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那先比丘經 第叁十九問 人因何事而産生憶念?

  第叁十九問人因何事而産生憶念

  

  譯文

  王又問那先:「人因爲哪些事情引起憶念呢

  」那先說:「人一共有十六件事可以引起憶念:第一,很久以前的所作所爲,引起憶念;第二,新近的所學,引起億念;第叁,如果有重大的事情,將引起憶念;第四,向往善的境界,將引起憶念;第五,曾經所經曆的苦難,引起憶念;第六,思惟同宗或同類命運,將引起憶念;第七,曾經對各種不同之事有所涉獵,也引起憶念;第八,教導別人,將會引起憶念;第九,尋求類的歸屬,引起憶念;第十,曾經有所遺忘的事情,引起憶念;第十一,因爲獲得知識,引起憶念;第十二,術數活動,引起憶念;第十叁,因爲負債,引起憶念;第十四,心志專一於生命的源起及未來,將會引起憶念;第十五,讀書活動,引起憶念;第十六,曾經有所寄托,並親眼見過這種理想,引起憶念;這便是引起憶念十六種事情。」

  王又問那先道:「憶念久遠是指什麼呢

  」那先說道:「如佛的弟子阿難,有一位在家女弟子優婆夷名叫鸠雠單罷,能憶念千億世前的宿命事情;及其他一些得道之人,都能憶念過去世的事情;像阿難的女弟子等的得道之人很多,都能憶念久遠之事,此是爲因憶念過去久遠生中之事而引起憶念。」

  王又問:「因爲新學的東西引起憶念是指什麼呢

  」那先說:「就像人們曾經學習過術數技藝,後來又忘記了;看到別人所作,便又再次地産生了憶念。」

  王又問那先:「爲大事憶念是指什麼

  」那先說道:「譬如太子被冊立爲王,自己心想這是豪貴之事,這便是指因爲大事而憶念。」

  王又問那先道:「憶念善之境界而引起憶念是指什麼

  」那先說道:「假如某個人被另一個人所延請,並且極其友善的招待這個人。嗣後這個被請的人心裏想到:在過去曾經被某人所延請,應該以友善的心意來對他人。這便是因爲回憶而向往善德境界引起憶念。」

  王又問那先道:「爲所經曆之苦而引起憶念是指什麼呢

  」那先說:「譬如一個人曾經被人用棍棒毒打過,或曾被關閉在牢獄之中,這便是爲經曆之苦而引起憶念的意思。」

  王又問那先道:「同類相憐引起憶念是指什麼

  」那先說道:「譬如人曾經見過家裏親人,同宗親屬以及家裏的畜生引起悲憫心情,這便是同類憐憫引起的憶念。」

  王又問那先:「曾經對各種事物有所涉獵引起憶念是指什麼

  」那先說:「譬如人類爲萬物起名,對各種色、香臭之氣、酢苦之味加以標識分別,憶念這些衆多表相,便是被曾經所涉獵的諸事物引起憶念之意。」

  王又問那先道:「教導他人引起憶念是指什麼

  」那先說:「人們自己欣賞自己,忘記了身邊還有其他人存在,這些人有的還有記憶,有的已經忘記了,於是好爲人師,這便是教導他人引起憶念。」

  王又問那先:「爲尋找類的歸屬而引起憶念是指什麼

  」那先說:「人、牛、馬等各自都其類的歸屬,這便是尋找類的歸屬而引起憶念。」

  王又問那先道:「曾經記得而突然間忘了而引起憶念是指什麼呢

  」那先說:「譬如一個倉猝之間突然忘記了曾經所記的東西,一心一意地急於找回記憶而對此東西耿耿記在心中,這便是因爲忘記曾經所記憶的東西而引起憶念。」

  王又問那先:「因爲學習知識而引起憶念是指什麼

  」那先說道:「學習寫字的人,能夠安排各個字的位置,爲此而動腦筋便是因爲學習知識而引起憶念之意。」

  王又問那先道:「因爲校量分析而引起憶念是指什麼

  」那先說:「譬如人們一起學習校量分析成功的原因,全部都明白了其中的方法,這便是因爲校量分析而産生憶念的意思。」

  王又問那先:「因爲負債而引起憶念是指什麼

  」那先說:「譬如某人正在欠著他人之債,又值該還債的時候,這便是因爲負債而産生憶念。」

  王又問那先:「專心於生命的源起及未來而引起憶念是指什麼

  」那先說:「沙門輩使心志專一,自己思考生命從何處而來,以及千億世之前的事情,這便是我所說的心志專一而引起憶念。」

  王又問那先:「因爲讀書而引起憶念是指什麼呢

  」那先說:「帝王有年代久遠的古書,心中想到這是哪一代帝王、哪一個曆史時期的書呢

  這便是因爲讀書而引起憶念。」

  (王問道:)「因爲曾經有所寄托並在某處又親自見過而引起憶念是指什麼

  」那先說:「假如某人有所寄托,又親眼在某處見過此理想之境,因而引起憶念,這便是因爲『所寄』而産生憶念。」王說道:「說得好哇!說得好哇!」

  原典

  王複問那先:「人用幾事生念念耶

  」那先言:「人凡有十六事生念:一者,久遠所作,生念:二者,新有所學,生念;叁者,若有大事,生念;四者,思善,生念;五者,曾所更苦①,生念;六者,自思惟,生念;七者,曾雜所作②,生念;八者,教人,生念;九者,象③,生念;十者,曾有所忘,生念,十一者,因識,生念;十二者,教計④,生念;十叁者,負債,生念;十四者,一心,生念;十五者,讀書,生念;十六者,曾有所寄更見⑤,生念;是爲十六事生念。」

  王複問那先:「何等爲念久者

  」那先言:「佛弟子阿難女弟子優婆夷鸠雠單罷,念十億世宿命之事;及余道人,皆能念去世⑥之事;如阿難女弟子輩甚衆多;念此,已便⑦生念。」

  王又問:「何等新所學生念者

  」那先言:「如人曾學知掖計⑧,後複忘之,見人擦計,便更生念。」

  王又問那先:「何等爲大事生念

  」那先言:「譬若太子立爲王,自念爲豪貴,是大事生念。」

  王複問那先:「何等爲思盞口生念者

  」那先言:「譬若人爲人所請呼,極盞呈懇賓延⑨遇待之。其人自念言:昔日爲某所請呼,善意待人。是爲思善生念。」

  王又問那先:「何等爲更苦生念者

  」那先言:「譬若人曾爲人所撾捶⑩,間系⑾牢獄,是爲更苦生念。」

  王複問那先言:「何等爲自惟生念者

  」那先言:「譬若人曾有所見家室、宗親及畜生,是爲自惟生念。」

  王又問那先言:「何等爲曾雜所作生念者

  」那先言:「譬若人萬物字顔色、香臭、酢苦,念此諸事,是爲曾雜生念。」

  王複問那先言:「何等爲教人生念者

  」那先言:「人自喜,忘邊人,或有念者,或有忘者,是教人生念。」

  王又問那先言:「何等爲象生念者

  」那先言:「人、牛、馬各自有象類,是爲象生念。」

  王又問那先言:「何等爲曾所忘生念者

  」那先言:「譬若人雜⑿有所忘數數⒀ 獨念得之,是爲曾所忘生念。」

  王複問那先:「何等爲因識生念者

  」那先言:「學書者,能次其字,是爲因識生念。」

  王複問那先:「何等爲擦計生念者

  」那先言:「如人共擦計成就,悉知繁術分明,是爲技計生念。」

  王又問那先:「何者爲負債生念者

  」那先言:「如人所當債,所當歸⒁,是爲負債生念。」

  王又問那先:「何等爲一心生念者

  」那先言:「沙門一其心,自念所從來,生千億世時事,是我爲一其心生念。」

  王又問那先:「何等爲讀書生念者

  」那先言:

  帝有久古之書,念言某帚、某吏時⒂書也,是爲讀書生念。」

  「何等爲曾有所寄,更見生念者

  」那先言:「若人有所寄,更眼見之,便生念便生念,是爲『所寄』生念。」王言:「善哉!善哉!」

  注釋

  ①更苦:經曆之苦。

  ②雜所作:所作不專一。

  ③象:物之具體形象,尋求同類、歸宿。

  ④教計:「別本」作「校計」 。即術數技藝。

  ⑤更見:經曆過的見聞,親眼見過。

  ⑥去世:過去的世代。

  ⑦已便, 「別本」作「以便」 。

  ⑧擦計:前面作「教計」 。計算之意也。

  ⑨賓延:延請。

  ⑩撾捶:即遭到棍棒的棰楚。

  ⑾問系:即開系。

  ⑿辛:卒也。通猝也。倉促之間。

  ⒀數數:汲汲,一心一意地在尋求。

  ⒁歸:償還。

  ⒂吏時, 「別本」作「午時」 ,當是。或「吏」爲「史」之誤。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