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五種融化的內征兆,就是出現了一種好似煙霧中點燃紅色火花的景象,一般叫做“如螢火蟲”。猶如煙囪中冒出的煙夾帶著火花,閃爍著紅色而微弱的光芒。
第四次融化:
風大融化的外征兆,身體的十種風——“粗的”持命風及其它身風,如六種身風 等,都從它們各自的住處轉移到心髒,最後呼吸停止,不再出入。
味塵融化的外征兆,此時不能感覺到甜、酸、苦、辣、鹹、澀等味的差別。
行蘊融化的外征兆,此時不能進行任何活動,身體動彈不得,也不能思考問題了。如覺得自己沒有父母親人了,又好象隱隱約約還有這些人際關系,但不知道他們的長相名字以及各種事情。
基本成所作智融化的外征兆,對于外界世俗的各種活動、目的等等事業,就連自己的親人也都不再記得了。基本成所作智也可以解釋爲一種意識,實際上就是前五識的一種活動狀況,它能夠注意到外界世俗的各種活動,包括此世和來世的目的等等。
舌根融化的外征兆,舌頭變得厚重起來,而且短了許多,由紅色轉爲藍色,再也轉動不了,敗壞之相完全顯露出來。
在這個階段,身根和觸塵也同時融化了,身體的觸覺已經不再有光滑或者粗糙之感,四大徹底衰壞,肉體的毀壞已經到了極致,死亡已經成爲事實。
這其中融化的內征兆,就是出現了一種好象油燈將要熄滅時發出爆聲的情景,一般叫做“如燃燒中的酥油燈”。許多人于此時忽然身心世界極爲清醒一下,然後離開了這個肉體的物質世界,即所謂的“回光返照”,然後,薪盡火滅,四大歸空,也就是醫學上所判斷的“死亡”。
然其神識仍未完全脫離色身,所以佛教不認爲這已經是死亡的全部。接下來就是“識蘊”和“意根”的活動,其逐漸趨向死亡的過程,就是如下所說的四次“融化”。這裏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這裏“融化”的意思是說前面的心識逐漸停止下來,而後面的心識卻更加顯著了,前者融化于後者,並不是說前者變成了後者的性質。
在四大融化之後,識蘊和意根層面的五法就會依次出現。這五法就是指:自性八十種遍計心、光明燦爛的白色顯明之心、光明燦爛的紅色增長之心、光明燦爛的黑色近得之心,以及死時的清淨光明心等。其融化次第如下:
第五次融化:
此下的融化完全屬于識蘊層面的強烈活動,在前面四大融化完畢,心識這個識蘊的各種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顯現,臨終者就會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識蘊與意根的所現景象,此種景象就是八十種遍計心。遍計心是一種對生命的誤解,是一種極爲荒謬的執著,也是由執著而産生的周遍計度、斤斤計較的心態,乃至與計較同時而起的動力——風,或稱之爲對象載體的運動。這些平時習慣了的誤解,就象在心地上落下的烙印或塵埃一般,萦繞不去。在這個時候沒有了四大的支撐,仍然作全面的顯現,然後再融化于光明的白色心地之中。
八十種遍計心的融化,要經過叁個階段的掙紮。這叁個階段分別與後面叁次融化的心相應,第一階段的叁十叁種心與第六次融化的白色顯明之心相應(因爲這叁十叁種心都是白色顯明之心的烙印)、第二階段的四十種心與第七次融化的紅色增長之心相應(因爲這四十種心都是紅色增長之心的烙印)、第叁階段的七種心則與第八次融化的黑色近得之心相應(因爲這七種心都是黑色近得之心的烙印)。
第一階段就是粗重的遍計心得到了融化,包括叁十叁種計較之心,分別是:
1、大離欲:一種無所貪求之心。
2、中離欲:一種中等的無所貪求之心。
3、小離欲:一種微小的無所貪求之心。
4、意念去來:一種攀緣外境和回歸內境之心。
5、大憂惱:快樂之境舍離時的極度痛苦之心。
6、中憂惱:樂境舍離時的中等痛苦之心。
7、小憂惱:樂境舍離時的一般痛苦之心。
8、平安:善于安住之心。
9、遍計性:由于境界歡悅而生起的激動之心。
10、大恐懼:遇到了不可愛樂之境所生極大的怖畏之心。
11、中恐懼:遇到了不可愛樂之境所生中等的怖畏之心。
12、小恐懼:遇到了不可愛樂之境所生一般的怖畏之心。
13、大系縛:被可愛境大爲系縛的心情。
14、中系縛:被可愛境之所系縛的心情。
15、小系縛:被可愛境稍微系縛的心情。
16、執著:完全執著于欲界各種情景的心情。
17、不善或無知:對于善行的懷疑之心。
18、饑餓:欲求食物之心。
19、渴乏:欲求飲品之心。
20、重受:出現顯著的樂受、苦受和舍受之心。
21、中受:出現中等的樂受、苦受和舍受之心。
22、輕受:出現輕微的樂受、苦受和舍受之心。
23、計爲知者:計較知者爲我之心。
24、計爲能知:計較能知爲我之心。
25、計爲所知:計較所知爲我之心。
26、分別觀察:分析適宜不適宜之心。
27、慚:對于不贊成的事或宗教禁戒産生避免犯罪之心。
28、悲:希望能夠拔除痛苦之心。
29、慈:對于所觀人産生全力保護之心。
30、欲遇美色:希欲求得美色之心。
31、疑慮不安:無法安住的迷惑之心。
32、積聚:收集財物之心。
33、嫉妒:見人好事而心被擾亂,産生嫉妒煩亂之心。
第二階段就是中等的遍計心得到了融化,包括四十種計較之心,分別爲:
1、欲望:未得求得之心。
2、固執:已得不舍之心。
3、大樂:見可愛境之大樂心。
4、中樂:見可愛境之中樂心。
5、小樂:見可愛境之小樂心。
6、歡喜:所求既得之歡喜心。
7、狂歡:反複享受所樂對象之心。
8、驚奇:見到了未曾見過的境界,而反複猜度之心。
9、激動:見到可愛境而被迷惑之心。
10、滿足:于可愛境産生滿足之心。
11、擁抱:想擁抱可愛境之心。
12、接吻:想接吻可愛境之心。
13、吮吸:想吮吸可愛境之心。
14、穩定:相續不變之心。
15、努力:向善之心。
16、驕傲:自視高大之心。
17、能動性:成就事業之心。
18、搶劫:劫奪財物之心。
19、武力:想去征服他人之心。
20、熱心:熟習向善之心。
21、遭受大苦:由于驕傲而造惡業産生大苦之心。
22、遭受中苦:由于驕傲而造惡業産生中苦之心。
23、遭受小苦:由于驕傲而造惡業産生小苦之心。
24、激烈:欲與俊傑無理爭辯之心。
25、調情:見動人之可愛色,欲往調戲之心。
26、忿態:嗔怒之心。
27、德行:于諸德行發起努力修學之心。
28、言語清晰正見不渝:願以言詞令人曉了,于諸事實不予歪曲之心。
29、不正見:于諸事實隨意扭曲,又欲他人理解之心。
30、肯定性:非常穩定的主意決定之心。
31、不自負:不欲堅持己見之心。
32、施主:施舍財物之心。
33、規勸:奉勸懶惰之人,令其精進修學之心。
34、自勵:想要戰勝煩惱等仇敵之心。
35、無愧:作不善行,無所顧忌禁戒之心。
36、欺诳:假作僞善欺诳他人之心。
37、吝啬:狹隘貪著的吝啬之心。
38、邪惡:習學惡見邪見之心。
39、無慈:惱亂他人之心。
40、狡詐:不老實的狡猾欺詐之心。
第叁階段就是微弱的遍計心得到了融化,包括七種計較之心,分別是:
1、健忘:記憶退化健忘之心。
2、錯誤:如將幻景當作水汽實物之心。
3、默然:沈默不語之心。
4、郁抑:憂惱郁悶壓抑之心。
5、懶惰:不勤向善的懶惰之心。
6、疑慮:懷疑憂慮之心。
7、中貪:貪嗔各占一半的中等貪欲之心。
以上八十種遍計心的融化,都是在白色光明前得到融化的,因爲這八十種心與白色光明之心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具有粗糙與細致的很大差異,前者屬于粗心,根本不能夠在白色光明的細致心顯現之時而存在。
因此,這八十種遍計心在經過叁個階段的融化之後,就逐漸融化于白色的光明心相之中。此時,一種點燒著的酥油燈的景象就會出現了。全部融化于白色光明之後的心相征兆是:一片空明淨寂,白光遍滿,猶如月光籠罩在淨無纖塵的秋空一般,明朗而寂靜。
此時的心境,可以用“明”和“空”兩字來形容,這種情景並不是外在月光照耀到心中,而是內心閃耀著白色光明,很象月光高照秋空如洗一般的明亮,故稱之爲“明”。但是,八十種遍計心的各種相狀和特征都已經完全消失空盡,不留任何痕迹,所以另一方面也叫做“空”。此時全體的內心世界充滿了白色顯現的光明——白色顯明之心。
第六次融化:
上一次的各種雜亂之心得到了融化,只剩下了白色顯明之心,所以此次的融化也就變得簡單許多了。就是在白色顯明之心的基礎上,開始融入于增長之心,這個增長之心也就逐漸得到生起,同時一種紅色或者橙色的光明景象隨之出現,其境界之相要比前面的白色光明更加清晰,空明淨寂的程度也倍加高升,紅色心光照耀的情景,猶如無塵秋空充滿了陽光一樣,而且光亮的強度也很高。
這種境界通常都叫做“增相”和“甚空”。因爲象是豔陽高照一般,光明非常鮮豔強烈,故稱之爲增相;又因爲前面所說的白色光明之心相已經不複存在,此時極爲空寂,所以有叫做甚空。總起來看,這個時候的內心世界充滿紅色增長的光明,完全融入一片紅色光明的海洋——紅色增長之心。
第七次融化:
此次是在紅色增長之心的基礎上,開始融入于近得之心,近得之心逐漸得到生起,同時也就有一種黑色的空寂景象隨之出現了,其境界宛若無塵秋空彌漫著初夜的深黑。
此種境界通常叫做“近得”和“大空”。因爲此時已經臨近死時的清淨光明了,故稱爲近得;又因爲增長之心及其相關的心識活動也已經不複存在,所以稱其爲大空。
這裏所說的近得之心,又有前後兩個部分的區別:前一部分是伴隨著對境界的感覺的,但在後一部分中,卻是對任何事情都不記得了,好象不自覺地昏昧沈迷于黑暗之中。隨後一切心識的活動也都宣告停止了。這就象黎明前的黑暗,還是屬于一種黑色空明的狀態,直到平生所有的生活經驗和各種觀念都消融了,完全融入了黑夜——黑色近得之心。
第八次融化:
這是實際死亡的最後一個階段,當黑色的近得之心逐漸融入于清淨光明的時候,第二部分之無所注意的近得之心也被清除了,處于心識活動完全停止的狀態中。這時,一種極其清淨的空明境界也隨之出現了,就好象是全無月光、日光、黑夜叁種幹擾的秋日晴空,萬裏無雲,明淨極致。這種境界猶如在禅定境界中直接體驗空性的心境,也很相似進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大定之中。
而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死時清淨光明”而已!也可以稱爲“全空”,因爲此時已經完全消除了八十種遍計心、明顯、增長、近得,以及與此相關的任何心識活動。出現了這種一塵不染的清淨光明,才是死亡全過程的結束,才是一期生命的終結!
需要說明的是,就在進入這種“死時清淨光明”的境界時,其境界的相狀非常類似于佛陀的清淨法身,所以被稱爲是“基礎的法身”,這也是因爲此境界亦屬轉入法身所需要的清淨之基礎,上述表中所列的“法界體性智”就是指此而言。如果能于此時此刻此境之中,靈光一現,當下掃除一切妄念執情,沖破我、法二執,那就立即證悟法身了。
多數常人可以住在這個死時清淨光明之中叁天。但如果是疾病嚴重能量消耗過度的人,可能住不到一天。而平時具有一定修爲的人,或者經過系統訓練的修行人,就能夠使這個死時的清淨光明與法身完全融合,並能夠住此更長時間。
由此可見,死亡的前四個階段,也就是在地、水、火、風四大融化的時候,四大分離確實具有強烈的痛苦,第五個階段也是一個心靈掙紮的過程,而到了最後的叁個階段就再也沒有肉體上的疼痛了,並能出現生活時從未有過的清淨光明,這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始料所不及的。
同時,說明死亡具有兩方面的消息:一方面,死亡是一件極爲痛苦的事情,死亡之痛不應該受到自以爲科技發達而且文明高尚的人類所漠視,大家對于死亡真相的探索,應該拿出一點兒勇氣來面對,而不應萎萎縮縮、躲躲藏藏地含糊其詞。另一方面,死亡過程的心靈境界,簡直就是一個生命轉換和升華的絕妙機會,而這個機會也只有明眼的人才能認識和把握,只有訓練有素的人才坦然自如地予以升華,這又不得不感歎生命的莊嚴偉大和完美,真理的不可思議!
佛陀徹底覺悟了宇宙之實相、人生之真理,宇宙間的奇妙現象,生命中的豐富內涵, 唯有佛陀能夠完全了解,佛法對于心靈世界的闡述也因此而更顯全面。所以,佛法就是生命的實踐智慧學,無論是生活,還是死亡,只要是生命,就有其光輝燦爛的地方,也就有佛法予以關懷的聲音。
佛法的臨終關懷是雙向的:一是面對死亡,毫無保留、毫無隱秘地把疼痛、危難、劇變、苦毒全都說出來,指出死亡本身給臨終者帶來的肉體苦痛和觀念沖擊。同時,隨順世俗的價值觀給予臨終者人間真情的溫暖、愛心的護理和靈魂的按摩,使之在生命的最脆弱時充滿力量。一是面對死亡,也同樣把死亡過程所蘊含的安祥、寂靜、光明、歡喜全都說出來,指出了死亡也是一個升華生命層次的良機。同時,隨順不共世俗的佛法精神,而給予臨終者覺悟的祈禱、慈悲的護念和智慧的開發,使之在生命曆程的任何時候都有機會解脫一切痛苦,獲得永恒的自由與幸福!此可謂: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不離佛法。
因此,佛教的臨終關懷,也就自然包括了人世間的基本關懷——真情和愛心的關懷,和出世間的殊勝關懷——智慧與慈悲的關懷。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關懷——死亡爲光明之回歸之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