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礎知識 (廣超法師主講)▪P19

  ..續本文上一頁供;叁者、無生。意思是阿羅漢殺盡了一切煩惱賊,不再有生死業之生起,是應當受人天供養的聖者。由于已斷煩惱和證得涅槃果,在修道上已無可修學,故阿羅漢稱爲無學聖人。此聖者斷除的煩惱有:

  (1)、色界取:色界的貪。

  (2)、無色界取:無色界的貪。

  我們凡夫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稱爲叁有的貪。叁果聖者斷除欲界的貪,初果與二果的聖者都還沒斷除它;阿羅漢卻完全斷除了這叁界的貪。

  (3)、我慢:阿羅漢斷除了我慢,既是我們凡夫在心、境對立時,會認爲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夠知道的是我,這跟身心無關,這是一種知覺上面的執著,這個“我”稱爲我慢。

  (4)、掉悔:阿羅漢斷除了不安--掉悔。學佛者在修行過程當中,每當他進入某個境界時,要把那個境界舍掉,才可以進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禅定,進入初禅者,要舍掉初禅的境界後,繼續修行,才可進入二禅。如果不放棄,他就會執著初禅的境界。在修行的過程中,當他放棄初禅,要進入二禅時,心退回初禅去的心理,稱爲“掉”;另一方面,因爲他放棄初禅想要進入二禅,當他還沒進入二禅時,他很後悔放棄初禅,稱爲“悔”,這兩種心理合稱爲掉悔。同樣的,我們世間人作了一件事情,過後一直懷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5)、癡:阿羅漢斷除了癡的煩惱,所謂癡是無知的意思,既是不能明辨是非以及不明白事理。既是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稱爲癡。

  阿羅漢斷除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我慢、掉悔以及癡五種煩惱,它們稱爲五上分結。阿羅漢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時候,聽聞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之聽聞一句佛法就覺悟,故稱爲聲聞。阿羅漢種類很多,普通可分爲兩大種類:

  (1)、慧解脫阿羅漢:依智慧永斷一切有漏煩惱的阿羅漢,然而未能證得滅盡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脫定障,所以有些阿羅漢沒有五通,只有漏盡通。

  (2)、俱解脫阿羅漢:能證得滅盡定的阿羅漢,于定、慧都究竟解脫,故能得“叁明六通”。

  不是所有的阿羅漢都有神通,在經典上記載:有一個阿羅漢比丘尼,她在睡覺時,有一個惡人進入她的房裏,把她奸汙了,同時把她囚困起來,她沒有神通,逃不出去。蓮華色比丘尼以神通去搭救她,並且教導她修神通,結果那個阿羅漢比丘尼修成神通後逃去見佛陀。佛陀告訴她並沒有破戒,因爲她當時並沒有淫欲心。解脫是依智慧,並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會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羅漢都能夠進入初禅,有些阿羅漢沒辦法進入滅盡定,他們被稱爲慧解脫羅漢。阿羅漢斷除所有的煩惱,無需再修學,所做已辦,故稱爲無學。在經典中又說阿羅漢不受後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來這世間受果報了。

  二、辟支佛:

  譯爲獨覺;也作緣覺,此類聖者在修行過程是“不由他覺”,多生于無佛、無佛法的時期,獨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聽聞佛法,只是觀無常悟入緣起的寂滅(涅槃),既是觀十二因緣而證得聖果。因其觀因緣而覺悟,故稱爲緣覺。

  辟支佛之所以稱爲獨覺,是因爲在沒有佛法的時候,衆生的根器很差,在當時能覺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證果後的辟支佛必定自發過頭陀生活,由于沒有同等根器的衆生,所以辟支佛沒有師長、沒有同學、也沒有弟子,故稱爲獨覺。此類的聖者不需要佛陀的教導,就可以覺悟,故他的智慧比聲聞果位的聖者更高一籌。辟支佛過去世有修學的因緣,他們多數是佛陀住世時的初果或二果聖人,這些聖者投升天上,再回來人間時,多數佛法已經滅了。因爲他們過去證果的善根,最後一生在人間,雖然沒有佛法,然而會自動自發去修道,自發的覺悟,所以被稱爲緣覺。

  叁、叁藐叁佛陀:

  既是佛,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所謂無上正等正覺既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前面所講的四果聖者,斷除煩惱證果,只是自己覺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覺悟,而且也能令他人覺悟,不但如此,他的覺行最圓滿。

  (一)、自覺:佛陀自己覺悟,他覺悟一切法苦、空、無常、無我,覺悟萬法皆空,故成爲正覺。佛陀不只是智慧上覺悟而已,而且德行也圓滿。

  (二)、覺他:佛陀不但能自己覺悟,而且能令他人覺悟。比如證阿羅漢果的聖人,證果之後,知道覺悟是怎麼一回事,但很多時候卻不懂得教導人,使他人覺悟;而佛陀是具有智慧的覺者,能運用各種善巧方便,度化衆生,令他人也覺悟,所以佛陀是自覺覺他的聖者。

  (叁)、覺行圓滿:“覺”是智慧;“行”是德行。佛陀的覺行圓滿,既是斷除煩惱,智慧圓滿,佛陀的衆德具備,所以稱爲德行圓滿。佛陀覺行圓滿的果報是擁有一個佛土;有他所救度的衆生;以及佛身相好莊嚴,佛陀能夠令見到他的衆生生歡喜心與尊敬心,這是因爲佛陀具有世間人最圓滿的叁十二種好相,八十種隨形好。佛陀的德行可分爲智德、斷德與恩德叁種:

  (1)、智德:佛陀覺悟到一切法的法性與道理,並且能夠毫無差錯的隨著衆生的根器而說法。

  (2)、斷德:佛陀斷除一切煩惱,自由自在。

  此兩種德行阿羅漢也具有,但是不如佛。

  (3)、恩德: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願力,誓願度一切衆生,對一切衆生皆有恩德,而阿羅漢卻沒有,故說佛陀的覺行圓滿。

  佛陀有一切智智,既是世間一切無所不知。但是我們不要誤會把佛陀當成上帝,佛陀是覺悟者,他無所不知,但佛陀不是無所不能。佛陀有叁不能:一者、衆生度不盡;二者、無緣不能度;叁者、定業不能轉。既是說佛陀不能違背世間的因果,佛陀成佛也是順著世間的因果,所以佛陀是一位覺悟者,並非是主宰者。佛陀不是萬能,不能使我們成佛,他只能慈悲的把覺悟的道理開示出來,教導依據佛法去實行,精進不懈,那我們就能與佛一樣證悟涅槃,解脫生死--成佛。

  (四)、證悟者的能力:

  六通、叁明與十八不共法。

  (一)、六通:既是六種神通。

  (1)、神境通:能變多爲一,一爲多;大爲小,小爲大;入水入地不爲山河石壁所障礙,且能淩空飛行自在,來去無礙。

  (2)、天耳通:能于近處、遠處聽聞與明白六道衆生所說的言語。

  (3)、他心通:知道其他衆生心之所想、所念。

  (4)、天眼通:能見遠處、近處一切事物不被隔障,粗細表裏皆能見,有能見衆生的業,知道來世生在何處。

  (5)、宿命通:“宿”既是過去的意思。知道自己與衆生過去世的業報,從何處來。

  (6)、漏盡通:“漏”既是還有煩惱的意思;“漏盡”既是斷除所有的煩惱。漏盡通是知道自己與他人內心解脫生死煩惱的情形。

  前五通外道也能修獲,漏盡通是佛陀與一切阿羅漢必有;六神通有深淺不同,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圓滿。

  (二)、叁明:

  宿命、天眼與漏盡叁通在斷除煩惱的阿羅漢才可稱爲叁明。此叁明是以智慧證得徹底究竟,清楚的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而“通”只不過有此種能力罷了。

  (1)、宿命通:具有叁明六通的阿羅漢,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過去世的事,也能知其前因後果。

  (2)、天眼通:具有叁明六通的阿羅漢,他的天眼清淨,他能夠看到未來一切世的前因後果,稱爲天眼明。

  (3)、漏盡明:阿羅漢聖者知道自己斷除所有的煩惱,同時也知道他人的煩惱斷除了。有漏盡通一定有漏盡明。

  經典上常說,證悟阿羅漢的聖者有叁明六通,但是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具足叁明六通,他只有漏盡明,因爲他沒有宿命通與天眼通,只有漏盡通。凡夫也可從修學禅定中得到前五種神通。佛陀也有叁明六通,與阿羅漢相比,佛陀的叁明六通比較高明。另一方面,佛陀還有十八不共法,既是說佛陀成道,他所具有的能力與阿羅漢、凡夫是不一樣的。

  (叁)、十八不共法:

  (1)、身無失:佛陀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圓滿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是名身無失。

  (2)、口無失:佛陀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雖衆生之機宜而使他們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3)、念無失:佛陀修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之中心無所著,得第一一義之安穩,故名念無失。

  佛陀身、口、意叁業皆無過失;在日常生活中,佛陀的身口意行爲一點也沒有過失;阿羅漢的行爲就沒有那麼清淨。經上記載:有一個阿羅漢,他每天過一條河,河中有一位女河神,他每次要過河就說:“小婢,請讓開,我要過河。”女河神以爲這個阿羅漢輕視她,就去找佛陀論理。佛陀就問阿羅漢有說此話否?阿羅漢承認有,佛陀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阿羅漢對女河神道歉說:“小婢,對不起。”原來這位阿羅漢前五百世都是婆羅門出身,因爲種姓高貴,故有傲慢的業習。雖然今世證悟了阿羅漢果,他沒有此煩惱,但業習尚存,這不妨礙他證悟,但口業還有過失。

  (4)、無異想:佛陀對衆生一視同仁,沒有所謂的這個好,那個不好,平等普度,心無簡擇,是名無異想。阿羅漢還有分別,佛經上有記載:佛陀的弟子須菩提尊者認爲:窮苦的人家,生活難以維持,沒有多余的飲食供養出家人,所以尊者專門乞富不乞貧,以免增加貧窮人家的負擔;反觀大迦葉尊者卻認爲:出家的沙門,守道行法,是人間的福田,受人間的供養,是給他們增長福慧的機會,故尊者專門向貧窮人家化緣,免除他們將來貧困。須菩提與大迦葉尊者有分別衆生的因緣而度生,生起不平等之心。

  (5)、無不定心:佛陀沒有出定或入定,行、往、坐、臥常在甚深的禅定中,是名無不定心。阿羅漢就有出定或是入定,他們入滅盡定或出滅盡定。

  (6)、無不知己舍:佛陀念念知道自己對一切法已經沒有執著,是名無不知己舍。

  (7)、欲無減:佛陀具衆善,常欲度諸衆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8)、精進無減:佛陀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衆生,無有休…

《佛學基礎知識 (廣超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