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見水底金影喻
譯文
從前有個癡人到大池邊去,見水底有真金的影像,驚呼:「有金子。」就跳入水中翻泥覓求。弄得疲憊極了,卻不得,便出來,坐下。須臾之間,水清了,又現出金子的色澤來,就再跳進去翻泥覓求,還是不得。父親來找兒子了,見他這番模樣,便問:「你在做什麼,這般疲困
」兒子道:「水底有真金,我時時跳下去,想翻泥覓取,疲累極了,卻不得。」父親看了水底真金的影子,就知道金在樹上。所以能夠知道,是因爲影子顯現于水底。父親說道:「必定是飛鳥銜來放在樹上的。」兒子就按父親的話,上樹覓到了金子。
世上的愚癡人,也像這樣不具有智慧。
在無我的五陰身中,橫空産生有我的念頭來。
就如那位見了金影的人,勤勤苦苦地求覓,
卻徒勞而一無所得。
原典
昔有愚癡人往大池所,見水底影有真金像,謂呼有金,即入水中撓泥求覓。疲極不得,還出複坐。須臾水清,又現金色,複更入裏撓泥更求覓,亦複不得。其父覓子,得來見子,而問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
」子白父言:「水底有真金,我時投水,欲撓泥取,疲極不得。」父看水底真金之影而知此金在于樹上。所以知之,影現水底。其父言曰:「必飛鳥街金著于樹上。」即隨父語,上樹求得。
凡夫愚癡人,無智亦如是。
于無我陰中,橫生有我想。
如彼見金影,勤苦而求覓,
徒勞無所得。
源流
《衆經撰雜譬喻經》卷下第四十二則:昔有父子二人共居,入山斫林。泉水有黃金。子便歸,求父索分(他的份額),言:「我不用余物,物盡與父,唯與我車牛一具,米二斛,荻斫各一枚。」父不聽之。數谏不止,父便與之言:「汝莫複來歸。」子便入山,掘泉水中金。日日終不能得。父便共相將往視之,觀如是金,仰視山頭邊,有金若山,影現水中,便上山以大木幢墮金于地。父語兒:「求之法,當雲何
但掘水,何時當得
」
子不曉求金者,喻人不持五戒,但逐聽色聲,人身豈複可還得也
父者,喻如黠之求金者
觀如(如有兩種:一是各各相,是事相之如,然而這不是實有,就好比是水中金,是如之末:一是實相,是如之本,其中諸法緣會而成,一切皆空,所以空就是實相,就是真性,就是妙有,就是山頭之金,就是如。)本末時,持佛五戒,加行十善,生天人身,世世不失,後得佛道果。(《大正藏》第四冊第五四二頁)
《大莊嚴經論》卷二:譬如癡犬,有人打擲,便逐瓦石,不知尋本。(《中華大藏經》第二十九冊第六二叁頁)
《長阿含經》卷七:(事火)梵志欲遊人間,語小兒曰:「我有少緣(事緣),欲暫出行。汝善守護此火,慎勿使滅。若火滅者,當以鑽鑽木,取火燃之。」具誡勅已,出林遊行。梵志去後,小兒貪戲,不數視火,火遂便滅。小兒戲還,見火已滅,吹灰求火,不能得已,便以斧劈薪求火,複不能得,又複斬薪,置于臼中,搗以求火,又不能得。
爾時梵志于林間還諸彼林所,問小兒曰:「吾先勅汝,使守護火,火不滅耶
」小兒對曰:「我向出戲,不時(時時)護視,火今已滅。」複問小兒:「汝以何方便更求火耶
』小兒報曰:「火出于木,我以斧破木求火,不得:複斬之令碎,置于臼中杵搗求火,複不能得。」時彼梵志以鑽鑽木出火,積薪而燃,告小兒曰:「夫欲求火法應如此,不應破薪杵碎而求。」(《中華大藏經》第叁十一冊第八十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