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乘船失釪喻
譯文
從前有個人乘船渡海,將一雙銀缽釪墮入在水中,就想道:我如今把這兒的水畫一下,作好標記,暫且舍之而去,以後再來撈取。船行走了兩個月,到了師子國,見了一條河,便下水覓尋原先失落的鉢釪。衆人問道:「你想做什麼
」他答道:「我先前丟失的鉢釪,現在想尋回來。」衆人問道:「在哪裏丟失的
」他答道:「船初入海的地方丟的。」衆人又問道:「丟了多長時間了
」他答道:「兩個月了。」衆人問道:「已有兩個月了,爲何在這兒尋找
」他答道:「我失落鉢釪時,在水上畫了一下,作了記認。原初所畫的水,與這兒的水並沒什麼兩樣,因此就下去尋找了。」衆人又問道:「水確實沒有差別,可是你以前丟失的時候是在那邊,如今卻在此地尋覓,如何找得到呢
」當時衆人無不大笑起來。
這也如外道一樣,不修正法之行,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相似善事中,以錯誤的知見,如絕食、炙火燒身等令身體受苦,想以此來求得解脫,就好像愚人在那兒丟失了鉢釪,卻到這兒來尋找一樣。
原典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釪①,墮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②作記,舍之而去,後當取之。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③,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釪。諸人問言:「欲何所作
」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覓取。」問言:「于何處失
」答言:「初入海失。」又複問言:「失經幾時
」言:「失來二月。」問言:「失來二月,雲何此覓
」答言:「我失釪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又複問言:「水則不別,汝昔失時,乃在于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
」爾時衆人無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④中,橫計苦因,以求解脫,狀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覓。
注釋
①釪:同盂,食器。
②畫水:隨劃隨合,無法作記認,所以愚人說本所畫水,與此無異。
③師子諸國:即僧伽羅國(俗語Simghala音譯),梵文Simhala,巴利文Sihala,意思是執師子國、師子國,宋以後的著作如《諸蕃志》作細蘭(系譯自阿拉伯語Silan)。一九七二年改名爲斯裏蘭卡(Srilanka)。關于此國的由來,《大唐西域記》卷十一的記載很是詳細,且多有滋味,現將季羨林等的今譯文抄錄于左,以供賞覽。
此國本來就是個寶島,珍寶很多,居住著鬼神。後來,南印度有個國王的女兒和鄰國訂了婚,選定良辰吉日出嫁,途中碰到獅子,侍衛們丟下公主四散逃奔,只有她在車子裏,心想這下沒命了!這時獅子王就背著她走了,進入深山,把她安置在幽邃的山谷裹,捕鹿采果,按時供給她。幾年後,她生下一男一女,形貌與人一樣,而性情和血統卻是野獸的。男的漸漸成長,力大無窮,能擊斃猛獸,二十歲時,開始具有人的智慧,就向母親說:「我算什麼呢
父親是野獸,母親卻是人,既然不是同類,怎麼會成夫妻
」母親就把過去的事情告訴了兒子。兒子回答:「人和獸是兩樣,應該快快離開。」母親說:「我從前逃走過,沒有成功。」
後來兒子就跟著獅子父親,登山越嶺,偵查它的行蹤,以便逃離。等到父親走遠了,兒子便擔負著母親和妹妹下山,跑到有人煙的所在。母親告誡他們說:「各人都要謹慎地嚴守秘密,不能講出我們的由來。人們如果知道了,會輕視我們的。」于是,他們到了本國,可是這個國家已不屬于這一家族統治了,宗祀已經滅絕,他們只好投身寄住在這裏的村邑人家。人們問道:「你們是哪一國的人
」回答說:「我本是這個國的人,因爲流離在外國,現在攜帶子女來歸故鄉。」人們無不憐憫他們的遭遇,相互供應他們的生活所需。
獅子王回到山谷,一看什麼也沒有了,回憶過去的情景,眷戀著親生的兒女,既痛且恨,就走出山谷,往來村邑間,咆哮震吼,凶暴地傷害人畜,殘忍地禍害生靈,村邑有人外出,就被撲滅吞噬。大家只好擊鼓吹貝,背負弓弩,手持長矛,成群結隊地行走,才能免害。
國王害怕他的統治不能安定,就派遣獵人,希望捕獲獅子。國王親自統率數以萬計的象、馬、車、步四種兵卒,埋伏在森林、水澤中,跨越山谷。而獅子猛吼一聲,如同晴天霹雳,人馬驚退。既然擒獲不到,便重新招募勇士,下令說如有人能捉到獅子爲國除掉大患的,當酬重賞,並旌表他的功績。
獅子的兒子聽到國王這一命令,就對母親說:「我們忍饑挨餓活不下去了,理當去應募,如果得到酬報,還可以孝養母親,撫育妹妹。」母親很不以爲然,說:「這話不是你應該說的!它雖是野獸,但還是你的父親,怎麼能生活困難,而想到逆倫害父呢
」兒子道:「人和獸是異類,沒存在什麼禮義。既然已經與它離開了,就談不上逆害,我們還期望什麼
」他暗藏著鋒利的小刀,就去應募。
這時候,千衆萬騎,好像雲屯霧合一樣,而獅子則踞在森林裏,誰也不敢接近。兒子馬上向前走去,父親就馴伏了,它只知道和兒子親愛的倚偎,什麼憤怒也都忘卻了。兒子拔出小刀刺入它的腹部,它還是懷著慈愛之情,仍沒有憤怒毒害之意,任他刺殺,以至于把肚皮剖開,含著悲苦而死去。
國王驚奇地說:「這是什麼人呀!哪有這樣奇怪的事
」(國王爲了明白究竟)就對他一面以福利來誘導,一面以威禍來震懾。他只得細述事情的經過。國王說:「大逆不道啊!父親尚能加害,何況不是親人呢
野獸的遺種,難以馴伏,凶狠的性情,容易沖動。除民之害,他的功勞是很大的,但手刄父親,他的心胸是多麼狠毒啊!現在我只好以重賞來報答他的功勞,以流放來懲罰他的逆倫,這樣使國家的法律不會蒙受損害,也說明國王說了的話是算數的。」
于是准備了二艘大船,儲備了許多食物和乾糧,把他們的母親留在國中,奉養起來作爲賞功,子女兩人則各乘一船,隨波飄蕩。兒子的船只泛海到了寶島,發現許多珍寶美玉,就留下了。後來有商人因采集珍寶來到了這個島上,他便殺死了商主,留下子女,這樣就繁殖起來。日後子孫衆多了,便立君臣,分別地位的高下,建築都城,興修村邑,據有這裏的疆土。由于他們的先祖是捕殺獅子的,所以就舉(執獅子)這元功作爲國名。
④相似善:指似是而非的善。
源流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解說
關于苦因,呂澂先生有一段概述,介紹了當時各派思想的差異和背景,可作爲參考。
當時學說有兩個系統:一是婆羅門思想,認爲宇宙是一個根本「因」轉變而來,即所謂因中有果說。用以指導實踐,即以修定爲主。通過修定法去認識了那個根本因,便可達到解脫境界。二是非婆羅門思想,認爲事物是多因積累而成,即所謂因中無果說。這一學說用以指導實踐,形成了兩派,一派走苦行道路,一派則尋求快樂。佛陀對以上兩大系統的思想都不相信,另立緣起論,認爲諸法是互相依賴、互爲條件的,既非一因生多果,也非多因生一果,而是互爲因果。(《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第十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