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邪見,稱爲邊見。
(8)、邪見:各種不正確的思想、它包括:對因果起不正確的知見,撥無因果;認爲沒有過去世,沒有將來世,這些都是邪見。
(9)、見取見:執著我們的見解是對的,稱爲見取見。我們凡夫又一個很深的執著,認爲我的見解才是對的,別人的見解都是錯的,這叫做見取見。
(10)、戒禁取見:執著不正確的戒律,稱爲戒禁取見。比如有人放生,放雞說以後不能吃雞;放烏龜就說以後不能再吃烏龜,這其中沒有因果關系,根本無此事,佛陀是根據因果道理來製定戒律,所以這是戒禁取見;甚至有人認爲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脫,所以他吃素,這也是戒禁取見。菩薩道行者,爲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殺害衆生,所以吃素,這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並非是爲了要解脫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脫,牛羊早都解脫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豬狗戒,他們學習牛羊豬狗所做的一些行爲;有些不吃這些衆生的肉,好像興都教徒認爲牛是神聖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卻認爲;豬是肮髒的,所以不吃豬肉等,這些都是戒禁取見。
這六個根本煩惱妨礙我們解脫生死,其中嚴重的叁大煩惱是貪、嗔、癡,稱爲叁毒;在這叁毒中最嚴重的是貪愛。(請參考《煩惱》)
愛的種類:
1、對樂欲、財富、權勢等五欲之貪求與執著。
2、對意念、理想、觀點、意見、理論、概念、信仰的貪求與執著。
3、求生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已及永生的貪求與執著。
4、不再生存的渴求。
佛陀說我們煩惱中的“愛”是集谛的主要原因,故集論說“若愛、若後有愛、若貪喜集行愛、若彼彼希樂愛是名集谛。”就是說貪愛是苦生起的主要原因,我們對現前的事物苦苦貪求,此稱爲愛。
1、後有愛:我們想要追求永恒的我,追求死後的將來,而這樣的貪愛,使我們死後將來再繼續受生,稱爲後有愛。
2、貪喜集行愛:當現前的境界出現時,我們因迷惑而執著它,稱爲貪喜集行愛。
3、彼彼希樂愛:我們知道現前這樣快樂的境界,追求將來也要有這樣的境界,稱爲彼彼希樂愛。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適意、恩愛,希望將來死後夫妻再結來生緣。
因爲這種種的愛,使到我們死後再來生死輪回。由這個貪愛的煩惱使我們産生常、樂、我、淨四個顛倒。在這個貪愛之中有一個“自體愛”,稱爲我執。衆生對這個我執深執不舍,便無時無刻都在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永恒的生存。因爲這個貪生的欲望,使得過去、現在所造的諸業得到滋潤,繼續向前推動。業是過去的因,貪愛這個煩惱是現在的緣,因緣和合,我們就生生不已,一生有一生。
(二)、業:我們過去及現在世所造的種種業行,它也是屬于集。因爲業行能集無量種衆生業道于內身。
(1)、業的意義:業爲造作義,既是有意造作之行爲稱爲業。業所造成之效應(果報)稱爲業報。此中造作之心有善、惡、無記叁種,形成善、惡、無記叁種業報。
(2)、業的推動者:求生、求存、求再生之“有愛”滋長意志造業,是生命能繼續延續及向前邁進。(請參考《業力與輪回》)
【叁、滅聖谛】
滅聖谛既是苦滅聖谛。它說明衆生可以從生死相續不斷的苦報中得到解脫。滅是指滅除惑、業、苦,斷著貪嗔癡等無明煩惱,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滅,既是涅槃。
(一)、涅槃:
(1)、涅槃之意義:涅槃是不生不滅之義。佛說涅槃是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實相既是真理,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诠釋,唯有智者親自證悟方知;故說:“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測。”涅槃並非因緣所生,是無爲,是沒有造作的,並不是語言所能闡釋的,不是常,不是無常,也不是斷;不是苦,也不是樂,無相可得。既然什麼都不是,爲什麼還有這回事呢?
(2)、佛陀演說涅槃的原因:因爲世間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皆是無明煩惱之産物,而我們因迷惑以爲有的一切事物,它們的實相是非有非無(離有無)之不生不滅。我們凡夫所知道的生滅幻相,是迷惑而執著以爲有的,本來沒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無。如果說有,就是執著常;如果說無,那就是執著斷。我們凡夫一直在這相對的概念裏打轉,在講涅槃時,佛陀不講有、無,生、滅;他講非有非無,不生不滅。而不生不滅有會使人誤解爲:除生、滅之外,還有一個不生不滅,那又是錯誤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滅萬法之中,具有不生不滅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覺,認爲它是生滅的。比如我們觀賞《釋迦牟尼傳》這部電影,從佛陀降生到他涅槃,這只不過是銀幕裏的變化罷了,裏面並沒有人在生,在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閃來閃去,在這些光影中,沒有生也沒有滅,沒有這爲聖者在生,在滅。而世間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來是不生不滅,但是我們的智慧被煩惱所遮蓋,就以爲他有生滅,故唯有斷除煩惱的聖者,才能證得這個涅槃。此涅槃並非是在生滅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滅之法可以證得;而是在生滅法之中,發現到不生不滅之真相,此才可稱爲證得涅槃。
這世間一切生滅無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希望能擺脫它,到一個不生不滅的地方去。但是沒有這樣的地方,這個的地方就在生滅無常裏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滅的。因爲我們迷惑,所以以爲它生滅。當一個人覺悟之後,就會發現到:原來在這生滅萬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滅。所以證悟的阿羅漢聖者,並沒逃到另一個地方去,而是在這個世間體悟到一切萬法本來不生不滅,稱爲證得涅槃。涅槃並不屬于因果,所以涅槃並不是我們斷除了煩惱後所得到的果報。《金剛經》曰:“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佛陀證悟涅槃(成佛)時,無一物可得,阿羅漢證悟涅槃亦複如是。我們衆生就是獲得太多,這邊拿,那邊抓,“財産”太多,樣樣都放不下,所以沒辦法覺悟與解脫。如果有一天,我們覺悟到無所得時,既是斷除了一切煩惱,那時就證悟涅槃了。
涅槃就是無生,無生所以不滅,所以涅槃有稱爲不生不滅。因爲不生所以就非有,非有就不無,就是不是有,也不是無,故涅槃不屬于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誤解了涅槃,他們迷惑地問涅槃以後,那個人存在嗎?他去了哪裏?但是涅磐是無生,無生就沒有滅,就不能稱爲有,也不能稱爲無。一個東西生出來,你稱它爲有,它滅掉了,你稱它爲無,沒有生不能稱爲有,不能稱爲無。涅槃不屬于有、無,就不能問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煩惱的概念。涅槃並沒有一個人證到涅槃,因爲覺悟涅槃的人一無所得,包括這個“我”,就是他覺悟到“無我”,既然無我,就沒有我證悟涅槃。證悟涅槃就是沒有煩惱的智慧,這其中無一法可得,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
以凡夫的眼光來看,證悟涅槃者再也沒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斷滅,他不會認爲這個世間給他種種苦,要把它們斷掉,他的內心沒有執著與挂礙,寂滅清涼、(寂既是寂靜不動;滅既是煩惱不生。)心行處滅,這和我們凡夫不同,凡夫的心無時無刻不住在一個地方造作,而證入涅槃者就沒這回兒事。
【四、道聖谛】
道是出世間的因,解脫苦的方法,通往涅槃之路稱爲道。廣義的說有叁十七道品,狹義的說有八正道。
(一)、修道的層次可分爲五個次第:
(1)、資糧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處。
(2)、加行位:觀四聖谛,既是觀苦、集、滅、道谛。
(3)、見道位:覺悟見惑,斷叁結,既是斷除我見、戒禁取見以及疑結。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
1、我見結:身見是一種知見,因這個知見使我們做出種種傻事,而見道的人沒有我見,但並不等于沒有我慢。我慢是我們的內心高舉,認爲有一個主體存在;而我見是執著現前的身心有一個我。所以見道的人只是破除我見,沒有破除我慢。
2、戒禁取見結:守持種種不正確的戒律,見道者無此煩惱。
3、疑結:見道的人對于佛、法、僧有絕對的信心,絲毫無懷疑。
所謂見道既是見到涅槃之道路,我們現在聽聞佛法,是聽涅槃之道,並沒有見。比如我告訴你從新加坡怎樣搭飛機到東京,下了機要怎樣搭車到火車站,從火車站怎樣搭車到一個鄉下,再從鄉下去一間寺廟。如果你們從頭聽到尾,這只是聽而已,但是你們真的去到那個地方,那才是見道。我們聽聞了很多佛法,有一天覺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時候,那就是見道。見道的人斷除了我見、戒禁取見及懷疑叁種束縛他們的輕微煩惱,稱爲叁結。
(4)、修道位:修行者見道後繼續修行,稱爲修道位。既是初果、二果、叁果聖者,這些聖者稱爲有學聖人。
(5)、無學位:既是證悟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的聖者已經完全解脫煩惱,再也不必學習即修行解脫的方法,稱爲無學,所以阿羅漢稱爲無學聖人。
(二)、修道的方法:
修道的法門有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幾種:
(1)、五停心:修習以下五種法門,能製止心內的過患,然後得定而引發智慧。
觀法: 所對治之煩惱:
不淨觀--對治貪欲--觀內身不淨,除色身愛;觀外身不淨,除淫欲愛。
慈悲觀--對治嗔恚--于怨親等觀,慈心與樂,悲心除其苦。
因緣觀--對治愚癡--觀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緣,其中無我,無作者,無受者。
界分別觀--對治我慢--觀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無有一合相之我。
數息觀--對治散亂--數出入息,系心于息而得定力。
在這五停心中的不淨觀及數息觀是修行入道的初門,合稱爲二甘露門。
1、不淨觀:觀察自身與他身的不淨,爲了對治我們的貪欲,因爲我們對身體有貪愛,這是一種煩惱,也是一個心病,佛陀就爲我們開了一帖藥方,叫做不淨觀,我們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歡上他,是因爲認爲他漂亮、幹淨等等,那是因爲我們的智慧被貪愛的煩惱所遮蓋住,看不清楚真相,而不淨觀是…
《佛學基礎知識 (廣超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