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爲本
法雲法師
今天,一位新任主管的朋友前來寒舍小敘,談起她對管理工作的高見,認爲應從生産、行銷,轉爲人力資源導向。
我十分贊賞她的識見。因爲先賢非常重視人的因素,諸子各家思想亦推重人才,如《尚書》:
“惟人,萬物之靈。”
《孟子·公孫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曆代君王求賢若渴的故事也不勝枚舉。戰國之時,燕國一度敗于齊國,燕昭王勵精圖治,廣招人才,但應召者不多,于是昭王請謀士郭隗推薦英才。
郭隗卻先講了一則故事:古時一位國君欲以千金買千裏馬,卻叁年未得。侍臣自告奮勇,叁月之後終于花了五百兩黃金買回一具千裏馬的骨頭。
國君一看生氣道:“我要的是活馬,你豈不白浪費我的銀兩。”
侍臣回答:“若天下人知您肯花五百金買一匹死馬,那您買活馬更不惜代價,到時,自然有人將千裏馬送上門來的。”
果然,不到一年功夫,真得到了叁匹良馬。“現在,大王正招募天下賢才,我雖無才,若肯把我當作那匹死馬,能給我封官賜金,那您就不愁沒有人才投奔燕國了。”
燕昭王認爲此言有理,隨即封他爲大臣,饋贈不少黃金,同時在城牆上築一座高臺,堆放黃金,以招募天下人才。不久,果然人才雲集,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幫燕昭王聯合各國共同戈齊、最後戰勝齊國的名將樂毅。
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教授主張,精神境界重于物質,須予以高度提升,把小我、一己的生命投諸萬物衆生中,則氣概可攝宇宙一切真相和價值。即若儒家的希聖希賢,道家所謂至人、真人;佛家則爲菩薩、佛陀的精神。
待內在生命抵達完美,即自性清淨、圓滿,再來拯救世界;如此方能完成一個偉大的人格,才是人才資源的充分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