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人說王縱暴喻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談說國王的過失,說:「國王太暴虐了,治國行政毫無道理。」國王聽了這話,就勃然大怒,竟不追究清楚是誰說的,偏信身傍佞人的讒言,捉來一位賢臣,下令剝開他的背脊,取出百兩肉來。有人證明他沒有說這話,國王心中便後悔了,索來千兩肉,用來給他補脊背。賢臣很是苦痛,夜中呻喚不已。國王聽見了,問道:「爲何這般苦惱呢
取你百兩,還了你千兩,心中還不滿足麼
爲何苦惱呢
」傍人說道:「大王,譬如截掉了孩子的頭,後來雖然得了一千個頭,也不免孩子的死去。如今他雖得了十倍的肉,卻免除不了苦痛。」
愚人也是如此,不畏懼後世的惡報,貪圖現世的快樂,拼命壓榨世人,驅遣百姓,廣羅財物,而後進行施舍,祈望可以滅罪,得到福報。就譬如那位國王,剝了他人的脊背,取了肉,以其他的肉來補,想使他不痛,這是不合情理的。
原典
昔有一人,說王過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無理。」王聞是語,即大瞋恚,竟不究悉誰作此語,信傍佞人,捉一賢臣,仰①使剝脊,剝百兩肉。有人證明此無是語,王心便悔,索千兩肉,用爲補脊。夜中呻喚,甚大苦惱。王聞其聲,問言:「何以苦惱
取汝百兩,十倍與汝,意不足耶
何以苦惱
」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頭,雖得千頭,不免子死。雖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爾,不畏後世,貪得現樂,苦切衆生,調發百姓,多得財物,望得滅罪,而得福報。譬如彼王,剝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補,望使不痛,無有是處。
注釋
①仰:命令。
解說
《長阿含經》卷十七<沙門果經>通過阿闍世王之口介紹了六師外道的學說,他們各各以爲沒有後世,沒有業報輪回。
印度學者恰托巴底亞耶(Chattopadhyaya)在其《順世論》一書中引述了他們的觀念,其所據的是巴利文《長部經典》(南傳佛教經籍,北傳佛教稱《長阿含經》)的英譯本:
不闌迦葉的學說:
對于行爲者,或促使別人行爲者,對于傷害人或唆使別人傷害他人者,對于懲罰或使別人懲罰者,對于造成憂愁苦惱者,對于疑懼發抖或使別人疑懼發抖者,對于殺害生命者,不與取者,破門入室者,當強盜或攔路搶劫,或奸淫,或诳語者,對于他們這樣的行爲,是沒有罪惡的。如果拿一只鐵餅邊緣磨得像剃刀一樣鋒利,他把世界上所有的衆生殺死,成爲一座血肉大山,也沒有因此而生的罪惡,沒有隨之而來的罪惡的增長。如果他沿著恒河南岸走去,打人,殺人,傷害人,使人們殘廢,壓迫人,使人們受苦受罪,他不會有因此而生的罪惡,也不會有隨之而來的罪惡的增長。如果他沿著恒河北岸走去,一路施舍,命令布施,供奉犧牲,叫人供奉犧牲,他不會因此而有功德,不會有功德的增長。在慷慨布施上,在自我克製上,在抑製感官上,在說話誠實上,既沒有功德,也沒有功德的增長。
阿夷陀翅舍欽婆羅的學說:
沒有像施舍犧牲或奉獻那樣的事情。關于善行或惡行,既沒有果實,也沒有報應。沒有什麼今生或來世那樣的事情。既沒有父親也沒有母親,也沒有他們而生出的衆生。世界上沒有達到頂點的沙門或婆羅門,他們功行圓滿,獨有他們了解認識今生和來世,使他們的智慧讓別人也懂得。人類是由四大元素構成的。當他死了之後,他身上的地原素又回到土地中去,液體回到水中去,熱回到火中去,風回到空氣中去,他的才能又變成了虛空。四個擡喪人加上棺材架上的算第五個,把他的死屍擡出去,等到到達火化場地時,人們口念頌詞,但是在那裏他的骨頭變白了,他的供品結果變成了灰燼。談論什麼送葬,那是愚人的教義理論。當人們說其中有什麼益處,那是空洞的謊言,盡是些無聊話。愚夫與智者是一樣的,當身體解散了的時候,就斷滅了,死後他們就不存在了。
彼浮陀迦旃延的學說:
下面七件事既非人爲的,也非命令人爲的,既非創造的,也非促使創造的,它們是不生育的(所以說沒有什麼是從他們産生的),像山峰一樣穩固,像石柱一樣安穩。它們不運動,它們也不變化,它們不互相侵奪,它們不使任何東西受樂受苦或受苦樂。七者爲何
四大原素——地、水、火、風——和安樂與痛苦,以及生命爲第七者。所以既無殺人者,也無唆使殺人者,既無聽者,也無說者,既無知者,也無解釋者
。當一個人拿一把利劍將別人的腦殼斫爲兩半,沒有人因此而奪去了任何人的生命,一把劍只能穿過七種原素本質的空隙。
散若毘羅梨子的學說:
如果你問我是否有他世
——哦,如果我認爲有,我就會講,但是我沒有那麼講。我不認爲它是這樣或那樣,我也不認爲它是另外一個樣子,我也不否認它,我不說有也不說沒有另一個世界。如果你問我關于偶然生出的衆生,或者善惡行爲有沒有任何結果任何報應,或者一個獲得真理的人死後繼續或不繼續活著——對于每一個或任何這些問題,我都給與同一的答覆。(《順世論》,第六O八至六一O頁,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二年版,王世安譯。也可相應地參見《中華大藏經》第叁十一冊第二O九至二一O頁的敍述,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版)
以上這些都是與佛陀同時代的哲學家的言論,《百喻經》對這些理論多有反對駁斥之處,爲了便于理解本經,特將這些思想背景材料揭載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