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P16

  ..續本文上一頁土法門最殊特,即使我們帶了極重罪業的業障,乃至造五逆罪業,要墮阿鼻地獄,業障還沒有忏除,只要真正發願改過自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求生淨土,業障就消除掉了,馬上就能夠成佛,就能夠做主。所以慈雲大師說: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一切經咒消不了的業障。這話不是隨便說,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可以在大經上得到證明!

  在過去幾年,有人提出來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這話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無論是臺灣或是美國念佛的人心都慌了。一九八四年我到達洛杉矶,周宣德老居士在飛機場接我,一見面第一句話就問:“法師啊,現在有人講“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我們這一生念佛,不就白念了!不能往生,這不就完了!這怎麼辦啦?”

  我聽了笑一笑,然後告訴他:“老居士啊!帶業不能往生,不去也罷!”

  他聽了很迷惑:“那!那!那是怎麼啦!”

  我說:“如果帶業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

  他說:“爲什麼呢?”

  我說:“你老人家想一想,西方世界有沒有說四土、叁輩、九品。”

  他說:“這個有,這個經上有的。”

  我說:“假如不帶業,這四土、叁輩、九品從那裏來的。”

  他這一聽,就明白了。四土、叁輩、九品就是帶業多少而分的嘛!帶得多,品位就低一點;帶得少,品位就高一點。我說:“你再想想,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是等覺菩薩,經上告訴我們,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有破,那是不是業?”他聽了就笑起來了。那是業啊!等覺菩薩也是帶業去的。要不帶業,就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不帶業,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不帶業的。我說:“誰說帶業不能往生呀?”他這才恍然大悟,這才笑了起來——極樂世界統統是帶業往生的。

  佛法講的是圓滿,不與人結怨。所以我後頭補充說一句話:“說消業也沒有錯。爲什麼呢?希望現前多消一點,少帶一點,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一點,這也是好事情。”我到紐約一下飛機,沈家桢老居士來接我,也問我這個問題。可見確實是有很多人不了解事實的真相,而受了影響,在了解之後,就知道:“帶業”一點沒錯,“消業”也是一句好話,這是忏悔業障。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正忏悔啊。但是,念的時候:心,要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願,要與阿彌陀佛的願相應;解行,也要跟阿彌陀佛的解行相應。如何做到相應呢?我們念無量壽經,要能圓圓滿滿地把無量壽經的道理、教訓,認真努力的做到,這就相應了。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人。念佛人絕對不是有口無心——口裏念佛,心裏打妄想,那一點用處都沒有!一定要做到念這一句佛號時,我心跟佛心一樣;願,跟佛願一樣;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這才是真正念佛,才能消除一切罪障。

  第五、“隨喜功德”。是對治凡夫很重的一個煩惱——嫉妒。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你看嬰兒幾個月大,或是一歲大的,給他吃糖的時候,別人多拿一點,他心中的嫉妒就自然表現出來!嫉妒心對于修學是很大的障礙,所以普賢菩薩特別提出這一願,教我們要修“隨喜功德”。不但不嫉妒人,更進一步知道別人的好處,就是自己的好處,一定要成人之美。隨喜,不單是看到別人的善行、善事,能夠生歡喜心,還要盡心盡力促成他、幫助他,這就是儒家講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如果我們自己能力不夠,無法幫忙,我們有個歡喜心贊歎,那也是隨喜功德。隨喜的時候,不僅是不嫉妒,還要發心成就,並且盡心盡力幫人,才是真正隨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盡力幫忙,或是單單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隨喜。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歡喜容忍別人超過自己,那隨喜的功德就殊勝了。

  中國自古的教學,都是希望下一代的成就超過自己,如果不能超越,那教育就完全失敗了。不像現在人,有嫉妒、障礙心,唯恐別人超過自己。教別人,自己也要留一手,不肯盡心教授,這叫吝法。吝法,得愚疑的果報;吝財,得貧窮果報;這種人,不曉得果報之可怕!從前中國,做官的人戴的帽子叫進賢冠。這個官帽是表法的,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它兩層像樓梯一樣,前面一層低,後面一層高;低的是代表自己,高的是代表後人;做大臣的念念當中都希望後人能夠高過自己。無論在德行、學問、能力,乃至于生活水平上,都要不斷求進步,不斷提升,這才是教學成功——社會全體都在進步,不是在倒退啊!皇帝戴的帽子,上面是平的,表示心要平等。皇帝和大臣穿戴的冠服,是代表他們應有的義務與責任,時時警示他們要認真去做。

  下一個時代,是我們教學的時代;如果我們的德行、學問、能力,不能夠有相當的成就,那麼下一代的衆生,我們就度不了。爲什麼呢?你看看現在的小孩,他們所受的教育愈來愈偏重科技,而他們所處的社會愈來愈複雜。所以要度化他們的人,心要愈來愈清淨、智慧要愈來愈高、德行要愈來愈厚,才能夠應付下一代的時代和時機。因此,“隨喜功德”顯得非常重要。總之,嫉妒、嗔恨是嚴重傷害自性的,必須連根拔除,拔除的方法就是“隨喜功德”。

  第六、“請轉*輪”。我們佛弟子,受佛的教育,得到真實的利益,要用什麼方法回報老師——佛——。我們供奉佛菩薩的形像,每天給他上供,這能報答嗎?不能報答。供養佛像,在佛前大供,這種儀式是提醒我們念念不忘報恩。真正能夠報答的,就是我們要怎樣把佛的願望實現。佛的心願是: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夠聞到正法、依照佛法修學、早日圓成佛道。滿他的心願,以佛心爲己心,才是真正報佛恩啊!所以真正報佛恩就是請轉*輪。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禮請法師大德來講經說法、來弘法利生。這也是最大的福德。爲什麼呢?這是對一個地區法供養。雖然說法的是法師,但是沒有禮請的助緣,他不會自己來啊!所以禮請的人福報是很大的。一般講修福,不管是爲自己修福、爲大衆修福、爲亡人(祖先或親人)修福,念經的功德就很大了;如果講經,那功德就更大了。念經,有許多人只種一點善根,實際的教理並不明了。但是請法師講解,對經典就完全理解了,便能歡喜讀誦、依教奉行。如此,講經的福德不知道比誦經增加多少倍啊!

  現在能講經的法師少了,想請也請不到了。我在許許多多的地方,聽衆都反應:“現在要請法師來弘法很困難!”我笑著說:“請法師來弘法,講經給你們聽,這是果報啊!有果必有因,你們不修因,就想現成的果報,那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呢?”什麼是修因呢?“修因”,是要栽培法師啊!老法師或有名氣的法師來講經,歡喜得不得了,大家都爭著要供養。初學的人,講得不好,就不去聽、也不理他。那初學的人氣都泄了:“唉!講經太難了!算了,我不學了,我還是趕緊念經吧。”怎麼栽培法師呢?愈是年輕、愈是講不好的,我們愈要去捧場啊!捧場,讓他覺得還有這麼多人聽,大概我還可以,能學得成。給他鼓勵!給他獎勵啊!再者,不要輕慢初學的法師,對初學的法師要特別小心謹慎,聽經,要堂堂都去——我來聽你的經,但我不贊歎你。諸位要曉得贊歎害人比誹謗還大!人受到誹謗,雖然很生氣;但真有志氣的人,愈是受辱愈要爭一口氣,愈能努力、精進,以高超的成就,令人另眼相待。誹謗,對他反而是一種逆增上緣。要是歌頌、贊歎!他會想:這麼多人贊歎,我大概不錯了。那他的境界就到此爲止,不會再往上提升了。爲什麼呢?自滿了。所以贊歎害人不淺!因此,對年輕人、初學的人,絕對不要贊歎。還有,不要供養——財多了、知名度高了,馬上就墮落了。年輕法師發菩薩心出家,被信衆贊歎、供養而墮落。誰叫他墮落的,是信徒把他推墮的。他墮落,將來受果報,你們一個個都逃不了,都有連帶關系。所以對什麼人我們才大力的供養呢?對八風吹不動的人。這種人贊歎他,他不生歡喜心;誹謗他,他沒有懊惱心,他的心永遠保持平靜,這樣的人才真正值得贊歎。爲什麼呢?贊歎,不會害他。所以要幫他宣揚,使更多的人能夠認識他、能夠相信他,他就能度更多的衆生。供養!接受供養,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佛門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供養怎麼能接受呢?怎麼能拿去享受呢?人,有多大的福報?實在講,連諸佛菩薩都不享受這個供養。如果供養者是來種福報的,應當要接受,接受之後一定要轉供養。

  近代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印祖的歸依徒弟多到沒有法子計算!他老人家接受的錢財供養全部印經。蘇州弘化社就是他自己辦的印經機構(流通經書)。我學佛之後,就完全學印光法師,將弟子所有一切供養統統印書,分送給大家。我心裏想:如此,我要是不了道,我不會披毛戴角還。爲什麼呢?每一個拿到經書的人都要替我還債。這就是把布施的福,輾轉布施、輾轉供養,如此,大家的福報是無量無邊的;接受信衆供養,這樣做才如法,如果自己拿去享受,是絕對不如法的。縱然蓋廟建道場,廟裏要真正弘法利生,這樣布施、供養者才真正有功德。假如廟裏沒有弘法、也沒有修行,這個廟就會變成鬥爭道場,所以建道場要特別小心!從前李炳南老師說:“在建立道場的時候,人人都是菩薩——盡心盡力把這個道場建成——,建好了之後,都變成羅刹!”爲什麼呢?爭權奪利!變質啦!建道場的初心抛到九霄雲外啦!

  供養法師也要特別小心,佛教我們供養法師要四事供養。那四事呢?飲食,他是人,生在世間不能不吃飯,所以供養法師飲食以維持生命。衣服,法師也需要穿衣服,如果他衣服破了(他還有就不必了),供養他一件衣服。生病的時候,供養他醫藥。睡覺的時候,供養他臥具。現在有信徒供養房屋,又有什麼好的都拿去供養法師,供養得法師生活太舒服了,西方極樂世界都不想去了——這裏不錯嘛!爲什麼還去…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