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礎知識 (廣超法師主講)▪P14

  ..續本文上一頁爲性戒;飲酒戒稱爲遮戒。

  1、性戒:在因果上這是罪惡事,不應該做,應該戒掉,稱爲性戒。

  2、遮戒:所謂“遮”就是防止的意思。飲酒在因果上不是罪惡事,它沒有善、惡,但就能亂性,使人不能自我控製,其他不良的行爲發生,乃至于破戒,爲了防止其他的惡事發生,所以要受持此戒。

  殺、盜、淫、妄這四條性戒,如果受持者破戒後,那就是不許忏悔,不只如此,而且破戒者不許出家受戒。既是如果一個人受持了五戒,事後破戒,以戒律來講,不可接受他出家,所以破戒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但是一般人是不容易破戒的。因爲:

  1、殺生戒:殺死人是破戒,殺死畜生只是犯戒,可以忏悔清淨。

  2、偷盜戒:只要不偷貴重的東西,都是犯戒,不是破戒,都可忏悔清淨。

  3、邪淫戒:與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不可忏悔;夫妻間不恰當的時間、地點、處所等行淫都是邪淫,但可忏悔。

  4、大妄語:只要沒說自己是聖人,或是某某神,我能夠驅使什麼鬼神,只要不說這些話,那就不會破妄語戒。

  (叁)、佛陀製定五戒的原因:

  五戒本來是做人的根本,不論佛陀製定與否,五戒中的殺、盜、淫、妄這四條戒,是人都會知道它是罪惡的,既是在沒有佛法的地方也會有人懂得要守持五戒。佛說有一種所謂自通之法,既是:

  (1)、不殺生:應作如是觀想:我們不希望被人斷掉己命,就不應該斷別人的命;我們想要別人的命,那我們的性命就難保了。你、我不互相殺害,大家就可以相安無事。

  (2)、不偷盜:我們的財物不希望被別人偷,那我們也不應該偷別人的財物。

  (3)、不邪淫:哪個男人希望自己的太太紅杏出牆,給自己戴綠帽?哪個女人希望自己的丈夫在外搞婚外情?相信是人都不希望此種事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們也不要破壞別人的家庭。

  (4)、不妄語:我們不希望被別人欺騙,所以我們也不應該欺騙別人。

  (四)、受持五戒的好處與功德:

  嚴持五戒,戒體清淨者,他死後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會墜落。根據因果來講,有下列六種功德利益:

  (1)、持好五戒者,死後升天:持好五戒者,內心會感到清涼,覺得沒有對不起人家,內心感到安穩,問心無愧;臨死時會生起善心,此善心會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2)、持戒者無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願都容易得到。

  (3)、持戒者遠離災難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將永遠投生在善道,不會投生在惡道;在善道中會遇到善人扶持與幫助,所以會遠離災難,遠離恐怖。

  (4)、持戒者鬼神善護:鬼神會保護、敬佩持戒者,因爲唯有過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們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會生歡喜心。另一方面,根據經典說,受持五戒者每條戒有五位善神發心保護。

  (5)、持戒者易得禅定:持好戒律,貪、嗔、癡等煩惱少,那修禅定就比較易有成就,。

  (6)、持戒者能證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覺悟證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淨者才能證悟聖果。

  (五)、犯戒者的過失:

  (1)、犯殺生:心懷恐懼,眷屬不和,短命,爲社會人士所憎惡。造殺生業太重的人,今生有怕死的心理;眷屬經常和他吵架與決裂;多病短命;爲人所憎惡,就好像一些人,人間人愛;反之有些人卻人見人厭,即使是不認識他的人,也會對他生起憎惡之心,那是因爲他造了惡業。

  (2)、犯偷盜:犯偷盜戒者將來貧窮,因爲偷盜的人貪,貪的果報就是將來貧窮,財物耗減;你偷人家的財物,將來你的財物也會很快散失掉;另一點是別人的東西不見了,就會懷疑是你偷的。

  (3)、犯邪淫:犯邪淫戒的女人,將來她的丈夫會尋花問柳;如果是男人,將來他的妻子會紅杏出牆,所以當我們受這種果報時,就不要埋怨妻子或丈夫,應該想這是前世造的業,應該如此的果報。另一方面,邪淫者,一切衆生見皆生疑,凡是發生不好的事,別人就會懷疑是他幹的。又好像有些人,一有錢就去花天酒地、尋花問柳,那人家就很難相信他,懷疑他不是好東西。

  (4)、犯妄語:說騙話者,將來他的言說,別人不信;同樣是一件事情,甲講別人相信,而乙講則沒人相信,這就是乙造妄語業太多。犯妄語戒的人,經常得惡口,常被人罵。

  (5)、犯飲酒:飲酒多的人,心常散亂,心不定則不能思維善法,不能想好的事物。

  四、學佛的層次:

  (一)、叁皈依:

  我們先聽聞佛法,然後確定叁寶是我們生死輪回的皈依處,那就要求皈依。我們皈向叁寶,不能只是內心皈向而已,還應該根據外境,舉行一個皈依的儀式。好比一對戀愛中的男女,他們只是同居,沒有注冊結婚,沒有跟人家講明,那有誰相信他們?當他們在婚姻注冊官的面前宣誓,簽了名,經過一個簡單的儀式,注冊結婚後,大家對他們就有信心。同樣的,我們凡夫的心每每隨著外境而轉變,雖然內心皈向叁寶,還得要舉行一個簡單而隆重的皈依儀式,這樣才算是個正式的佛教徒。

  (二)、受持五戒:

  叁皈依者皆應進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叁皈依一樣,我們只是內心受持五戒,那力量不強,遇到逆緣時就不容易把握,往往會把五戒丟到一邊。就好像一對男女,只是同居,不要結婚,那他們就很容易因惱意見而分手。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內心認爲受持戒律是正確之道,他就應該去請求一位法師,爲他傳授五戒。傳授五戒是這樣的:傳戒者必須是一個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當。佛弟子的受戒,須是師師相授,講求戒體的傳承與納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將戒傳給他人,此一戒體,是直接傳自佛陀,受戒而納受戒體,便是納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性是佛的發明或證悟。它與其他宗教的戒律不同。佛教的受戒律是自動發信受持的,並不是像被判死刑那樣,有人持者刀子強逼我們一定要受持。如果我們堅持不要受持戒律,佛陀也沒辦法,但他會慈悲勸導我們“以戒爲師”;那是因爲在佛教的教導中,必須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學;如果沒有戒律爲基礎,修學任何法門都很難有成就,所以學佛者應該先皈依,然後受戒。《法華經》曰:“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我們受持五戒後,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經又雲:“信爲能入,戒爲能度”既是此意。

  (叁)、總結:

  一般人只聽別人說皈依好,就去皈依,那只是找一張護身符,他們說有了這個“護照”後就可升天,這不是皈依,這是迷信。不懂得佛法的人,過去世與佛有緣,聽到人家說皈依好,他就去皈依,不知道皈依的真正意義。其實皈依並不是得到東西,而是我們內心真誠的皈向佛、法、僧叁寶。因爲我們在生死輪回中,以佛、法、僧叁寶爲明燈,讓它指引我們走上光明的康莊大道,使我們斷除一切煩惱,最終覺悟證果--成佛。我們內心以此爲道路、爲皈向,這才是真正的皈依。我們叁皈依,受持五戒後,要進一步修持,不論修學任何法門,一定要以戒律爲基礎,不然是很難有成就的。如果一個人他整天殺生,不管他修藥師法門或是拜大悲忏,今天忏悔,明天殺生,後天殺生,那是徒勞無功的。我們要在生活實踐五戒,以它來約束咱們的身心,自我教導,慢慢地我們的心就會定下來,這樣就會接受這五戒,確信嚴守五戒,以戒爲師,它真能另我們得到安樂;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就在于此,既是佛教有戒、定、慧的教導,而這戒、定、慧叁無漏學,確能使我們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走上光明、安樂的康莊大道。

  五蘊

  一、五蘊:

  我們念佛經時,經常聽到五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蘊”譯自(Skanbha),舊譯陰或衆。意義是積聚,五蘊既是五種聚合。所謂: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

  (二)、受蘊既是領取納受之意。對于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爲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叁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固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叁)、想蘊:心于所知境執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爲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爲有善、惡、無記叁種心理,稱爲心所生法,又稱爲心所。

  (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爲八識,它又可分爲叁種類:一者爲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者爲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識。既是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一個“我”,稱爲意。叁者爲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爲識。有時候,心、意、識總稱爲心,也稱爲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爲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爲主,故稱爲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爲心所。

  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類的法,各個合爲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五蘊也被翻譯爲五衆或五陰。“五衆”是五種衆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陰”是五種法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之意。佛陀爲利根的衆生說五蘊;智慧比較差的衆生,佛陀則爲他們演說十二處、十八界。

  二、衆生的意義:

  五蘊組成生命的自體,世間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動,佛教把這些生命分爲無情生命和有情生命兩種。

  (一)、無情…

《佛學基礎知識 (廣超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