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有學問
法雲法師
二位青年朋友來訪,筆者挽留共進午餐。席間,一切如常,播放優美的輕音樂,友人似有探詢之意。
筆者笑曰:“剛才二位想探討人生哲理,其實吃飯裏面,就有大學問哩!”見其睜大眼睛聆聽,筆者特敘一則典型個案:
臺灣有位政要,定期去醫院做健康檢查,可是醫生告訴他,患了營養不良的毛病。
起初,這位政要完全不承認,心想自已一天得赴好幾個盛宴,山珍海味,美肴補品,怎麼可能營養不良呢?
可是醫生根據診斷數據,將報告呈現眼前,分明是營養不良,不會有誤。並請這位政要仔細回想,自己的飲食習慣是否有偏差?
終于,他想到自己在應酬之時,雖然是魚肉滿桌,可是常常心有旁骛,內心充滿煩惱和沖突,舉凡兩黨矛盾、府會政爭、民衆抗議……往往使他心神難安,以致食不知味,所以,吃得再好,也無法充分消化吸收。
從以上事實,不難了解,爲何不少擁有豐富財産、顯赫官位之人,卻生活得極不愉快,惶惶不可終日,原因是“心”出了問題。若心不清淨、不完整,心煩意亂,即使財富堆積如山,居住華廈高樓,心難安甯,那些身外物亦難以發揮其功用啊。
我自己曾有深刻體會,一次事務繁忙,返回澳門之時,饑腸辘辘,卻已過了晚餐時分,于是順便在“馬裏奧”買了一塊堿面包,那種美味、可口,真是自己從來沒有感受過的。可是第二天早上,再度品嘗,已沒有前晚那種美味了。
所以飲食有叁大要則:最重要是保有平靜、良好的的心境,這便是我用餐時,播放優美音樂的原因。第二,俗言:饑不擇食,是要在肚餓的時候,才能真正品味出美食的滋味。第叁,食物要簡單,適度,所謂吃得好,不在“食前方丈”,而在能完全消化、吸收。
朋友,您以爲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