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陀教育 (淨空法師講述)▪P4

  ..續本文上一頁正、淨,表現在日常生活,與處世待人接物上,就是行爲上的叁寶。例如六根接觸六塵,的確做到不迷惑,沒有邪思,是自性正,沒有染汙,就是自性清淨,變成了行爲上的叁寶了。這就叫做叁自皈。自性叁寶,是我們真正的依靠與皈依處。除了自性叁寶之外,佛法還有住持叁寶,住持雖然是外面的形像,但是若沒有這個形像,佛法就不能夠存在與建立,不能利益廣大的衆生。因此住持叁寶很重要,它就是形式上的佛教,寺院、庵堂、佛像,經典、出家人,代表的就是住持叁寶,沒有它,佛法就會毀滅,所以這也很重要,應該尊重護持。住持叁寶中的佛寶,佛在世時是沒有問題的,佛不在世時,佛菩薩的形像就是佛寶,看到它就要想到佛,要禮拜,這不是迷信,它的用意是尊師重道,如同我們過去的讀書人提到孔夫子,一定肅然起敬,見到孔子的牌位一定要拜,又例如中國人見到祖宗的牌位,一定要拜,這是“返本報始”的道理,不忘自己的始祖。佛離開我們叁千年了,對佛不忘,自然對我們現在的老師、父母,也會一樣的敬愛與孝順,這些都是孝親尊師的根本。住持的法寶就是經典,佛不在世,住持叁寶以法寶爲主,佛教導弟子當他入滅後,囑付後世弟子要依靠四依法;遵守四依法,就如同佛在世時沒有兩樣,不會走錯路,四依法中第一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佛所說的絕對可靠。第二經典有很多的譯本,我們要“依義不依語”。第叁佛教導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真正能了生死、脫輪回、真正斷煩惱、生智慧,才是了義經典,一切經典我們要去選擇,因爲佛是隨機說法,經有了義與不了羲,佛經中有講做人的道理,有講升天的,小乘、大乘以及成佛的,佛勸大家要選最上乘的佛法,就是成佛者,而了義當中之了義者是“無量壽經”,中國人公認的大乘了義經典有法華經、華嚴經等,而無量壽經是尤其難得,它是華嚴法華的精華。其次是小乘經典,成阿羅漢果,大乘經典成就菩薩,人天的經典是來生得富貴或者升天,這些都有方法,佛也都教給我們,但是我們應選擇最上乘,這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是“依智不依識”,這是佛法的修學態度,智是理智,識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修學佛法要理智,不要動感情。以上是佛教給我們的四依法,遵守這四條就如同佛在世時沒有兩樣,不會有偏差。住持叁寶中,法寶非常重要,另外住持僧寶就是出家人。法是經典,經典需要人弘揚,所謂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經典需要人講解,一定要研究,討論發揚光大,讓人人都能明了修學,佛陀的教育才能普及,因此住持叁寶,也是我們的依靠,但是真實的皈依是從住持叁寶中啓發我們的自性叁寶,例如我們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覺,見到經典,就想到自性正,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淨。以上是叁皈戒。“具足衆戒”的戒,是戒律、生活規範,就是律法,它有精神與條文,會隨著時代而修正,因每一個時代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有些條文在今日已不實用了,就如同法律也會因時代不同而修正。經典中的戒律,是佛當年爲印度人製定的生活規範,那是叁千年前社會的生活方式之下而製定的,我們今天念這個戒本是紀念的意思,並不完全適合用,只有重要的戒條像不殺生,不邪淫等等可以采用,因此佛教傳到中國來,戒律就修正了而稱爲“清規”,所謂“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百丈大師立的“清規”,就是戒律的中國化、現代化。從百丈禅師把戒律中國化之後,自古代到現在,每一個道場、寺院都有它共住的規約,每一家都不相同,目的在適合道場修行的宗旨。近代佛教要傳到外國,戒律一定要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外國化,外國人才能接受與修學。戒律裏面有律儀,善法與攝衆叁大類。善法、攝衆不在戒條內,這是講原則,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只要有利于社會大衆的事情,雖然戒條內沒有也要遵守與實行,攝受衆生如同剛剛所講的如何能讓外國人也能明了喜愛學佛,戒律條文中沒有,也應該特別製定規約,就叫做攝衆生戒。叁聚圓戒就是“律儀、善法、攝衆”;圓是圓滿,佛法以戒爲師,沒有戒,佛法就不存在;如同儒家,沒有禮,儒也沒有了。它代表行爲的准則,所以必須不犯威儀,才能真正守戒守法。因此受持叁皈是佛法的入門,具足衆戒是修行的根本。

  第叁是菩薩福,是最究竟與圓滿的福報,但它一定以前面兩福爲基礎,這叁種福好比叁層樓,底下一層是上面一層的基礎,上面一層必須要根據下面一層才能建立。“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果(成佛),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菩提心就是覺心,觀經所說:第一“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是心之體。第二“深心”,就是清淨心、好善、好德之心。第叁“發願回向心”,也就是慈心悲心,願願都幫助衆生,利益衆生,這是大慈悲心。深心與發願回向心,是用。深心是自受用,發願回向心是他受用,也就是我們處世待人接物要用什麼心?自己獨處時要用清淨心,沒有憂慮、煩惱。對待別人要用慈悲心。佛法講的“菩提心”與儒家講的“誠意、正心”是一樣的,誠意也是心之體,正心是心之用,所謂儒佛不二。這是大乘菩薩修行的根本,佛教到中國能被中國人普遍接受,就是它和儒家的教學基本概念完全相同。“深信因果”,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善惡果報,絲毫不爽。爲何證得菩薩果位還要深信因果?須知此地所指的“因果”不同其他的因果,而是指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爲菩薩唯一的目標就是要成佛,所以要深深相信念佛成佛這一因果。大乘經典有八萬四千法門,唯獨念佛成佛是真正的因,真實的果。爲何說無量壽經是第一經呢?因爲無量壽經所講的就是念佛成佛。佛的一切經中講成佛的理論與修學方法,最圓滿透徹,就是在無量壽經裏,它是佛經中的第一經。念佛成佛,念九界就成九界,這是佛法講的萬法唯心造。觀經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看您念什麼就成就什麼。所以說念佛成佛,念菩薩成菩薩,念天就升天,念人來生就得人道,如果你念貪,來生就是餓鬼,念嗔恚,來生墮地獄,愚癡就變畜生。愚癡就是是非善惡搞不清楚,把善法當惡法,把惡法當做善法。“念什麼成什麼”這句話叫我們要叁業敬慎,就是心智、思想,言語,造作要慎重,要敬謹,起心動念,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知因果責任,成敗關鍵在于此,所以一定要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您若想修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爲,一定要有個標准,這個標准就是前面講的依法不依人,經典要常常念,念了您就了解自己的看法、想法是不是對的?一切以經典做標准,所以一定要讀誦大乘,它是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修因克果的真實依靠。用佛法的標准,建立共識,以佛爲師,以佛爲友。“勸進行者”,就是實踐力行,菩薩事業。勸是勸勉,進是進修,我們自己要勸自己努力精進,同時也要勸勉大衆學佛,這是我們的責任,把佛陀教育普遍傳播,希望每個社會與國家都能遵守與奉行。修身、齊家是自利,治國平天下是利他;做到這些,就能得到美滿幸福的人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是超世永恒圓滿的智慧,它的意義都寫在無量壽經裏面。

  大乘修學要領尚有文殊十波羅蜜,就是六度的展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以及華嚴經裏面所講的方便、願、力、智十度,是菩薩所必修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都是出自華嚴經,這些都是修學的綱領。

  佛教教學的藝術,我們如能明了,會對佛教的教學佩服的五體投地。當時釋迦牟尼佛教學傳道,如同中國的孔子,也是周遊列國,到處講經說法。佛滅度之後,後世教學則講求藝術表法,教學講學,教材與教法,完全朝藝術這個方向去走,所以佛門重視音樂、美術、雕塑、建築,以及其他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在此地跟諸位略略地說一點,佛門裏面通常供佛像是一佛二菩薩,例如阿彌陀佛與兩旁的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當中的佛代表本體,二位菩薩代表德用。德用何以要以二位菩薩爲代表,因爲德用是無量無邊,佛法將它歸納爲兩大類,一是智,一是行。西方叁聖中,觀世音菩薩代表行,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也就是大慈大悲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不可感情用事。所以佛像供奉是表法的,必要明了此羲,才不致迷信。另外,具體向諸位報告一個例子——如“天王殿”,正規的寺院建築,它有一定的形式,一進入寺院,第一個建築物就是天王殿,也就是護法神,天王殿裏面供的俗稱“四大金剛”,實際上就是四大天王,臺南開元寺的建築,供的就如法。天王殿當中是彌勒菩薩,面對著門口,一進門就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旁邊是四天王。彌勒菩薩,滿面笑容,肚皮很大,表量大容人,要能笑面迎人才具有入佛門資格,臺灣這幾年來提倡微笑運動,佛門早在叁千年前就提倡這個運動,提倡大家的肚量要大,能包容一切,它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它代表我們入佛門,第一個要求,就是要具此態度才得進入佛門,不能有分別、執著與成見。四大天王也是表法的,東方持國天王,它代表負責盡職;南方增長天王,代表日新又新,天天求進步;西方廣目天王與北方的多聞天王,這二位天王代表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博學多聞。這是護自己的法,護自己的覺、正、淨;護自己現前幸福美滿的生活,能做到這些才行!不是說我們去燒香拜拜,佛就賜褔給我們,它表現的理事,我們一定要明了,啓發心智、身體力行。我們見到持國天王要反省我們在家庭、社會中有沒有盡職?不僅要負責盡責,而且天天求進步,不進步就會落伍。所以南方代表光明、智慧、日新又新,怎樣做到負責盡責與日新又新?就必須要求學、多見多聽,也就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博學多聞,才能使您的生活美滿、事業成長,才能讓您能得到真正圓滿的幸福,這是真實的護持,所以佛法中所供養的佛菩薩形像,全部有很深的教學表法意義,您若真正明了,到寺院去參觀時就像進入佛陀教育博物館,您流覽一遍後,佛法中的精華就全部得到了,所以它的確跟宗教不一樣,它是純粹的教育,充滿了無限的智慧。

  佛陀教育的成果,其對社會國家的貢獻,可以證諸中外史籍。當知佛法,方便多門、不拘形式,經權互用、利物濟生,一切妄情迷執,如何能達佛法旨趣!

  

  

《認識佛陀教育 (淨空法師講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