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問答篇

  皈依問答篇

  

  慧光法師撰

  

  

   皈依叁寶是學佛入門的根本,所謂「皈依」就是「皈」向「依」靠的意思。在茫茫無際的生死大海中,衆生不斷地因所串習的煩惱及業的推動,無助地沈淪于六道中受苦,正所謂:「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不時備受無常逼迫及無明染著所産生的憂悲苦惱。唯有尊聖清淨的佛、法、僧叁寶,能于苦海恐怖中救渡一切有情,使令超越叁界苦輪,成就自在解脫。所以初學佛者,應當皈向依靠尊聖叁寶,祈請叁寶護念加持。因此,皈依亦含有救濟和救護的意義。

  

   衆生于千生輪回中,罕遇尊聖叁寶,可說是萬劫難逢。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有如靈丹妙藥一般,能療百病以蠲除,若以懇切至誠心皈依者,則能無求而不應。所以古德教誡雲:「冥冥大夜中,叁寶爲燈燭;滔滔苦海內,叁寶作舟航;焰焰火宅中,叁寶爲雨澤!」

  

   由此,希心仰望皈依者,應當尋求出離世間之正因,發大菩提心,一心精勤,如法修道,定能成就超脫凡俗之聖果!叁寶的功德,實難盡贊揚,直至證菩提,至心求皈依。

  

   諸佛正法聖僧衆 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布施等功德 爲利衆生願成佛

  

   自皈依佛 當願衆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衆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衆生 統理大衆 一切無礙

  

   和南聖衆

  

  

  

   問:有皈依與沒有皈依有差別嗎?

  

   答:是有差別的。就像要去一間學校念書必須要先注冊一樣,如果沒有正式皈依叁寶,只能說是一個對佛教尊重的人;而正式皈依之後,就是一個正式的佛教徒了!

  

  

  

   問:想要皈依有什麼樣的條件嗎?

  

   答:皈依其實是對于自己選擇佛教,作爲信仰及學習肯定的誓願。肯定圓滿的佛,是自己生命的導師;佛所體證及所說的法,是能讓自己得到解脫及清涼的方法;和合的僧團,是自己在修道旅途上的友伴,肯定這叁件事情,就可以參加皈依了。

  

  

  

   問:皈依後一定要吃素嗎?

  

   答:佛法的根本精神是慈悲,要愛護一切的衆生,所以是鼓勵吃素的,但皈依並沒有嚴格要求一定要吃素不可,吃素是一種飲食習慣,可以循序漸進的學習。

  

  

  

   問:沒有皈依可以受五戒、菩薩戒嗎?

  

   答:不可以。因爲一切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必須是建立在皈依的基礎上,才有辦法得戒,所以皈依是很重要的。

  

  

  

   問:皈依佛的意義是什麼?

  

   答:皈依佛 ─ 以佛爲導師。

  

  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想要在生命或心靈層次作學習的話,那麼佛就是我們的老師!要完成人生的目標,成就自在與快樂,以世間追求快樂的方法,也就是讓身心自在的方法,是不能究竟的,因爲世間法有它不圓滿的地方;所以我們另求學習,也就是學佛。佛陀是我們的示範,他本身是一個解脫的聖者,所以他可以作爲我們的導師,教導我們如何得到自在與快樂。

  

  

  

   問:皈依法的意義是什麼?

  

   答:皈依法─以法作生命的引導。

  

   佛所體悟到的真理和教法,是我們皈依的內容,這就是皈依法。皈依法是要皈依什麼呢?是要皈依生命的實相。實相是我們生命最終極的依靠,但是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那個實相是什麼,所以我們應循著佛陀的教法,去把這個實相找出來,體證出來。所以佛是我們的老師,法是生命的引導。

  

   當我遇到生命困頓、苦或煩惱的時候,應該以法作引導,因爲世間法有它不圓滿、不究竟的地方,不能夠終極地去除我們的問題和煩惱,得了又失,一直停留在這個層次。每個人對生命的體會,有深淺的不同。有些唯有面對苦難時,會想要超越。但也有些人,面對一再重複的短暫快樂,也會想要有所超脫。甚至到最後,已經不是在境界上的苦樂問題,而是針對生命本身─存在本身就是苦,因爲它是痛苦和快樂的根,而苦與樂已經是枝末了。

  

   我們每個人都在做生命的旅行,引渡一個人來學佛,主要是因爲他對「生命」這個課題有所好奇,想知道「生命」爲何?而能給他一點幫助、引導和啓示。因爲生命如同一個旅程,在每一個當下,你都有可能面對不同的境界、特別的境界,怎麼去認識境界?怎麼認識自己?怎樣跟境界互動?用什麼態度,才能在這當中得到自在?而不是遇到每一個境界,都變成一種苦,這就是佛陀要教導我們的。

  

  

  

   問:皈依僧的意義是什麼?

  

   答:皈依僧—和合的修道團體 。

  

   僧指的是同學、伴侶,一個和合的修道團體。

  

   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上是孤獨的,因爲每一個人都是獨特、個別的生命。一個孤獨的旅人,他在這個世間所體會到的所有酸甜苦辣,都是他自己要去面對的,並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體會到他內心世界的這些感受。

  

   我們一直都是孤獨的,這是實相,所以經雲:「世間之法,獨生獨死,豈複有伴?」但如何活出或創造出孤獨的藝術、孤獨的智慧,這是不簡單的。因爲人不容易活出孤獨的智慧,或學習到孤獨的智慧,所以他需要有同學伴侶,來協助他做這樣的學習。

  

   很多生命的課題,都需要單獨地去面對,但是我們卻不容易有這樣的能力,所以需要有同學伴侶來鼓勵、加油。雖然在心靈層次,沒有人可以跟他共同去面對和體會,內心的酸甜苦辣,但是當他走入佛門時,他就擁有在生命旅程上,有同樣體驗、同樣學習的人,作爲同參道友。一個人在生命這條路上,快走不下去的時候,僧就顯得很重要了,因爲同伴們會拉他一把,帶著他走一段路。

  

   僧不是專指一個出家人,僧是一個修道團體、和合僧衆,一群共同學佛、共同理念的人,共同生命理想的團體。

  

  

  

   問:皈依後一定要受五戒嗎?

  

   答:在佛陀時代,叁皈依之後,馬上就受五戒,叁皈五戒是同時受的。現代爲了方便大家的學習,所以叁皈五戒是分開受的。但如按照佛法,應該是要一起受的,因爲叁皈依是一種宣誓或誓願,如果只有宣誓,而在生活上沒有實踐,那就失去了皈依的意義了。所以要受過五戒之後,才是真正的優婆塞、優婆夷,所謂近事男、近事女,也就是此行者已逐漸地靠近聖道、靠近涅槃了。五戒有五戒優婆塞、優婆夷,而菩薩戒有菩薩戒優婆塞、優婆夷。

  

  

  

   問:皈依後應該如何用功?

  

   答:皈依後應當經常到寺院,親近善知識請問佛法,經由善知識給我們開示佛法,才不易偏離正法。聽聞教法後,要時時思惟法義,通達法的道理,並且于身心與境界上,觀照法的真實情況。最後,應時時憶念叁寶的功德,並祈請叁寶護念加持,使自己所學習的法,能精進地實踐于生活當中,慢慢的煩惱就會降伏,善根增長,智慧清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