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俗世事務,雖處于其中,卻不起執著,心無挂礙,清淨無汙。雖身未出家,心卻與出家無異。
出家的行者,雖處于寺門,禅定用功,不事世務,但是心存度世。雖身出家,仍然悲天憫人,常回俗世說法。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在家與出家的修行者,一一皆以俗世爲道場,完成證道的事業。
第五章 “無我”對解脫的重要性
(一)止息視五蘊爲“我”的執著
善男子,無知的異教徒,不識如來的聖教,不追隨聖弟子,不守聖戒。
他不親近善知識,不識善知識所遵奉的教旨,不修善知識的行持,也不守善知識的戒律。
他或認“我”中有色、受、想、行、識,或認爲色、受、想、行、識中有“我”,思想顛倒,妄執不實爲實,執假爲真,迷信心外的神鬼,甘受役使,卻不智信佛法,爭取智慧與解脫。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識不是“我”的事實。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識本身並無實體,只是依賴各種條件而生,緣合而聚,緣盡即散的事實。
他錯誤地追求,執著色身,肯定地說此就是他的“我”,也同樣錯誤地追求、執著受、想、行、識爲他的“我”。
他執著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爲“我”,這樣,他便建立了一切苦惱束縛的因緣,令自己遠離解脫了。
但是,碩學的聖弟子,熟諸如來的聖教,嚴守聖戒,勤奮地與其他聖弟子們一起修學,樂近善知識。
他不認爲“我”中有色、受、想、行、識,也不認爲色、受、想、行、識中有“我”。
他認清色、受、想、行、識是遷流不居的事實。
他認清色、受、想、行、識不是“我”的事實。
他認清色、受、想、行、識並無實體,只是依賴各條件而成,緣合則聚,緣盡即散的事實。
因此,他並不追求或執著色、受、想、行、識,說是他的“我”。
善男子,他不執著這五蘊爲“我”,于是,他便無處不自得,能從任何的束縛解放出來,現世便得到涅槃的喜悅了。
(二)四重空與解脫
善男子,若人能真的不再執持著色、受、想、行、識即是“我”的見解,從這時起,他便不會再貪著世間任何的東西,心靈即時得到淨化與解脫。
無所貪著,他便不再爲任何事情激動。不再激動,他便即身證入喜悅的解脫之中,再不爲這世間任何事物所束縛。
善男子,一位親證涅槃解脫的聖者,能夠體會四重空的真義。
他切實地:
(一)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有“我”的存在;
(二)看不到有“我”能呈現在任何人的面前,做作任何事情;
(叁)在任何地方,也看不到任何人能具有“我”的存在;
(四)看不到任何人能有一個“我”,呈現于他的面前,做作任何事情。
他看到自己並沒有什麼實缽,可以擔任兄弟、朋友、弟子等角色,也看到任何人也沒有實體,可以擔當兄弟、朋友等角色。
他能這樣,便到達了無我的境界。沒有執著,不爲人我的任何做作所激動,不受各種世間欲念所束縛,從而得到真正的自由與解脫。就是處于——切濁世之中,他無所執著地生活,使他恒常處于涅槃的喜悅裏。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能住于四重空中的聖者,不論處于什麼境地、面對什麼困難,也不會感到絲毫的苦惱,卻只會無憂地住于心靈的極度自由與解脫之中。
(叁)解脫從放下“我執”而生
善男子,“我”的執著,是世間一切痛苦的來源。
爲什麼呢?
因爲,起了人我之別、你我之想,他便會與人比較高低,求勝于人,不甘屈居于下,成功時便快樂,不成功時便苦惱不歡了。
爲了面子地位、贊譽擁戴,他便時刻與人爭強。一切自身內外之物,都成爲比較的對象,令他精神緊張,爲優勝的追求而焦慮,爲敗落的陰影而擔憂。
他追求別人的嘉許,恐罹他人的恥笑。這樣,他便讓自己的快樂操縱于他人的手裏,由不斷變遷的外境所裁決,令自己的感受恒由外緣所轉,絕無自主可言了。
這些苦惱全都是從“我”的執著而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若要得到真正的解脫,“我執”便必須放下。因爲,沒有了“我”的執著,便再沒有“我”的得失之憂慮,內心便會變得和平。不但不再受外緣所激動,反能融成一體,化惡爲善,化敵爲友,生活在與天地萬法極度協調的喜悅之中。
(四)止息對別人的執著與希冀
善男子,對他人的執著與希冀,是很多苦惱的來源。
爲什麼呢?
因爲,對別人有所執著和希冀,他的快樂與痛苦便操縱在他人的手裏。若別人要他快樂,便給予他所期求的東西;若要他痛苦,便拒絕給予。
別人能通過對他所執著希冀的事情,有意或無心地窒礙,令他不得滿足,反陷于失望、憤怒、怨恨、羞辱、焦慮和種種苦惱之中。
就是因爲他對別人有所執著、有所期求,他內心和平的自主便喪失了,令自己淪爲他人俎上之肉,任人擺布愚弄,陷于被動無助。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衆生的解脫,是從放下對別人的執著與希冀而生。因爲,無求于世,他便回複情緒的自主,內心的和平不再由別人的施與或拒絕所左右。
無求于世,衆生不是變得很孤獨無助嗎?
善男子,除了住世的佛陀和大菩薩外,有哪些衆生能夠沒有煩惱,智慧、力量、解脫與慈悲都堪作你皈依的物件,能夠給你徹底的救度呢?
善男子,若是沒有的話,向任何世間的衆生尋求持久徹底的救度就只會導致失望與怨恨了。
就是這緣故,追求解脫的衆生,不應對任何世人起任何執著與希冀,卻只應倚賴自己心中的佛,讓他施與一切不可思議的救度。
善男子,心、佛、衆生本是同體,這樣,心佛自度衆生,不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嗎?還有什麼可以置疑的地方呢?
第六章 導致身心解脫的叁十七個行法
(一)叁十七道品
善男子,有叁十七個導致身心解脫的法門,共納入七組之中,可供衆生憑自己的秉性志趣,擇一修行。雖入手不同,實殊途同歸,成果無異。衆生若把這叁十七法互相補足,擇己所需而作修行,更生相輔相成之效,令每一法更易成就。
(二)培植五根
善男子,有五個心理的根基,衆生必要細加培植,才能建立修行解脫的立腳點,奠下智慧大能的基石,令自身的佛性能逐漸顯現。這五個根基就是五根了。
是哪五根呢?
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了。它們對修行者的重要性,有若根對草木一樣,若付阙如,慧命的增長便沒有可能了。
什麼是信根呢?
善男子,對佛法深思熟慮,確認合理可信,可以驗證之後,就要身體力行、認真求證,時刻保持心中的信念,矢志不移,絕不叁心兩意、反覆無常。這樣,修行的人,才能親證佛法的真實與好處,不會只流于徒勞無功、令人恥笑、對自他的解脫毫無幫助的戲論。
這種不移的信念根基就是信根了。
什麼是精進根呢?
善男子,應該去做、或已立志去做的事情,就要勤奮地去做,並且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陷于拖延怠惰,把應做的事情擱置,令進度緩慢,以致一生的時間過去了,也—無所成。因此,勤奮努力,是證道解脫的必需。
這種勤奮進取的心理根基就是精進根了。
什麼是念根呢?
善男子,于一切佛法,行者必要時刻憶念,不使忘失;于行住坐臥,一切身語意的活動裏,都要時刻警醒;以身行佛法,不得違佛理、墮邪僻,因而陷于魔道。這樣,才能體驗佛法的好處,增進解脫。
這種念念不忘佛法、念念不忘行佛法的心理根基,就是念根了。
什麼是定根呢?
善男子,學佛的行者,若要世間或出世間的功業成就,必要精神統一、心力專注,才能發揮內心的潛能,建蓋世之奇功,利益自他,度己度人。因此,他必要培養止息妄想紛亂的能力,才能增進解脫。
這種統一精神、祛除妄想的心理根基,就是定根了。
什麼是慧根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對一切世間的俗事有爲法、及出世間解脫的無爲法,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見解,並且常欲多見多聞,增長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愚癡妄想,能盡早除去,令一切身語意的活動,皆能從智慧而發。這樣,他才能增進智慧解脫。
這種追求智慧、明辨真僞的心理根基,就是慧根了。
善男子,這五個心理根基,必要牢固地建立,心靈的力量,佛性的大能,才能逐漸顯現,帶給衆生解脫,否則便如無根之草木,沒有成長生機可言了。
(叁)善用五力
善男子,五根的建立需要主動的努力,但在建立之後,便能産生五種力量,不但令衆生有所受用,更使五根因而一天比一天深厚牢固。這些力量就是五力了。
五力是指哪五力呢?
善男子,五力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了。
什麼是信力呢?
善男子,由信而起的力量就是信力了。
信的威力不可思議,令心識能發揮無窮的力量,可以心造物,創造環境,成就一切。力之所至,更能超越一切時空的束縛,使行者于處處都能自主自在,不受桎梏。
什麼是精進力呢?
善男子,由精進而生的力量就是精進力了。
精進的心態,使衆生勤奮地去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標。這種努力是一切成就所必須,若付阙如,便沒有任何成功可言,就是俗世功業也不可得,更遑論出世間的智慧大能了。
什麼是念力呢?
善男子,由憶念而生的力量,就是念力了。
念力使人能執持自己的目標理想,永不忘失放松。這樣,他便矢志不渝,未得到徹底的成功,便永不放棄努力,時刻都在警覺注意、鬥志激昂之中,成爲邁向成功的動力。
什麼是定力呢?
善男子,由止息紛亂妄想而生的力量就是定力了。
若人成就了精神統一、製心一處的心理根基,他便能進入各種禅定的境界,在定中發揮不同程度的定力,完成自己的事業與願望。定力高的行者,更可引發心識的力量,行各種神通變化,獲得各種世間與出世間的智慧,能用以度己度人、利己利人。
什麼是慧力呢?
善男子,由慧根的建立而生的力量,就是慧力了。
建立了慧根…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行法篇)(淨行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