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上心學分第八
譯文
這就講完了增上戒殊勝,增上心殊勝雲何可見呢?簡略來說,由六種差別當知道:一、由所緣差別,二、由種種差別,叁、由對治差別,四、由堪能差別,五、由引發差別,六、由作業差別。
關於所緣判別問題,意謂大乘教法都是菩薩定心的所緣。
關於種種差別的問題,意謂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賢守、健行等叁摩地,種種無量。
關於對治差別的問題,意謂一切事物的總相緣智,這種無分別智就你以契出楔的道理一樣,遣除阿賴耶識的二障粗重。
關於堪能差別問題,菩薩安住於靜慮之中,就是進入第叁禅之樂,也能隨其所欲而受生。
關於引發差別的問題,即能引發世界上的無礙神通。
關於作業差別問題,就是能夠振動一切世界,放出光明熾然的烈焰,其光明逼十方,使幽暗處也顯示可見,神通力使四大體性互相轉變,又能往來十方世界,又能卷須彌入一芥子,舒一芥子納須彌,一切有情無情的色像都可以攝入身中,隨所往而化身,與之同類。或者顯示出來,或者隱藏起來,一切所作都自由自在。菩薩的神通,能夠蔽伏其他一切凡小的神通,加被說法者,施與辯才無礙:加被聽法者,能施念樂,爲了攝化他方一切有情衆生來集會聽法,大放光明,引發如此廣大神通。
原典
增上心學分第八①
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增上心殊勝雲何可見
略由六種差別應知:一、由所緣差別故,二、由種種差別故,叁、由對治差別故,四、由堪能差別故,五、由引發差別故,六、由作業差別故。
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爲所緣故。
種種差別者,謂大乘光明②、集福定王③、賢守④、健行⑤等叁摩地,種種無量故。
對治差別者,謂一切法總相緣智⑦,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麤重故。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引發差別者,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
作業差別者,謂能振動,熾然,徧滿,顯示,轉變,往來,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類。或顯或隱,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辯念樂,放大光明,引發如是大神通故。
注釋
①增上心學分第八,《藏要》本校注稱:「以下藏本第四卷,不分品,魏本同,陳本作依心學勝相第七,隋本作增上心學勝相勝語第七。」
②大乘光明:初地至叁地菩薩修習大乘光叫定,能夠從定發出無分別慧光,照了大乘佛教的軟、理、行、果;
③集福定王:四地至七地菩薩在禅定中,修集無量福德,自由自在,猶如國王。
④賢守:「賢」意謂仁慈,「守」意謂守護,八地、九地菩薩修習賢守定,能夠深入慈悲心,守護利樂有情衆土。
⑤健行:即首楞嚴叁摩地,十地菩薩所修的禅定,非常剛健,所以稱爲健行。
⑥總相緣智:即無分別智。
⑦神通:梵文Abhijna的意譯,另譯神通力、神力、通力等,通過禅定所得到的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佛、菩薩、羅漢有五神通或六神通,
譯文
還能引發總攝各種很難實行的十種難行,所謂十難行即是:一、自誓難行,發誓受無上菩提大願;二、不退難行,生死衆苦不能使之退屈;叁、不背難行,一切有情衆生,雖然行邪行,菩薩卻不棄舍他們;四、現前難行,即使是與菩薩有大怨仇的有情衆生,菩薩仍現作一切饒益他們的事情:五、不染難行,菩薩生於世間,卻不爲世間法所染汙;六、勝解難行,對於大乘敦法,雖然還沒有明了,但於廣大甚深處卻生堅固的信解:七、通達難行,菩薩能夠具足通達補特伽羅與法無我:八、隨覺難行,對於諸佛所說的甚深秘密言詞,菩薩能夠隨其正義而覺了:九、不離不染難行,菩薩能夠不舍生死,又不爲生死所染汙:十、加行難行,菩薩能夠像諸佛一樣,安住於解脫一切障礙,能窮生死際而不作功用,經常生起度脫一切有情衆生的一切義利行。
原典
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①。十難行者:一、自誓難行,誓受無上菩提願故;二、不退難行,生死衆苦不能退故;叁、不背難行,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四、現前難行,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五、不染難行,生在世閑,不爲世法所染汙故;六、勝解雖行,於大乘中雖未能了,然於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達難行,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八、隨覺難行,於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能隨覺故;九、不離不染難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難行,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窮生死際不作功閘,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
注釋
①十難行故,《碛砂藏》本沒有這四個字,《藏要》本根據藏本及《高麗藏》本加。
譯文
再者,在隨覺難行當中,對於佛的什麼秘密言詞,那些菩薩們能夠隨順覺了呢
如佛經所說:菩薩如何能行惠施呢
就像諸菩薩無少所施,然卻已經於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菩薩怎樣作才是樂行惠施呢
就像諸菩薩於一切施都無欲樂。菩薩如何於惠施中深生信解呢
就像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惠施。菩薩如何於施策勵呢
就像諸菩薩於惠施中不須要自己策勵自己。菩薩如何於施策勒呢
就像諸菩薩沒有暫時少有所施。菩薩如何使其施廣大呢
就像諸菩薩於惠施中沒有娑洛之想。菩薩如何使其施清淨呢
就像諸菩薩殟波陀怪。菩薩如何使其施究竟呢
就像諸菩薩不安住於究竟。菩薩如何使其施自在呢
就像諸菩薩於惠施中,怪貪不能自在轉起。菩薩如何使其施無盡呢
就像諸菩薩不住於無盡涅槃中。如於布施有此十種秘密言詞,於最初的戒,乃至於最後的慧,都隨其所應,應當知道,也是這樣有十種差別。
原典
複次,隨覺難行中,於佛何等秘密言詞彼諸菩薩能隨覺了
謂如經言叁石何菩薩能行惠施①
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然於十方②無量世界廣行惠施。雲何菩薩樂行惠施
若諸菩薩於一切施都無欲樂③。雲何菩薩於惠施中深生信解④
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雲何菩薩於施策匡
若諸菩薩於惠施中不自策勵。雲何菩薩於施耽樂
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雲何菩薩其施廣大
若諸菩薩於施惠中離娑洛⑤想。雲河菩薩其施清淨
若諸菩薩殟波陀⑥悭⑦。雲何菩薩其施究竟
若諸菩薩不住究竟。雲何菩薩其施自在
若諸菩薩——惠施中不自在轉。雲何菩薩其施無盡
若諸菩薩不住無盡。如於布施,於戒爲初,於慧爲後,隨其所應,當加亦爾。
注釋
①惠施:能夠廣作身內、身外一切的布施,稱爲惠施。
②十方: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
③欲樂:意謂五欲之樂,五欲是色、聲、香、味、觸五種外境,因爲這五種外境能夠引起人們的心欲,所以稱爲五欲。
④信解:聽聞佛說法,最初信之,然後理解,所以稱之爲信解。鈍根者只是相信,刊根者理解。信破除邪見,理解能夠破除無明。
⑤娑洛:印順著《攝大乘論講記》稱:「『沙洛』表面看來是『堅密』義,但從另一方面——秘密——看,卻是『流散」的意思。「於惠施中離沙洛想』,就是在定中行施,沒有散亂。」
⑥殟波陀:據印順著《攝大乘論講記》,在明顯方面說是生起義,在秘密方面講是拔足義。「菩薩殟波陀悭」,似乎是生起悭心,實際上是拔起悭貪的根本,除了悭貪的根蒂,自然是其施清淨。
⑦悭:梵文Matsarya的意譯,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的小煩惱地法之一,唯識宗的隨煩惱之一。意謂對於財施、法施悭吝的心理。《大乘廣五蘊論》稱:「雲何悭
謂施相違,心吝爲性。謂於財等,生吝惜故,不能惠施,如是爲悭。心遍執著利養衆具,是貪之分,與無厭足所依爲業。無厭足者,由悭吝故,非所用物,猶恒積聚。
譯文
什麼是能殺生呢
就像斷滅有情衆生的生死流轉。什麼是不與取呢
有情衆生,雖沒有施與者,但是菩薩自然地將他們攝取過來。什麼是欲邪行呢
就像於各種欲行,了知它是邪行,而修正行。什麼是能妄語呢
就像於虛妄法中能說它爲妄。什麼是貝戌尼呢
就像能夠經常安居於最勝的空住。什麼是波魯師呢
就像很好地安住於所知彼岸。什麼是绮問語呢
就像正確說明佛法的品類差別。什麼是能貪欲呢
就像是念念都想自己證得無上靜慮。什麼是能瞋恚呢
就像於其心,能夠正確憎惡厭害一切煩惱。什麼是能邪見呢
就像在依他起的一切處,所依的遍行遍計所執的邪性,都能如實地加見。
原典
雲何能殺生
若斷衆生生死流轉①。雲何不與取
若諸有情無有與者,自然攝取。雲何欲邪行
若於諸欲了知足邪而修正行②。雲何能妄語③
若於妄中能說爲妄。雲何貝戌尼④
若能常居最勝空住。雲何波魯師⑤
若善安住所知彼岸⑥。雲何绮閑語
若正說法品類差別。雲何能貪欲
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雲何能瞠恚⑦
若於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雲何能邪見⑧
若一切處徧行邪性皆如實見。
注釋
①流轉:梵文Samsara的意譯。「流」是相續之義,「轉」是生起義。意謂有爲法的因果相續而生起。凡夫由於作善惡之業,招感苦樂之果,輪回於六趣之中。
②正行:對邪行而言,意謂正確的行爲。淨土宗認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須要五種正行:㈠讀誦正行,即讀誦淨土叁經;㈡觀察正行,即觀想淨土之相;㈢禮拜正行,即禮拜阿彌陀佛;㈣稱名正行,專稱阿彌陀佛之名;㈤贊歎供養正行,贊歎供養阿彌陀佛:
③妄語:十惡之一,爲了欺騙別人而說假話。
④貝戌尼:梵文音譯,意譯爲兩舌或離間語。
⑤波魯師:梵文音譯,意譯爲粗惡語。按其密意而言,波是善,魯是聽知。
⑥所知彼岸:即生死那邊的大涅槃。
⑦瞋恚:叁毒(貪、瞋、癡)之一,梵文Krodha的意譯,音譯訖羅馱。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的不定地法之一,唯識宗的煩惱法之一,意謂仇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稱:「雲何爲瞋
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爲性。」
⑧邪見:梵文Mithya-drsti的意譯,否定因果報應的錯誤見解。
譯文
所說的甚深佛法,爲什麼稱爲甚深佛法呢
這裏應當正確解釋:常住法是各種佛法,因爲佛的法身是常住的。而且,斷滅法也是各種佛法,因爲一切障垢永遠會斷滅的緣故。而且,生起法也是各種佛法,因爲佛的變化身隨類應現,從法身生起。而且,所得法也是各種佛法,因爲各類有情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行,以及對其進行對治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可得的。而且,有貪法也是各種佛法,因爲佛、菩薩自己發過誓願,攝受有貪的有情衆生爲己體。而且,有瞋法也是各種佛法,又有癡法,也是各種佛法。而且,異生法也是各種佛法,應當知道,也是這樣。而且,無染法也是各種佛法,因爲成就圓滿的真如,一切障垢都不能使之染汙。而且,無染法也是各種佛法,因爲佛、菩薩生於世間,各種世間法都不能使之染汙。所以稱爲甚深佛法。而且,修叁摩地,能夠引發修行到彼岸,使有情衆生成就起來,使佛國土清淨起來,這是由於各種佛法的緣故,應當知道,這也是菩薩等持的作業差別。
原典
甚深佛法者,雲何名爲甚深佛法
此中應釋:謂常住法是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斷滅法是諸佛法,以一切障永斷滅故。又生起法是諸佛法,以變化身現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皆可得故。又有貪法是諸佛法,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又有瞋法是諸佛法,又有癡法是諸佛法,又異生①法是諸佛法,應知亦爾。又無染法是諸佛法,成滿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無汙法是諸佛法,生在世間,諸世閒法不能汙故。是故說名甚深佛法。又能引發修到彼岸,成熟有情,淨佛國土,諸佛法故,應知亦是菩薩等持作業差別。
注釋
①異生:梵文Balaprthagjana的意譯,音譯婆羅必栗讬那。凡夫的異名,因爲凡夫輪回於六道,受各種各樣的別異果報。而且,凡夫種種變異而生邪見造惡,所以稱爲異生。《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本稱;「異有二義:一、別異名異,謂聖唯生人、天趣,此通五趣故。又變異名異,此轉變爲邪見等故,生謂生類。」
《攝大乘論 增上心學分第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