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與兒期早行喻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夜中對兒子說:「明日與你一道到那村落去,有些東西想去索取。」兒子聽了,至次日清晨,竟不問父親索取什麼,獨自直奔那兒去了。到了那地方,身體疲憊極了,卻一無所獲,又吃不著東西,饑渴得要命。隨即又往回跑,來見父親。父親見兒子回來,訓責道:「你這愚癡的人,沒有智慧,爲何不等等我
空空地來回跑,白白地受饑苦,被衆人嗤笑!」
凡夫俗子也是這樣,倘若得以出家,就剃除須發,穿上叁類法衣,卻不向明師谘詢道法,失掉了種種禅定道品的功德,沙門應有的妙果都失掉了。就如那個愚人一樣,空佬佬來回跑,徒然受疲勞,外形雖似沙門,其實一無所得。
原典
昔有一人夜語兒言:「明當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兒聞其語已,至明清旦,竟不問父,獨往詣彼。既至彼已,身體疲極,空無所獲,又不得食,饑渴欲死。尋複回還,來見其父。父見子來,深責之言:「汝大愚癡,無有智慧,何不待我
空自往來,徒受其苦,爲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凡夫之人亦複如是,設得出家,即剃須發,服叁法衣①,不求明師谘受道法,失諸禅定道品功德,沙門妙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虛作往返徒自疲勞,形似沙門,實無所得。
注釋
①叁法衣:一是僧伽胝,梵文Samghati,系叁衣中最大的,所以稱爲大衣,此衣由許多布條縫合而成,所以又稱雜碎衣、複衣,凡入王宮、乞食、說法時,須穿僧伽胝。二是郁多羅僧,梵文Uttarasanga,系上衣,由七條布製成,所以又稱七條衣。叁是安陀會,梵文Artanvasaka,系下衣或內衣,又稱五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