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P5

  ..續本文上一頁法的興廢。一、解脫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一個五百年間,因爲正法興盛,得到解脫的人很多。二、禅定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二個五百年間,雖然無人獲得解脫,但是修學禅定的人很多。叁、多聞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叁個五百年間,真正修行佛法的人雖然稀少,但是喜歡聽聞佛法的人很多。四、塔寺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四個五百年間,世人很喜歡建立佛塔和寺院。五、鬥诤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五個五百年間,戒定慧叁學已被世人遺忘,唯以鬥诤爲能事,是增長邪見的時期。

  【五分法身】 以五種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謂如來叁業,離一切的過失。二、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叁、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四、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系縛。五、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

  【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謂自心中無過失,無罪惡,無嫉賢妒能的心理,無悭貪嗔忿的念頭,無劫掠殺害的意圖。二、定香,謂看到一切善惡境相之時,自心不會散亂。叁、慧香,謂自心無障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惡之事,雖是修行種種善事,但心中不執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輩,體念下人,憐憫孤苦,救濟貧窮。四、解脫香,謂自心在外境上無所攀緣,不想善,不想惡,安然自在,沒有挂礙。五、解脫知見香,謂自心既于善惡都無所攀緣,但也不可以沈落斷空頑守枯寂,應當廣泛參學多多聞法,認識自己的本心,通達諸佛的道法,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時,真如自性毫不變易。香的意義,是以智慧火燒那抽象無價真香,這是真實的莊嚴佛身,這是真實供養如來。這五分香,皆從自性上說,皆從功德上修,也就是從自證自性法身來成如如佛。

  【五那含天】 與五淨居天同,在色界之第四禅天,是阿那含(不還果)聖者的生處。

  【五所依土】 法性土、實報土、色相土、他受用土、變化土。法性土是如來清淨法身所依之土;實報土是如來圓滿報身所依之土;色相土是如來微塵相海身所依之土;他受用土是如來他受用身所依之土;變化土是如來變化身所依之土。

  【五相成身】 五相具備而成就佛身的觀法。菩提心論說:“一是通達心,二是菩提心,叁是金剛心,四是金剛身,五是證得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

  【五俱意識】 謂當前五識現起時,意識一定隨同俱起。

  【五重唯識】 法相宗所修的觀行,從淺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識觀。第一重是遣虛存實,即遣除遍計所執的虛妄計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的實體。第二重是舍濫留純,即舍除雜濫的外境,而存留純粹的內識。第叁重是攝末歸本,即從見相二分的枝末作用上,攝歸自證分的本體。第四重是隱劣顯勝,即隱心所的劣,而顯心王的勝。第五重是遣相證性,即遣差別的事相,而證無差別的理性,也可以說,遣去一切法相,證入一切法性,名遣相證性。又此五重唯識觀,即爲五種相對:第一重遣虛存實,爲空有相對,要遣空而存有。第二重舍濫留純,爲心境相對,要舍境而留心。第叁重攝末歸本,爲體用相對,要攝用而歸體。第四重隱劣顯勝,爲王所相對,要隱所而顯王。第五重遣相證性,爲事理相對,要遣事而證理。前四屬唯識相,後一屬唯識性。茲列表說明如下:

  五 ┌1遣虛存寶(空有相對,遣空存有)┐ 

  重 │2舍濫留純(心境相對,舍境留心)├唯識相

  唯─┤3攝末歸本(體用相對,攝用歸體)│

  識 │4隱劣顯勝(王所相對,隱所顯王)┘

  觀 └5遣相證性(事理相對,遣事證理)──唯識性

  【五時說法】 佛成道後,于最初叁七日,說華嚴經,度大菩薩,是爲華嚴時。繼在鹿野苑等處,于十二年中,說小乘阿含經,度聲聞緣覺乘人,是爲阿含時。繼阿含時後,于八年中,說維摩勝鬘金光明等諸大乘經,廣談四教,均被衆機,是爲方等時。乃後,二十二年間,說諸部般若經,強調諸法皆空之義,是爲般若時。再後八年,說妙法蓮華經,會叁乘于一佛乘。法華之後,佛將入滅,乃在拘屍那拉城娑羅雙樹間,于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顯常樂我淨義,昭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闡提人,亦當成佛,是爲法華涅槃時。

  【五時八教】 天臺智者大師,判釋尊所說之法,爲五時八教。五時是就時間的先後分出,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就法的性質分出,八教中又分爲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化法是教化衆生的法門,即叁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化儀是教化衆生的儀式,即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

  【五類法身】 真言宗所說,謂此五類法身,皆含攝在大日如來一大法身內,所有十方叁世諸佛菩薩,天龍鬼神,有情無情,皆是毗盧遮那法身所攝,包無不盡。一、自性法身,諸佛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叁世常恒,流出叁密之法,以教菩薩,有理法身與智法身之別,皆名自性法身。二、受用法身,諸佛的受用法身有二種,一種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一種是他受用身,是爲十地菩薩所現的身,與智相應,皆名受用身法。叁、變化法身,諸佛爲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丈六應身,說內證法,屬于變化所作,亦是法爾而有,名變化法身。四、等流法身,此身系爲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爲六道含靈,示現同類的身形,隨機化變,名等流法身。五、法界身,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名法界身。

  【五淨居天】 色界之第四禅天,爲證得阿那含(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其處共有五天,即無煩天(無一切的煩雜)、無熱天(無一切的熱惱)、善現天(能現一切的勝法)、善見天(能見一切的勝法)、色究竟天(色天最勝之處)。

  【五停心觀】 能使五種過失停止于心的觀法,亦即聲聞乘人在最初入道時所修的五種觀法。一、不淨觀,是觀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淨,以停止貪欲。二、慈悲觀,是觀察一切衆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嗔恚。叁、因緣觀,是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前因後果,曆曆分明,以停止愚癡。四、念佛觀,是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以停止業障。五、數息觀,是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數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亂。

  【五部灌頂】 此有叁種,第一種:一、阿阇黎灌頂,即傳法灌頂。二、受明灌頂,又雲成就灌頂。叁、息災灌頂,又雲滅罪灌頂。四、增一灌頂,又雲求果灌頂。五、降伏灌頂,又雲除難灌頂。第二種:一、光明灌頂,即以光明加被行者之身。二、甘露灌頂,即以香水灌頂。叁、種子灌頂,即觀種子而布于身心。四、智印灌頂,即以印契加持于五處。五、句義灌頂,即觀真言之義,布于心胸,使之起悟解。第叁種:五種的叁昧耶,稱爲五種灌頂。

  【五處供養】 人們應對父、母、親教師、軌範師、病人等常作供養。

  【五種禅】 四念處、八背舍、九次第定、師子奮迅叁昧、超越叁昧。

  【五種供養】 塗香、華、燒香、飲食、燈明。

  【五種不退】 就淨土門所立四不退中第四之處不退,而立五種之不退,即大悲攝持不退、佛光照觸不退、常聞法音不退、善友同居不退、壽命無量不退。

  【五種比量】 五種的推理法,即一、相比量,即依照所見的去推理其他;二、體比量,如由甲之體性而推乙,由一部之體而推理全部;叁、業比量,即由所造之業而推理其造作者;四、法比量,即由一部份的事而推理其他的真理;五、因果比量,即見因而推理其果,見果而推度其因。

  【五種淨食】 一切食物要依照五種方法清淨之後,才適宜比丘進食,叫做淨食。淨是離過的意思。一、火淨,即是食物如宜用火燒煮的,就應如法用火燒煮之後才食。二、刀淨,即果物如須用刀去其皮核的,就應如法用刀去其皮核之後才食。叁、爪淨,謂果物如須用爪去其皮殼的,就應如法用爪去其皮殼之後才食。四、薦幹淨,謂果物已經薦幹失掉生氣,不堪再拿來作種的,方可取食。五、鳥啄淨,謂取鳥啄食殘余的東西來食。

  【五種念誦】 1.一、蓮華念誦,即誦聲自聞于耳;二、金剛念誦,即聲在唇齒之間;叁、叁摩地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真言之文字;四、聲生念誦,即發聲念誦;五、光明念誦。2.一、聲念誦,即出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即聲在唇齒之間;叁、叁摩地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真言之文字;四、真實念誦,又叫實相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文字的實相;五、忿怒念誦,即內住慈悲,外現忿怒的一種高聲念誦。

  【五種法身】 1.菩薩璎珞經所說的五種法身是:一、如如智法身,即證如如之理的實智;二、功德法身,即十力四無畏等一切之功德;叁、自法身,即地上菩薩所應現的應身,天臺謂之爲勝應身,法相謂爲報身中之他受用身;四、變化法身,即天臺所說的劣應身,法相所說的變化身;五、虛空法身,即如虛空離相之如如理。2.密教所說的五種法身是:一、自性法身,即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叁世常恒,流出叁密之法,以教菩薩,有理法身與智法身之別;二、受用法身,諸佛的受用身有二種,一種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一種是他受用身,是爲十地菩薩所現的身,與智相應;叁、變化法身,諸佛爲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丈六應身,說內證法,屬于變化所作,亦是法爾而有;四、等流法身,此身系爲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爲六道含靈,示現同類的身形,隨機化變;五、法界身,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3.華嚴宗所說的五種法身是: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來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即如來萬德所成之身;叁、變化法身,即諸佛應機而示現之身;四、實相法身,即諸佛無相無爲之身;五、虛空法身,即諸佛廣大彌滿虛空包括萬有之身。4.小乘所…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