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應化)(淨行法師編著)▪P4

  ..續本文上一頁,卻又不好意思自己發問的話,那麼,就請一位同修代問也是好的。”

  可是,對佛陀充滿敬意、正傷別離的弟子,沒有一個願意提出任何質詢。

  于是,阿難便對佛陀說:“世尊所傳稀有難得之法,大家都深信奉行,毫無疑惑,真的沒有疑問啊!”

  這樣,佛陀便向德行最高的大弟子摩诃迦葉說:“我涅槃後,你當結集我所說的法,利益人天。不能因導師入滅,便使殊勝妙法,隱沒于世。”

  摩诃迦葉答道:“善哉世尊,我當肩負此重責,善爲結集聖教,使無上解脫之法,得永住于世。”

  佛陀聽罷,便對衆比丘說:“無底的生死海,我已經渡過。這色身就好比載我渡海的木筏,現在彼岸已達,正是舍棄的時候了。如來擺脫肉身的束縛,進入超越形相桎梏的無余大涅槃就在此刻。”

  佛陀說完這番話,便即入初禅、次第入二禅、叁禅、四禅,然後由四禅出入叁禅,由叁禅出入二禅,由二禅出入初禅,再由初禅入乃至四禅,便寂然不動。

  佛陀如是順逆進出四禅定後,神識便永遠地離開色身,入無余大涅槃了。

  聖者應化之身,雖是臥姿安祥,面容慈順,嘴角仍挂著快樂的微笑,但是已經了無生機、毫無動靜。天人的導師,終于溘然長逝,只留下佛法在人間了。

  (十二)八王分舍利

  佛陀入滅後,住世的覺者,便在人間消失,現在再不能如以往,有如來的色身可見了。

  在場的弟子,除了已見道迹、證入聖位的尊者,因已親證生死皆是虛幻不實,又能遨遊于精神界的緣故,心境泰然不動外,其他未得道的比丘,個個皆淒然不悅,有些更悲恸哭泣,以致暈絕于地。

  就是阿難,也是滿腔悲恸,如喪考妣,飲泣難禁。

  弟子當中有一位阿羅漢名阿尼盧陀尊者的對阿難說:“阿難,你是如來的近侍,聽法最久、最多,當知世間無常,有生必有死的道理。世尊入滅,入無憂國土,原是快樂的事,爲什麼連你也這樣愁眉苦臉、悲痛激動,失去佛弟子所應有的安祥灑脫,與從未修習佛法的俗人一樣執著無智呢?”

  “阿難,如來出世入滅,皆有很大的因緣。緣合即來,緣盡則去。絕不會因個人的愛著貪戀而有所改變的。”

  “現在滿布虛空中的大威德天衆,都在竊竊私語,慨歎如來的弟子,竟有如此執著不通、修養淺薄之輩。正深恐如來的名聲,將敗于這些不肖弟子之手,如來聖教,將不能久住于世。”

  “阿難,你侍奉如來最久,聞法最多,雖未證果,仍須在後學之前,作個好榜樣,免令如來弟子給人非議啊!”

  阿尼盧陀尊者繼爲阿難等未斷煩惱的弟子演說佛法,廣解無常解脫之道,僧團才回複平日恬靜和諧、堅忍自信的特性,准備如來色身的殓葬。

  佛陀圓寂的資訊很快便傳開了。

  散布四方弘法的佛弟子,各國的大王信衆,都從四面八方前往如來入滅之處,欲向聖者遺下的色身,作最後的敬禮,及爲佛陀的葬禮,竭誠盡力。

  各大王要給佛陀王者舉行葬禮。因此,聖體潔淨後,便被塗上各種香油,置于棺木之內,四周飾以各種香花,複以寶幢幡蓋圍繞。在會衆禮拜念禱聲中,佛陀的大弟子,便點燃稀有的香木,把聖者四大假合之身火化,使四大潔淨地重歸四大,終結了佛陀住世的因緣。

  佛陀遺體火化已畢,參加葬禮的各國國王共議同分舍利。議畢,便派使臣至拘屍國國王處,說道:“我等遠道而來,參加世尊葬禮,今已禮成,即欲回國。懇請分舍利一份,讓我等回國後,能建塔供養。若蒙應允,當備厚禮寶物酬謝;若不洽輿情,我等帶重兵而來,當不惜生命,以兵奪舍利。”

  拘屍國國王,聽罷使臣之言,便對朝臣說:“今世尊于我國境內入滅,是我國的祥瑞,舍利自當由本國留存,豈能舍棄,任令外流他國?若諸王以兵相挾,孤亦有強兵猛將,能保聖物不失。不知諸卿見解若何?”

  朝中大臣,議論紛纭,許或不許,莫衷一是。

  及後,一位年老大臣,對大王說:“佛陀住世,常教衆生多行布施、慈心不殺,現在怎可爲舍利之事,令各國兵戎相見、生靈塗炭呢?若爲爭奪舍利而起兵事,實害天地之和,令世尊不悅,是對人天導師很大的不敬。因此,宜與諸王平分舍利。”

  大王聞言,覺得有理,便息獨占之心,把舍利共分八份,自取其一,余下者悉送各國王,讓帶回本國,立塔供奉。

  以此因緣,佛陀的舍利,便分藏于各處。

  (十叁)結集聖典的號召

  佛陀滅度後,很多已證阿羅漢果的弟子,迅即自棄色身,神識不複住世,隨世尊入滅。

  諸天的天王天衆見佛陀舍世間入滅,心已惋惜悲痛,又見諸得道比丘自棄色身,于英年入滅,遂生譏議,歎惜地說:“如來出世,萬千劫難遇。成道之後,辛勤弘法,培育後學,使弟子證道無數,才于老邁之年、色身不堪用之際,始行入滅。諸大弟子,深受佛恩,不思弘法報佛恩,卻貪圖涅槃解脫,急舍世間,豈非令如來聖教,頓成灰燼,真枉如來應世一場了。”

  這時,尊者摩诃迦葉知道諸天的意思,即對諸尊者說:“各位同修,無量諸天,都在譏議我們,雖深受佛恩,證得道果,卻不思弘法度衆,如來一旦入滅,便紛紛涅槃,致令聖教頻于絕滅。我們實不應如是急于入涅槃、享聖樂,宜結集世尊所說法,令聖教能流傳于世,救度有緣。”

  衆尊者聽罷都點頭稱善,遂發心結集叁藏聖教。

  這時,迦葉尊者問圓滿比丘:“有多少位已證阿羅漢果的同修正在前來此處,可以一齊結集呢?”

  圓滿聞言,即于靜處入定,于定中觀察,見有四百九十九阿羅漢,從四方而來,獨欠牛主尊者。于是,從定中起,把觀察所得報告迦葉。

  迦葉聽罷,便對圓滿說:“有勞同修到牛主尊者之處,告訴他僧團有要事,務請即時到來議事。”

  圓滿受托,便即入深定,以其定力隱沒于僧團處,出于牛主尊者之所,告以僧團結集之事,請立即偕同前往.

  牛主尊者對圓滿說:“有智慧的人,心不放逸,因此能修各種善法,不致一事無成便被無常吞噬了光陰和生命。我在世上應做的事,全都做完了;敬愛的導師亦已經入滅,我理應舍此俗世,追隨大師,就好像小牛追隨著大牛一樣。”

  “同修,我向你敬禮道別了。”

  說罷,便升上虛空,現種種光芒,然後化火焚身,自取滅度。

  圓滿無奈,只好持牛主舍利于缽中,複入深定,從牛主涅槃處沒,出于僧團集合之所,報告一切。

  這時,摩诃迦葉,即向衆尊者說:“世尊入滅後,衆多阿羅漢,已隨世尊入滅,聖者已所余無幾,務請各位同修,結集聖典未完之前,切勿效牛主造次入滅,宜廣爲天人結集,作種種利益事。”

  在場的阿羅漢無不表示贊同。于是,便齊心合力,共議結集聖教之事,再無一人,妄想入滅。

  (十四)五百阿羅漢結集于王舍城

  參加結集的比丘到齊後,摩河迦葉便對阿尼盧陀尊者說:“同修,請看看如今在此聚集的比丘,有沒有仍未斷貪嗔癡、尚未證聖果的凡夫呢?”

  阿尼盧陀尊者聽罷,即入四禅,觀察諸比丘的根器靈光,然後出定,對迦葉尊者說:“同修,我于定中觀察,知道聚集此處的比丘,皆是梵行清淨,所作已辦,此生完結、便不須再受生的阿羅漢,惟阿難—人,尚未離欲及諸世間煩惱,未證道果。”

  摩诃迦葉心想,阿難親近世尊至久,多聞第—,若是結集聖教缺少了他,是—件非常可惜的事,但是他凡心未盡,容他結集,則于聖教權威有損,必要鞭策于他,使他早日成道,才能一同結集。

  于是,尊者呼喚阿難到跟前,說道;“阿難師弟,你追隨世尊的時候不少,聽佛說法最多,鮮有同修能及。只可惜只能信解,不能行證,尚與凡夫無異。僧團只容許得道的同修參加結集聖教,以你凡夫—名,是沒有資格參與的。僧團現在沒有需要你的地方,你現在可以離去了。”

  阿難聽罷迦葉擯棄之言,即惶恐顫栗、羞愧無地,失意地獨自離去。

  這時,諸天王見迦葉尊者催迫阿難甚急,心中歡喜,彼此對曰:“阿難今受如此淩逼,必定發奮圖強,疾得聖果。這樣看來,如來聖教,必能住世。”

  痛失良師于前,複遭僧團擯棄于後,對阿難的心靈,起了很大的沖擊,使他深覺諸行無常、時光飛逝。若不趕快修行,一輩子過去了,仍是—無所成,爲人恥笑。

  想到這裏,他便步向離王舍城不遠的幽靜村落,依世尊所授之行法,日夜精修禅定,開拓自己的靈力。

  信念堅定、求道心切的阿難,很快便能進入極深的定境,證得阿羅漢果,此時,他才知道師兄的苦心。于是,他便急到王舍城,與各同修共商結集之事。

  迦葉等阿羅漢,從定中得知阿難已經證得聖果,欣慰非常,遂遠迎阿難,邀請加入結集的行列。

  這時,王舍城的城主,已經深信佛法,獲悉尊者們要結集叁藏,便于王舍城中,擇—幽靜之處,供應飲食臥具,及一切所需,令無匮乏,好讓他們能安心結集。

  這樣,五百阿羅漢便爲聖教在王舍城作佛教第—次的結集。

  (十五)經、律、論叁藏的結集

  迦葉尊者于是召集五百阿羅漢,對他們說:“阿難親近世尊至久,多聞第一,今能持法證果,若要結集世尊說法,再沒有比他更適合了。”

  “今請阿難把世尊說法,逐一背誦。請各同修詳加谛聽,逐一勘定。要與佛所說無忤,始得結集爲經藏。”

  在場的阿羅漢,各點頭稱善。遂于阿難誦法之後,詳加研討訂正,補充核對。由大衆認可之後,才列入經藏。

  經藏結集完畢,迦葉便再請持戒第一的烏婆尼尊者,結集僧伽的戒律,以便各出家在家的弟子遵守。

  所有戒律同是在各尊者核對無誤之後,才由大衆認可,列入律藏。

  迦葉心想,衆生鈍根智小者甚多,若只依經文誦讀,恐能解佛法深義的甚少,必要在艱深之處,詳加論釋,始能把真義傳世。

  于是,迦葉複召集各阿羅漢,把經中各艱深難懂之處闡述論釋,使後學易于掌握。

  所有論說,亦是在研討核對、與佛說無悖後,才由大衆認可,列入論藏。

  叁藏聖教,就是這樣結集成功了。

  這時,結集的領導人摩诃迦葉,便對僧團說:“如今,我已結集聖教,亦于定中觀察,知如來正法,必能久住于世,廣利人天。”

  “我在世修行,應辦之事,悉已辦妥,留于塵世的因緣已盡,現在是追隨導師、住于涅槃的時候了。”

  “我滅度後,你們應善護持佛法、教化人天,使如來所授解脫之法,能弘揚于各處,始不負如來所望,不枉結集之辛勞。”

  迦葉說罷,便即入石室,右脅而臥,入無余涅槃。

  經論節錄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維摩經》)

  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金剛經》)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剛經》)

  諸法假名而有,故曰假名。是義雲何?發名論法,法如幻化,非有非無,亦非非有,亦非非無,無一定相可以自別。以名呼法,法隨名轉,方有種種諸法差別,假名故有。是故諸法,說爲假名。(《大乘義章》)

  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衆生,其旨趣者,皆爲離念,歸于真如。(《大乘起信論》)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非法,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應化)(淨行法師編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