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嘗庵婆羅果喻
譯文
曾有一位長者,想吃庵婆羅果,便派人拿了錢到他人果園中去買,吩咐道:「很甜美的,你就買來。」他就拿錢去買果了。果園主說:「我這樹的果都很好,沒有一個壞的。你嘗一個,就知道了。」買果人說:「我要一個一個都嘗了,才買。若是只嘗了一個,怎知好壞呢
」隨即取果一一嘗了,拿回家來。長者見了,覺得厭惡,便都扔了。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聽說受持戒律、進行布施可以得到大富極樂,身體會覺得安穩怡惬,沒有煩悶狂躁之類的毛病,世人不肯相信,說:「布施得福,我真的得了,然後才可相信。」放眼望去,現世的貴賤貧富,都是先世業行所獲的果報,卻不知推一想十,以果求因,總懷著不信的心理,需自己親身經曆了方信。一旦命終了,就喪失了一切財物,如那個愚人,將果一一嘗了,只好把一切的果都丟棄了。
原典
昔有一長者遣人持錢至他園中買庵婆羅果①而欲食之,而勅之曰:「好甜美者,汝當買來。」即便持錢往買其果。果主言:「我此樹果悉皆美好,無一惡者。汝咽一果,足以知之。」買果者言:「我今當一一嘗之,然後當取。若但嘗一,何以可知
」尋即取果一一皆嘗,持來歸家。長者見已,惡而不食,便一切都棄。
世間之人亦複如是,聞持戒施得大富樂,身當安隱,無有諸患,不肯信之,而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時,然後可信。」目睹現世貴賤貧窮皆是先業所獲果報,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懷不信,須己自經。一旦命終,財物喪失,如彼嘗果,一切都棄。
注釋
①庵婆羅果:梵文Amra即芒果。花多而結子甚少,有兩個品種,小的一種生時青色熟時轉黃,大的卻始終是青色。
解說
實踐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絕對的實踐主義不僅時時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也可參見本書(引言),佛對梵志「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
」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