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們講戒定慧叁無漏學,定裏面是不是也包括觀字呢?因爲我們沒有受過戒,定的時候就會生智慧了嗎?打坐、參禅,好像定中智慧自然會出現了,是不是非要加一個……? 答:定不會自然出來智慧,需要另外修毗缽舍那觀,它才會出來智慧。如果定自然會出來智慧的話,那就不需要另外說一個慧,就戒、定就好了。譬如說「戒能生定」,但是你另外還要學習定。佛叫我們受這種戒、這種戒、這種戒,但是另外告訴我們怎麼樣修定。「戒能生定」這句話,是戒能幫助你成就定;「定能生慧」也是,定能幫助你成就智慧,並不是說它就是智慧,不是。另外也要學習經論,是另外的智慧,和定不同。所以有戒,另外還有定,另外還有慧,由這叁個方法才能得解脫。你具足了這叁個方法,缺一樣都不行,這叁個方法都要有,然後才能得解脫,你才能成爲聖人;或者成爲阿羅漢,或者成爲菩薩、成佛。你缺一樣就不行,什麼也不能成就,是這樣意思。 我們通常容易有誤會,「定能生慧」,所以就不用另外去修慧,我們就是修定就夠了,其實不是。你只是學定,還沒有智慧的。 問:師父怎麼教人家修觀?對于想學觀的人,您是給他們什麼樣子的指導,所以他們可以開始修觀? 答:修觀,先要學習經論,然後才能修觀。就像學習奢摩他,也要先學習,然後才能修奢摩他;修觀也要學習經論,然後才能修觀。就是剛才說,我們說觀一切法自性空,要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明白什麼叫做自性空,然後你在奢摩他裏面,就可以觀察這個自性空,就是這樣子;不學習,不會觀。 修奢摩他的時候要有一個所緣境,修觀也一樣要有所緣境。修觀的所緣境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就是色受想行識,它作我們修觀的所緣境。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也可以,作我們的所緣境;或者是這一念心,我們這個分別心作所緣境也可以。總而言之,就是色受想行識作我們的所緣境;觀察它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畢竟空的。譬如說修無我觀,初開始你要明白什麼叫做無我,那麼就是要學習了。學習明白以後,你可以在奢摩他裏面作如是觀、作如是思惟,就是這樣修,就是這樣觀。 問:有沒有對某一個人有一些很特別的指示,說你要觀身空,或者說你觀心空,或者你觀什麼,有沒有用這種個別的指導方法? 答:有!觀一切法空是普遍的;觀我空、觀法空,是所有的佛教徒普遍地都要這樣學習。但另外有的人也有特別的教授,那就是或者修不淨觀,或者是修慈悲觀,那是個別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