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在行駛中。正當車子在路上迅速地移動著時,車裏的人如果伸出手來,想要去“一直”抓住車外的樹枝,後果會怎麼樣呢?也許他想要抓住的是後面那棵樹的枝桠,也許是前面的,或者就在車外路旁的,後果會有所不同嗎?
讓我們一起來想一想這個有趣的問題吧!
第九章 無常這個事實
⊙無常現見,死亡啼哭,是則衆生無常;
草木凋落,華果磨滅,是則外物無常;
大劫盡時,一切都滅,是則爲大無常。
—大智度論
談到這裏,我們必須再次強調:無常,是一件事實,不是一種抽象的理念,不是以想像來進行的邏輯推論,不是哲學,也不是釋迦牟尼這個人的“看法”。無常的意思就是變化不定;而這個世間的確是每分每秒都在變易中,也許我們可以把無常看做是佛陀,或者其他許多發現這種變易現象的人對這世間所作的形容,這是惟一而共同的形容,因爲事實確然如此。就如天空是蔚藍色的一般,不論你是誰,表達的方式和所用的語言有多少差異,所作的形容仍將是惟一而共同的。所以,我們不能把“無常”當做是某個人的“看法”,或“想法”。
再說一次:無常,是一件事實。只要你用心地觀察這個世間,不論你是佛陀或是任何一國的公民,你所發現的事實也將是一樣的,那就是:世間無常。
大智度論說:當無常的現象被清楚地察見時,以有情生物而言,就是在他們命終死亡時,親友悲傷啼哭之際;以無情生物而言,就是在草木凋落、花果飄零枯萎之時;而這世間最大的無常(“全面性”的無常現象)恐怕就是整個地球和星系都面對敗壞時,一切的生物、沙石......都將面臨死亡、毀滅。(原文見本章章題下所引用的文字。)這段文字可說是對無常現象做了一番具體的描繪。
認清這一點後,本章將繼績摘選數段阿含經經文中關于“如何觀察無常”的說明。
◆現觀無常
雜阿含叁十經(大正二~6):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語舍利弗言:“若諸沙門、婆羅門于無色、變易、不安隱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尊者舍利弗言:)“輸屢那!于汝意雲何?色爲常、爲無常耶?”答言:“無常。”“輸屢那!于汝意雲何?受、想、行、識爲常、爲無常耶?”答言:“無常。”
白話譯述:
當時,有一個長者的孩子名叫輸屢那的(即“SONA”的音譯)對舍利弗尊者說:“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對于無常(不能保持不變)的色(身體)、變易、不安穩的色(身體)而說:我勝、我等、我劣(以身體爲“我”,並以一種慣性的“認定”來比較、判斷:“我”比較殊勝、“我”和你一樣、“我”比你差劣—事實上,我和你都在無常變易的過程中,“我”和“你”又怎麼可能會“一樣”呢?)爲什麼那些沙門、婆羅門會有這種想法,而不能發現、察覺真實的情況呢?”
舍利弗尊者不直接回答輸屢那,只是以反問的形式來引導他:“輸屢那!對于下列的事情你有著什麼樣的看法?色(物質、身體)是常(永久保持原樣不變)的,還是無常(不能永久保持不變)的呢?”
輸屢那回答說:“我們的身體和形形色色的物質是不會永久保持不變的。”
“那麼,”舍利弗尊者再問:“我們的感受、思想、意志和認知等精神作用是一直都不會起變化“常”的,還是時時都在變易(無常)的呢?”
“是無常的,”輸屢那回答說。
這段對話清楚地告訴我們:不論是我們的身體或是外界的種種物質,以及我們的感受、思想、意志和認知等心理作用都是一直隨著因緣而轉變的;因此無常這個事實,是現在馬上就可以從我們的身體上或是心理上觀察到的。要真正“看到”無常的話,就必須對我們的身、心作一番好好的觀察。
接下來,我們再看另一段經文(雜阿含二六五經;大正二~68):
“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觀分別。谛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谛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癱、如刺、如刹,無常、苦、空、非我。......”
白話譯述:
“好像恒河突然氾濫,因爲水流的沖激而在水面上形成了許多泡沫,眼力很好的人仔細地觀察、分別,發現這些泡沫都是:不足以被依賴的、不安穩、不充實、不堅固的......像疾病、爛瘡、魚骨、利器一樣(依賴任何一種精神或物質,以爲它們是永恒不變的;這種依賴就如依賴疾病、爛瘡、魚骨、利器一樣,是危險而不安定的。)(因爲一切都是)無常、苦、空、非我的......”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于依賴我們的感覺或個人的見解來判斷、處理生活中的事務,忽略了自己和對方都正在無常變易之中,很多感覺和見解都是源自于已經成爲“過去”的記憶或印象,因此而做出不正確的、不符合當前情況的錯誤決定。以人際關系爲例:我們往往在處理和某個人的關系時,根據“過去”對他的認識來做決定。比方說,在我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脾氣壞而沒有責任感的人,我們便會根據這個印象而給予他比較不好的評價。可是,我們卻忽視了他會—並且是“已經改變”的事實。也許他“變”得比以前更不負責任,也可能是“變”得脾氣溫和、辦事盡力了呢?如果是後者的話,這種忽視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和委屈,種種的問題由此而生,也因此而增加了我們的苦惱。
所以,時時“看清楚”無常這個事實,將可令我們滅除許多生活上的苦惱。
再看一段經文—“中阿含”的片段摘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舍離,當求解脫。所以者何?有時不雨,當不雨時,一切諸樹、百谷、葉木皆悉枯槁,摧碎滅盡,不得常住......”
白話譯述:
“當時,世尊告訴在場的每一位比丘:一切行無常(一切的精神、物質都是不會永久保持不變的),是不會長久被保持原狀的、是很快就會改變的、是不可以被依賴、倚靠的;所以,對于諸行,不應該只因一時之樂而沈迷以致不能自拔;應當對這種依賴感到厭倦,舍離這種(對種種精神作用和物質的)執著,尋求解脫。爲什麼呢?有時候天幹氣燥而不下雨,一切的樹木、禾谷、枝葉都枯萎、凋謝,甚至枯死或腐朽,無法常常保持翠綠、青蔥......”
對任何一種精神作用或物質的依賴、倚靠都是不確實、不穩固的。一旦這個被依賴的對象敗壞、磨滅了,這種慣性的倚靠被中止了,我們頓失所依,苦惱于是由此生起。如果我們所依賴的是譬喻中的樹木的話,一旦樹木枯死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叁世觀無常
“叁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叁個時式。就像英文文法中的PAST TENSE,PRESENT TENSE 和FUTURE TENSE。
下面摘錄的這段經文,以“時間”來證明無常的現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于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根、想、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于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
這段經文取自雜阿含第八經,我們先看它的白話直譯:
當時,世尊告訴諸位比丘:“過去、未來的色(物質)是無常的,何況是現在的色呢?聖潔的弟子們!像這樣子進行觀察的人,不回顧、眷戀過去的色(物質),也不欣求、渴望未來的色(物質),也就對現在的色生厭、離欲、朝著正確的方向一直到完全除滅一切煩惱。
同樣的,過去、未來的受、想、行、識(各種精神作用)都是無常的,何況是現在的識(正在生起的各種心理作用)呢?聖潔的弟子們!像這樣子來進行觀察的人,不回顧過去的識,也不欣求未來的識,從而也就對現在的識生厭、離欲、朝著正確的方向一直到滅盡所有煩惱。”
如果我們有去細心觀察一樣物質的話,便可以清楚洞悉無常的實相了。我們說過:人是精神和物質的組合體;這也是我們都知道的事實。現在我們就以物質的身體來作爲例子,以便對上述經文作更進一步的闡釋:
過去的色—孩子的體型和外貌;
未來的色—一具將會腐爛的屍體;
現在的色—少年(或成年人)的體型和外貌;
在這叁個不同時式中,我們的身體有著種種不同的樣貌,清楚顯示了過去、現在以至未來的變易—無常的現象。
認識了無常的真相之後,我們也就不會再去眷戀或回顧已經過去的一切,也不再欣求或渴望未來的一切;因爲,一切必定會成爲過去,而且還是“正在成爲過去”;未來的一切也必會“來臨”,並且是“正在成爲現在”,然後迅即成爲“過去”。
經文中所提到的“厭”和“離欲”不應當被理解爲“一種對色的抗拒”或“憎厭的情緒”—“厭”是相對于“貪喜”的一個詞兒。可以理解爲:對一切的物質和精神作用都不再有所貪喜了。注意,不是去抗拒、去討厭、去排斥它,只是照見它。“離欲”的情況也大致相似。意思就是“離開”對種種物質和精神的“欲望”—停止那種“一直要求”的心態和行爲,也停止那種“一直要求”自己“不要一直要求”的心態和行爲。
◆因緣觀無常
“因緣觀無常”就是從組合成種種精神和物質的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上去發現無常的真相。
我們現在要看的這段經文摘錄自雜阿含第十一經。經文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雲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雲何有常?”
白話譯述:
“當時,世尊告訴每一個比丘:色(我們的身體和形形色色的物質)是無常的,不管是和合産生各種色(物質)的因(直接條件)或緣(…
《情到深處人孤獨 (黃威南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