心。

  由于身心均不可得,所以維摩诘居士對舍利弗說:“夫宴坐者,不于叁界現身意,是爲宴坐。”真正的宴坐是與法身相應,法身是無相之體,離諸身心的執著,所以了達一切法空而證法身時,就不于叁界現身意,此即超越身心的挂累而得自在的禅坐。

  二、道在通流--有人問:維摩诘居士呵指舍利弗宴坐爲不是,那麼禅不在坐耶

  禅是人人本具的真心,本不在坐與不坐,但因未了法身實相,故也不妨借坐禅而悟道。如果滯在坐上而見有爲之功,那便使大道滯于一途而不得超然自在了。所以六祖大師說:“迷人著法相,執一行叁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叁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心若住法,名爲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亦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呵。”

  可見並不是不要禅定,而是要不滯一端的真定,要真見實相而起隨緣妙用。因此,維摩诘又對舍利弗講:“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爲宴坐。”不起滅定者,真性之妙定也,現諸威儀者,真性之妙假也,空假不二,中道曆然,此非實相大定乎

  所以禅心無心而無所不心,其妙在空一切執而用一切法也!

  叁、道在心悟--大道本來現成,而迷人不知。但要知“道”,卻先要離一切分別之知與禅道之心。所以道在心悟,真能悟契妙道,那麼,處處是坐禅,凡夫事也即佛事了。

  《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中述智隍悟道因緣雲:

  “禅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塑,聞隍之名,造庵問之:“汝在此作什麼

  ”隍曰:“入定。”策雲:“汝雲入定,爲有心入耶

  無心入耶

  若世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雲:“我師曹溪六祖。”隍雲:“六祖以何爲禅定

  ”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隍聞是說,徑來谒師。師問雲:“仁者何來

  ”隍具述前緣。師雲:“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雲:“隍禅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複歸河北,開化四衆。”

  從上例可知,二十年之久坐,還不如一時之悟力,一悟卻能頓超二邊之執,所以放手空行,立證覺地。就此,維摩诘對舍利弗又道出四句妙義:“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爲宴坐。心不住內,亦不住外,是爲宴坐。于諸見不動,而修叁十七道品,是爲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爲宴坐。若能如此,佛所印可。”如果我們也能于此四句義中悟大道,那麼,又何處非禅呢

  

  

  

《禅觀入門 一、禅的基本原理輿性質 漫談禅人與坐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