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譯文
問:關於成佛的法門,若是說修習善行,則有先後之分;若是說「性善」,則根據一心平等原理。一切佛既然有性惡,善根斷盡的人,即闡提也有性善。既然在「性」上同一,都應當能夠成佛,爲什麼卻說善根斷盡的人不能成佛呢?
答:若說到成佛之性,誰都一樣;但是就修習而成佛方面說,那麼,善根斷盡的人未曾具備。天臺宗的教門問道:「闡提與佛,斷絕什麼性質的善和惡?」回答是:「闡提完全斷除了修習善行,但性善還在,佛則完全斷除了修習惡行,但性惡還在。」
原典
問:夫成佛門,若論「修善」,則有前後;若是「性善」,本一心平等。諸佛既有性惡,闡提(注釋:即「一闡提」。意思是「不具信」或「斷善根」。指那些斷絕了一切善根的人。《大涅槃經》卷五:「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對闡提是否具有佛性,能否成佛,佛教內部有長斯的爭論,並不統一。)亦有性善。既同一性,俱合成佛,雲何闡提不成佛耶?
答:若言性佛,何人平等;若約修成,闡提未具。臺教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
譯文:
問:闡提既然不曾斷絕本性之善,還能教他們修習善行嗎?佛既然沒有斷絕本性之惡,還能使他們修習惡行嗎?
答:闡提不明白本性之善,正因爲這種不明白,所以還能爲性善所熏染;因而假如能進而轉爲修善,便可廣泛對治一切惡行。佛雖然沒有斷絕性惡,但已能了達本性之惡;正因爲了達本性之惡,所以能對一切惡應付自如,不爲性惡所染著;由於佛不會轉而修習惡行,因而佛也就永遠不會再爲惡;又由於佛通達無礙,因此能廣泛運用諸惡法門,化度衆生。雖終日運用諸惡法門,卻終日不受染著;正因不爲所染,所以不起惡行,這怎能與闡提相提並論呢?
如果闡提也能象佛一樣,了達這種善和惡,那麼,闡提也就不再名爲闡提了。若是依據他人所說,得知闡提完全斷絕善行,但爲阿賴耶識熏習,還能生起善行。阿賴耶識是不可斷定的愚昧,爲善惡所依持,藏有各種不同性質的種子。闡提不能斷絕這難以判別的愚昧,所以還會生起善行;而佛則完全斷絕了這難以判定的愚昧,再沒有什麼可以熏習的了,因此惡行也就不會再度生起。如果佛要以惡行來進行化導,那麼他就得以神通力作種種變現,以普度衆生。
原典
問:闡提不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佛不斷性惡,還令修惡起耶?
答:闡提不達性善,以不達故,還爲善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於惡;以達惡故,於惡得自在故,不爲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複惡;以自在故,廣用諸惡法門,化度衆生。終日用之,終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闡提爲例耶?
若闡提能達此善惡,則不複名爲一闡提也。若依他人,明闡提斷善盡,爲阿賴耶識所熏,更能起善。阿賴耶即是無記無明(注釋:意爲不可加以斷定的無明。無記,指非善非不善,不可加以斷定和判斷。無明,系「十二因緣」之一,也是「叁毒」之一,意爲無智、愚昧。),善惡依持, 爲一切種子。闡提不斷無記無明,故還生善;佛斷無記無明盡,無所可熏,故惡不複還生。若欲以惡化物,但作神通變現,度衆生耳。
譯文
問:倘若佛完全斷絕惡行,變現神通以惡行化導衆生,那麼,這需要「作意」方能生起惡行,好比畫師畫各類事物的相貌,並非是自由任運。如明鏡未曾動,而事物的相貌自己反映了出來,這真是不可思議,說明它本來就能應現惡。如果需要使心驚覺以引起活動,那就與其他宗教派別又有什麼區分呢?
答:現在要說明的是,闡提並不斷絕性德的善,一旦遇到機緣,這性善就要表現;而佛也並不斷絕性德的惡,因機緣的激發以及慈悲之力的熏習,入阿鼻地獄,同於一切惡,以化導衆生。因爲有性惡,所以叫「不斷」;但又不再修惡,所以又叫「不常」。如果修惡和性惡都沒有了,那便是「斷」,而不能說是「不斷不常。」闡提也是這樣,因爲性德之善不斷,所以還能生長善根;而如來因性德之惡不斷,所以也還會生起惡。若能這樣來理解「心」,就能無所染著,通達無礙;惡也就等同於真如法性,即使作五無間業也能獲得解脫。也可以說是未曾束縛未曾解脫,其語言行爲違反正道卻通達佛道。一闡提人卻染著而不能通達,這樣就不同於剛才所說的了。
那麼,什麼又叫不通達呢?因爲不懂得「無性」,即一切事物沒有實體這一原理。爲此,善、惡等一切現象,都要以「無性」爲其性體。這性體就是佛性,就是「無住」之本,也就是「法性」。所以,這善、惡的性體,不可以斷絕。現在要是推求自己的心性,卻無法得到。在心性的「無住」之處,能夠遍滿一切處所,這便是善、惡性體。所以,性體無所謂善惡,但它能生起善惡,善惡可以斷,但性體不可以斷。善和惡都以心性爲性體;如果說要斷絕性惡,那等於是斷絕心性。性體不可斷絕,所以闡提不斷本性之善;縱然墜入地獄、餓鬼、畜生,本性這善未曾減少,本性之惡也未曾增加。直到成佛,始終性善之增,性惡不減。
這個「性」就是法身,它好比明鏡,自身並無美、醜等各種相狀,但能映現出所有美、醜形相。相貌有所增減,但明鏡的潔淨光亮體性並無絲毫增減。明鏡本身沒有相狀,所以能是映現形相;佛性本無善惡,卻能示現爲善惡。衆生未能了達性體,只是得了善、惡之功用,他們被善、惡現象所約束,所以得不到自由。正因爲性善不受損害,所以地獄也能生發佛界之善;也正因爲性惡不受損害,所以佛也會顯現六道之惡。
再則,所謂「性」,就是善惡等一切現象的性體。它遍滿十方叁世、衆生國土等一切處所。它沒有變異,也不增不減,但能顯示具體的善惡現象。所有凡與聖、垢與淨、因與果等,都由性體而起。因而說是性善、性惡。倘若善與惡平等一如,便沒有常住不變的形相;只是隨順機緣而遭遇習氣,好比鏡中之像,並無實體。如果遇到淨的機緣,便是善;如果遇到染的機緣,便是惡。因爲善惡都是通過修習而獲得的,所以叫做修善修惡。
若說到性善,不只是闡提的事;若說到性惡,也不只是諸佛的事。從這種一切善惡的性體上說,所有衆生具備,平等一如。倘若覺悟到這一性體,即刻能夠成佛,能夠隨意顯現爲聖者或凡夫,自在無礙。
倘若說修善或修惡,則因有上、中、下等根機不一,故無法確定。那要根據修行的誠意,用力的深淺,或獲世間的果報而於六道中流轉輪回,或獲出世間的果報而上下於「四聖」。衆生因不了達善惡的性體,故而總是爲善惡之業所束縛,失去自由。一旦明見心性,了達佛道,那麼還有什麼樣的真理不能獲得?到那時,一切事物都標示宗旨,一切外境都契合旨意,絕不僅僅善、惡兩種現象得到自在。
原典
問:若佛地斷惡盡,作神通以惡化物者,此「作意」(注釋:指使心驚覺以引起活動的精神作用。《俱舍論》卷四:「作意,謂能令心驚覺。」方能起惡,如人畫諸色像,非是任運。如明鏡不動,色像自形,可是不思議,理能應惡。若作意者,與外道(注釋: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派別。外道的種類,各說不一,主要指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六師外道和九十六種外道。)何異?
答:今明闡提不斷性德之善,遇緣善發;佛亦不斷性惡,機緣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注釋:阿鼻地獄的簡稱。意譯作「無間地獄」。爲八大地獄的第八獄。凡墜入其間者,將「受苦無間」,據說是爲造「十不善業」的衆生而設立的。),同一切惡,事化衆生。以有性惡,故名「不斷」;無複修惡,名「不常」。若修性俱盡,則是「斷」,不得爲「不斷不常」。闡提亦爾,性善不斷,還生善根;如來性惡不斷,還能起惡。而是解心,無染通達;惡際即是實際(注釋:指真如法性。因爲真如法性爲一切際的至極,最爲真實。《大乘義章》卷一:「實際者,理體不虛,目之爲實;實之畔齊,故稱爲際。」),能以五逆(注釋:又名「五無間業」。指感應無間地獄苦果的惡業。有叁乘相通的五逆,也有大乘另立的五逆等區分)相而得解脫。亦不縛不脫,行非道而通佛道。闡提染而不達,與此爲異也。
何謂不達?以不了「無性」(注釋:性,即體;即指一切事物並無實體。)故。是以善惡諸法,皆以「無性」爲性。此性即是佛性,即無住本,即法性。故此善惡性,不可斷也。即今推自心性,不可得。即無住處,能遍一切處,即善惡性也。性無善惡,能生善惡;善惡可斷,性不可斷。善惡同以心性爲性;若斷性惡,則斷心性。性不可斷,所以闡提不斷性善;縱墮「叁塗」,性善不減,性惡不增。直到成佛,性善不增,性惡不減。
此性即法身也,猶如明鏡,本無好醜衆像,能現一切好醜衆像。像有增減,明淨光體不增不減也。鏡本無像,故能現像;佛性無善惡,能現善惡。衆生不得性,但得善惡,爲善惡所拘,不得自在也。性善不壞故,地獄發佛界善;性惡不壞故,佛能現「六趣」(注釋:根據生前的各種善惡言行,衆生有六種輪回轉生的趨向。它們是:天(叁界諸天)、人、阿修羅(非天)、餓鬼、畜生、地獄。)惡。
又「性」者,即是善惡等諸法之性。遍十方叁世、衆生國土等一切處。無有變異,不增不減,能現善惡。凡聖、垢淨、因果等,從性而起。故雲性善性惡。若善惡等,即無定相;隨緣構習,如鏡中像,無體可得。若遇淨緣,即善;若因染淨,即惡。從修而得,故名修善、修惡。
若論性善,不唯闡提;若論性惡,不唯諸佛。只是善惡諸法之性故,即一切衆生皆悉具有,一際平等。若覺了此性,即便成佛,故能示聖現凡,自在無礙。
若論修善、修惡,於上、中、下根即不可定。隨修成之厚薄,任力量之淺深,得世間報而「六趣」升沈,成出世果而「四聖」(注釋:指「十」中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界。他們屬於已獲解脫的「聖者」,所以名「四聖」。而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則稱爲十界中的「六凡」。)高下。以不了善惡之性,故爲善惡業之所拘而不自在。若見性達道,可道不成!則法法標宗,塵塵契旨,豈唯善、惡二法而得自在耶?
《宗鏡錄 卷十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