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附錄

  1宗鏡錄自序(摘錄)

  伏以真源湛寂,覺海證清;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迹。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成業識之由,爲覺明之咎。因明起照,見分俄興;隨照立塵,相分安布;如鏡現像,頓起根身。次則隨想而世界成差,後則因智而憎愛不等。從此遺真失性,執相徇名;積滯著之情塵,結相續之識浪。缫真覺於夢夜,沈迷叁界之中;瞽智眼於昏衢,匍匐九居之內。遂乃麼業系之苦,喪解脫之門;於無身中受身,向無趣中立趣。約依處則分二十五有,論正報則具二十類生。皆從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別,向不遷境上虛受,輪回於無脫法中,自生系縛。如春蟲作繭,似秋蛾赴燈。以二見妄想之絲,纏苦聚之業質;用無明貪受之翼,撲生死之火輪。用谷響言音,論四生妍醜;以妄想心鏡,現叁有形儀。然後違順想風,動搖覺海;貪癡愛水,資潤苦芽。一向徇塵,罔知反本。發狂亂之知見,翳於自心;立幻化之色聲,認爲他法。從此一微涉境,漸成憂漢之高峰;滴水興波,終起吞舟這巨浪。

  爾後將欲返初複本,約根利鈍不同,於一真如如界中,開叁乘五性。或見空而證果,或了緣而入真。或叁只熏練,漸具行門;或一念圓修,頓成佛道。斯則克證有異,一性非殊,因成凡聖之名,似分真俗之相。若欲窮微洞本,究旨通宗,則根本性離,畢竟寂滅;絕升沈之異,無縛脫之殊。既無在世之人,亦無滅度之者。二際平等,一道清虛;識智俱空,名體鹹寂;迥無所有,唯一真心。達之名見道之人,昧之號生死之始。

  複有邪根外種,小智權威,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見本,唯欲壓喧斥動,破相析塵。雖雲味靜冥空,不知埋真拒覺。如不辯眼中之赤眚,但滅燈上之重光;罔窮識內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虛影。斯則勞形役思,喪力捐功,不異足水助冰,投薪益火。豈知重光在眚,虛影隨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質而虛影當滅。若能回光就已,反境觀心,佛眼明而業影空,法身現而塵迹絕。以自覺之智刃,剖開纏內之心珠;用一念慧鋒,斬斷塵中之見網。此窮心之旨,達識之诠,言約義豐,文質理詣。揭疑關於正智之戶,薙妄草於真覺之原;愈入髓之沈阿,截盤根之固執。則物我遇智之火焰,融唯心之爐;名相臨慧日之光,釋一真之海。斯乃內證之法,豈在文诠?知解莫窮,見聞不及。今爲未見者演無見之妙見,未聞者入不聞之圓聞,未知者說無知之真知,未解者成無解之大解。所冀因指見月,得兔忘蹄,抱一冥宗,舍诠檢理;了萬物由我,明妙覺在身。可謂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標教網之紀綱。馀惑微瑕,應手圓淨;玄宗妙旨,舉意全彰。

  論體則妙符至理,約事則深契正緣。然雖標法界之總門,須辯一乘之別旨。種種性相之義,在大覺以圓通;重重即入之門,唯種智而妙達,但以要羸靡鑒,學寡難周,不知性相二門,是自心之體用。若具用而失恒常之體,如無水有波;若得體而阙妙用之門,似無波有水。且未有無波之水,曾無不濕之波。以波徹水源,水窮波末,如性窮相表,相達性源。須知體用相成,性相互顯。今則細明總別,廣辯異同。研一法這根元,搜諸緣之本末,則可稱「宗鏡」;以鑒幽微,無一法以逃形,則千差而普會。遂則編羅廣義,攝略要文;鋪舒於百卷之中,卷攝在一心之內。能使難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圓明;無盡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馳求;猶覺樹垂陰,全消影迹。

  今詳祖佛大草原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問答,廣引證明。舉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製之深義,攝略寶藏之圓诠;同此顯揚,稱之曰「錄」。分爲百卷,大約叁章。先立正宗,以爲歸趣;次申問答,用去疑情;後引真诠,成其圓信。以茲妙善,普施含靈,同報佛恩,共傳斯旨耳。

  2宗鏡錄序

  詳夫域中之教者叁;正君臣、親父子、厚人倫,儒,吾之師也;寂兮寥兮,視聽無得,自微妙升虛無,以止乎乘同馭景,君得之則善建不拔,人得之則延贶無窮,道,儒之師也;四谛、十二因緣、叁明、八解脫,時習不忘,日修以得,一登果地,永達真常,釋,道之宗也。惟此叁教,並自心修;《心鏡錄》者,智覺禅師怕撰也。總乎百卷,包盡微言。我佛金口所宣,盈於海藏,蓋亦提誘後學。師之智慧辯才,演暢萬法,明了一心,禅際河遊,慧間雲布,數而稱之,莫能盡紀。聊爲小序,以頌宣行雲爾。

  3宗鏡錄序

  諸佛真語,以心爲宗;衆生信道,以宗爲鑒。衆生界即諸佛界,因迷而爲衆生;諸佛心是衆生心,因悟而成諸佛。心如明鑒,萬象曆然;佛與衆生,其猶影像;涅槃生死,俱是強名。鑒體寂而常照,鑒光照而常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國初吳越永明智覺壽禅師,證最上乘,了第一義;洞究教典,深達禅宗;禀奉律儀,廣行利益。因讀《楞伽經》雲「佛語心爲宗」,乃製《宗鑒錄》。於無疑中起疑,非問處設問;爲不請友,真大導師。擲龍宮之寶,均施群生;徹祖門之關,普容來者。舉目而視,有欲皆充;信手而拈,有疾皆愈;蕩滌邪見,指歸妙源。所謂舉一心爲宗,照萬像爲鑒矣。若人以佛爲鑒,則知戒、定、慧爲諸善之宗,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如來,則此而出;一切善類,莫不信受。若以衆生爲鑒,則知貪、瞋、癡爲諸惡之宗,修羅、旁生、地獄、鬼趣,由此而出;一切惡類,莫不畏憚。善惡雖異,其宗則同;返鑒其心,則知靈明,湛寂廣大,融通無爲。無住無修無證,無塵可染,無垢可磨,爲一切諸法之宗矣。初,吳超忠懿王寶之,秘於教藏。至元豐中,皇弟魏端獻王镂板分施名藍,四方學者罕遇其本。元佑六年夏,遊東都法雲道場,始見錢唐新本,尤爲精詳。乃吳人徐思恭請法湧禅師,同永樂、示真二叁耆宿,遍取諸錄,用叁乘典籍,聖賢教語,校讀成就,以廣流布,其益甚博。法湧知予喜閱是錄,因請爲序雲。

  4宋錢塘永明寺延壽傳

  釋延壽,姓王,本錢塘人也。兩浙有國時爲吏,督納軍需。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法華經》,聲不轟響。屬翠嚴參公盛化,壽舍妻孥,削染登戒。

  賞於臺嶺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盡晏,巢樓於衣襵中。乃得韻禅師決擇所見。遷遁於雪窦山。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禅默。衣無缯纩,布襦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中。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請壽行方等忏,贖物類放生,凡愛慈柔。或非理相幹,顔貌不動。誦《法華》計一萬叁千許部。多勵信人營造塔像。自無甯蓄,雅好詩道。著《萬善同歸》、《宗鏡》等錄數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其錄,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晶數珠、金澡罐等。

  以開寶八年乙亥於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臘叁十七,葬於大慈山,樹亭志焉。

  (錄自《宋高僧傳》卷二十八)

  5永明智覺禅師

  杭州慧日永明智覺禅師,示寂,諱延壽,馀杭人,姓王氏。總角之歲,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年二十八爲華亭鎮將,屬翠岩永明大師遷止龍冊寺,大闡玄化。時吳越文穆王知師慕道,乃從其志,放令出家,禮翠岩爲師。執勞供衆,都亡身宰;衣不缯縷,食無重味;野蔬衣襦,以遣朝夕。尋往天臺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盡晏巢於衣袖中。既谒韻國師,一見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師曰:「汝與元師有緣,他日大興佛寺。」初往明州雪窦山,學侶臻溱。師上堂曰:「雪窦這裏迅瀑千尋,不停纖粟,奇岩萬仞,無立足處,汝等諸人向什麼進步?」時有僧問:「雪窦一徑,如何履踐?」師雲:「步步寒花結,言言徹底冰。」建隆元年,忠懿王請住靈隱山新寺,爲第一世。明年,複請住永明大道場,爲第二世,衆盈二千。僧問:「如何是永明旨?」師曰:「更添香著。」曰:「謝師指示。」曰:「且喜沒交涉。」師有偈曰:「欲謝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居永明十五年,度弟子千七百人。開寶七年,入天臺山,度戒萬馀人。常與七衆受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六時散花行道,馀力念《法華經》一萬叁千部。

  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赍書,敘弟子禮,奉金縷袈裟、紫晶數珠、金澡灌等,彼國僧叁十六人,親承印記,歸國各化一方。

  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衆,跏跌而逝。壽七十二,臘四十二。明年建塔於大慈山焉。宋太宗賜額,曰壽甯禅院雲。

   (錄自《佛祖曆代通載》第二十六卷)

  6延壽年表

  公元九○四年——延壽生於浙江馀杭。俗姓王。先祖原江蘇丹陽人,父親因麼兵寇,歸吳越,遷臨安府馀杭懸。時當吳越武肅王錢崇尚佛教,延壽於總角之歲,即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唯一食。

  公元九叁一年——延壽年二十八,爲華亭鎮將,督納軍需。

  公元九叁叁年——延壽年叁十。吳越文穆王錢元瓘知其慕道,乃從其志,放令出家。延壽乃舍妻孥,削染登戒,禮四明翠岩禅師爲師。不久,往天臺山天柱峰修習禅定。又參谒德韻國師,密受玄旨。

  公元九五二年——延壽年四十九。住明州雪窦山資聖寺,學侶臻溱。

  公元九六○年——延壽年五十七。受吳越忠懿王錢弘叔之請,住杭州靈隱寺,爲該寺第一世。

  公元九六一年——延壽年五十八。複受請住永明寺,爲該寺第二世,衆盈二千。《宗鏡錄》定稿於該寺演法堂。

  公元九七四年——延壽年七十一。入天臺山,度戒萬馀人。常與七衆受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

  公元九七五年——延壽年七十二,示寂於住寺,葬於大慈山。卒谥「智覺禅師」。

  7延壽法統

  初祖達摩——二祖慧可——叁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青原行思——石頭希遷——天皇道悟——龍潭崇信——德山宜鑒——雪峰義存——玄沙師備——羅漢桂琛——清涼文益——天臺德韻——永明延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