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解深密經筆記
●作者:惟賢法師
一、本經特征
1。經屬瑜伽系,爲彌勒菩薩撰述《瑜伽師地論》的主要根據。全經有系統地說明唯識的教義。
2。解深密者,解謂解釋,深密謂所說義理。是解釋佛陀內證極理的甚深秘密妙義的經典。
序品記佛陀現他受用身(盧舍那佛)于十八圓滿的華藏世界,以彌勒、文殊等十大菩薩(極位大士)爲對機而說;是非應身應土的說法,而是報身報土的說法。
3。 說法以問答形式,極富論議的特點。
4。本經譯本共有四種,其中唐代玄奘法師所譯共五卷(譯于貞觀二十一年)名《佛說解深密經》。譯文較其他譯本優美巧妙。其弟子圓測于《解深密經疏》中贊爲“文義明淨”,故通行本均采取玄譯。
二、各品概要(共八品)
(一)序品,記佛演說本經緣起
(二)勝義谛相品
(從此品以下共七品爲正宗分),品文共分四段:
1。解甚深密意菩薩回答如理請問菩薩之問題,說明勝義谛(即真如)爲離言說、絕分別的妙理,佛陀默然贊許。
2。 佛對法湧菩薩說勝義谛超過一切尋思所行境界。
3。 佛對善清淨慧菩薩說勝義谛超過諸行一異之性相。
4。 佛對善現菩薩說勝義谛爲遍一切一味相。
(叁)心意識相品
佛對廣慧菩薩述第八識的體相。舉出瀑流和鏡面爲譬喻,說明阿賴耶識生滅相續的相狀,以悟生死之根源、知萬法唯識之因由,此即唯識之事相。
前勝義谛品爲諸法實性,此品則顯明世俗谛之現象。現象諸法由阿賴耶識的種子所生起,建立賴耶緣起。
本品只提及阿賴耶識和前六識,尚無第七末那識。
(四)一切法相品
佛對德本菩薩說萬有諸法皆具有遍計、依他、圓成叁性,以說明雜染和清淨的法相。
遍計:我相,諸相;依他:緣生幻相;圓成:真如實相。
(五)無自性相品分叁
佛對勝義生菩薩說諸叁無自性相。
1。遍計爲情有,依他、圓成爲理有。但有非遍有,含有空義,依彼叁性有,建立相、生、勝義叁無性的空義,爲諸法無自性。
2。依諸法本來無自性,故是清淨涅槃,依此又可名一乘。此一乘唯根據理性說,但就衆生根機,佛陀施教而有五性的差別。因不偏于空有,而樹立諸法中道的正見。
3。此品融和空有二邊,會一乘五姓,劃叁時了不了義之教。
(六)分別瑜伽品
佛對慈氏菩薩說止觀妙行,即于止中,觀以上所明實性、法相,皆是識性、識相,心外無別法。悟得唯識所變之理。萬法唯一心,一心攝萬法,此即唯識觀法。
(七)地波羅蜜多品
佛對觀自在菩薩說明十地菩薩,依次修十波羅密之行,爲趣證佛果之因。
(八)如來成所作事品
佛對文殊菩薩叁身滿德的大果,說明利生的妙因。菩薩修因,于十地金剛道,斷變易生死,除二障,證二空,轉識成智,證大菩提和大涅槃,分身塵刹,廣度衆生。
以上八品總論:
第一序分,明說法緣起。正宗分七品中,前四品爲理論,後叁品爲實踐。理論中,勝義谛品是明萬有之實性。心意實相品至無自性相品明萬有之現象。實踐中,分別瑜伽品名唯識觀法;地波羅密多品明唯識行徑,以此二品爲因,證得佛果,即如來成所事品,條理分明,次序井然。
其中,分別瑜伽品對止觀說明,特爲詳細。
叁、經文要義
(一)如理菩薩問勝義谛分四(經卷一)
初:如理請問菩薩問:“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二?”
經文:“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種,所謂有爲、無爲。是中有爲非有爲非無爲,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
答意:有爲、無爲,均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都是遍計所執言辭。衆生隨名起執,執有定法,故非有爲,亦非無爲。但由佛于如幻等,依他因緣之法而說有爲;于自證離言法性爲他假說,謂之無爲。
1。此勝義谛,是超尋思所行相,由法湧菩薩請問,如來解答。尋思但行有相境界,而勝義谛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尋思可言說,勝義不可言說,絕諸诤論。
2。善清淨慧菩薩問此勝義谛與諸法差別,是一耶?是異耶?佛答:若勝義谛與諸行相不異者,應同雜染。若異者,應非諸行共相(共相即諸法的苦空、無常、無我之相,聖者悟此而見真)故與諸法非一非異,佛以十四喻爲示,略。
3。善現(須菩提)就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諸增上慢者,不能了解,請問世事。佛答:此勝義谛相,微細最微細,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通一切一味相。聖教中修行比丘,尚難通達,何況外道?
(二)廣慧菩薩問心意識(經卷一)
初:廣慧菩薩問:(1)佛說于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能于心意識中善巧?(2)如來齊何施設彼爲于心意識善巧?
此二問中,前指地前菩薩,後指地上菩薩。
佛答分第四:
1。 名阿賴耶,賴耶爲種子識,由種子成熟牽“生有”起,如是展轉成爲一期生命,依二執受。一者根身,受而又執;山河大地,執而不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此識名阿賴耶,又由我愛執藏故。第七意是以執我爲主。
2。即此第八亦名阿陀那,此雲執持,能執持種子及色根故。
3。 此識亦名心。由此識能積集滋長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種子故。
4。由阿賴耶識爲依止,故六識身轉生,——五根五塵合生五識,同時有五俱意識生起。
此心識義,地前菩薩依如理如量智而知。地上菩薩,證真如時,泯絕能所,心色諸法,得以契證。
識隨境風,生起識浪,而生命相續不斷,經中喻言:“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說明本識微細甚深。
(叁)德本菩薩問叁性義(經卷二)
德本菩薩問:齊何名爲于諸法相善巧菩薩?如來齊何施設彼爲于諸法相善巧菩薩?
佛答:諸法相略有叁種: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叁者圓成實相。
1。遍計執相: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衆生愚癡,隨名執實(執我執法)
2。依他起相:一切法由因緣生,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十二有支,由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
3。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諸菩薩衆,如理作意,無倒思維,因緣生法,漸次修習,圓證菩提。
上叁相義,經中以眩翳喻及頗胝迦寶喻明之。
能如實了知諸無相法、雜染相法、清淨相法,斷染證淨,如來施設彼爲于諸法相善巧菩薩。
(四)勝義生菩薩問叁無性義(經卷二)
勝義生菩薩問:世尊于經中處處宣說蘊處界等種種諸法,生滅染淨知斷證修。後時複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前後二說豈不相違?
世尊解答分五:
1。依叁種無自性性密意,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1)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我相法相),諸法但假名安立,非實有自相故。
(2)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
(3)勝義無自性性,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諸法無我,名爲勝義。勝義二空所現,亦名真如。
初,相無自性,喻如空花;次生無自性,喻如幻像;後勝義無自性,喻如虛空。
2。建立叁種無性因緣:由諸有情,隨名言于依他,圓成執著遍計,由是因緣,起煩惱、業、生叁種雜染。于生死中長時流轉,受諸苦惱。
3。就觀機說叁無性,初約四十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資糧位說;次約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說;後約地上菩薩位說。
4。就秘密說一乘意,明叁乘人同依無性之道,證得涅槃。二乘由人空,菩薩由人法二空所現真如,達勝義無自性性。
但經中說明一切有情,由于下中上叁根差別,而有五姓不同。
5。 明有四種人于佛密意有了不了:
(1)有善根,具足信解。
(2)具善根有信無解。
(3)具思擇力,但隨言執著,撥一切相是無相,落于空見,名惡取空。
(4)末種善根,性非質直,不生信解,毀謗正法。
無相之理,非凡能了,密意說一乘。雖說諸法無性,但密意明遍計所執諸法無性,不辯依他,圓成無性。依他幻有,圓成勝義有故。對此若加以否定,則世出世間因果不能建立,落于斷見。
世尊于此品中立叁時教。初爲聲聞乘,說四谛法,明有世出世間因果。次于初發趣大乘者,爲破其有執,說般若明諸法皆空。密說遍計性本無。末于第叁時中爲已學菩薩乘者,說深密經,具辨遍計所執性無,依他、圓成二性有,是爲中道了義之教,前二時爲不了義。
(五)慈氏菩薩問止觀義(經卷叁)
慈氏菩薩問止觀義,世尊解說分二十六門,今提出內容重點十項:
1。 止觀以教爲依,不舍大菩提願爲住。
2。 止觀所緣:
(1)地前菩薩以觀智依教修時,自變似法似義影像相分,以觀心推求,名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
(2)地前菩薩以止心所變似法義境,止心名無分別心,無分別心所現影像故,名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
(3)地上菩薩(初地到十地)止觀所緣真如。真如遍滿一切事法,故名事邊際境所緣。
(4)佛地世尊,所作一切成辦,故佛地止觀所緣名成辦義境。
3。 求善達止觀:聞佛經教,是名聞慧;如法思維,是名思慧;以聞思慧依教法緣自心所變相分,內心相續見分,以之爲境。如是安住于正行,起身心輕安,得其正定,即奢摩他。即于如是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安忍觀察其義,是名毗缽舍那,是名菩薩能善求止觀。
4。 菩薩由十種相,了知于義:
(1)知盡所有性(緣起)。
(2)知如所有性(真如)。
(3)知能取義(內五色根及心意識)。
(4)知所取義(外六塵)。
(5)知建立義(有情世間,器世間)。
(6)知受用義(諸有情領受資具等)。
(7)知顛倒意(執世間常樂我淨等)。
(8)知無倒義(叁法印,四溫陀南等)。
(9)知無雜染義(煩惱、業、生叁雜染)。
(10)知清淨義(離叁雜染,所有菩提分法)。
5。知七種真如:
(1)流轉真如(諸行流轉,無始無終)。
(2)相真如(人法二無我相)。
(3)分別真如(一切行唯是識性、識體以分別爲性故)。
(4)安立真如(苦聖谛)。
(5)邪行真如(集聖谛)。
(6)清淨真如(滅聖谛)。
(7)正行真如(道聖谛)
6。 智見差別:緣于理的總法妙慧,名智;緣于事的別法妙慧,名見。
7。 以十七空遣除十相,即文字相、生滅住異相、顧戀身相、我慢相、資財相、受用相等。此十相都是遍計所執,皆以觀空除遣。總于依他圓成實上,若有所執,即爲遍計,知所知空,名總空性。故離遍計執,是大乘中一切空相。了此空相,即有二利:
(1)不失正行。
(2)離增上慢。
8。 止觀作業:能解除相縛,粗重縛。粗重縛:即是煩惱見分種子。相縛:即是煩惱相分種子。
9、止觀障礙:
(1)顧戀身財,不能少欲知足,是止障;于法義無增上意樂,不深觀察是觀障。
(2)掉舉、惡作是止障;昏沈、睡眠、疑惑是觀障。
10。 止觀之果:
以修止觀故,息妄想分別,除煩惱,證涅槃。以修觀故,息無明顛倒除所知障,證菩提。
(六)觀自在菩薩問諸地義(經卷四)
世尊答觀自在菩薩,正義分四: (1)辨地義。(2)辯地中所應學法,分二十叁句。(3)明地中所斷煩惱及得果。(4)辯說一乘意。
1。 十地名義
(1)歡喜地:初得無分別智,成就自利利他,而生歡喜。
(2)離垢地:遠離一切微細犯戒,具足淨戒。
(3)發光地:依于諸定能發智光,聞思修叁慧照明,故名明地。
(4)焰慧地:煩惱如薪,智如火焰,以智火燒煩惱薪,故名。
(5)極難勝地:真俗二谛,由多艱難,方得相融,以出世間智方便善巧難度能度。
(6)現前地:後智現前觀于緣起,以無相修,無分別智多修,功用方現再前。
(7)遠行地:從初地起遠至第七,經一僧祇,修無相行,方得無間,證入無相,與第八清淨地爲鄰,超過二乘出世間道。
(8)不動地:真智入無功用位,俗智雖有功用,而不爲現前煩惱所動。
(9)善慧地:獲四無礙解(法、義、辭、樂說),說法無礙。
(10)法雲地:法身圓滿,智如大雲,充滿虛空,普施法雨。
2。 十地修學十度,依次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方便、願、力、智,余略。
3。 初地,分別我法二執已斷,俱生我法二執猶伏。七地,俱生人我執種子已盡,法執現行已伏,種子未盡,十地至佛地,法執種子斷盡,能善觀察諸法性相,煩惱、所知二障悉斷。
修諸度果:
(1)得大財富(法身之財)。
(2)往生善趣。
(3)無怨無壞,多生喜樂(法喜)。
(4)爲衆生主(導師)。
(5)身無惱害(具自在威德力)。
(6)有大宗葉(菩提樹葉)
4。 明密意說一乘:叁乘聖道,事法差別,有上中下,如理則通一法界而不相違(全義如正文,略)。
(七)曼殊室利請問叁身義(經卷五)
叁身者,即法身(真如)、報身(萬德莊嚴:自身受用、他受用身)、化身(悲願度生:變化身、應化身)。
佛答,以十四門辯(此不全舉)。
十四門中第五如來言音差別,特詳述叁藏內容,一者契經,二者調伏(戒),叁者本母(論)。
于經藏中,特明四事、九事、二十九事,于調伏(律藏)中,明七種相,即遮戒、性成、犯戒緣、犯性罪、持戒、悔過、舍戒等。于論藏(本母)中,明十一相,其中第四行相中,特明八行,第七行明四種道理,即諸法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意義廣大而精微,此中證成道理,贊佛果功德,名一切智者相,共有五種:
1。 一切智聲,無不普聞(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2。 具叁十二丈夫相,八十種好,莊嚴美妙。
3。 具足十力,斷一切疑。
4。 具足四無所畏,不爲他說(外道邪說)所伏。
5。 于善說法毗奈耶中,如叁學、八正道、四沙門果、菩薩行境,皆可現證。
《讀解深密經筆記(惟賢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