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要義 (李恒钺居士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望”、“貪”的意思,指出苦是由于“貪”由于“渴望”而來的。

  “滅”—修證的結果,這是取消煩惱的結果,也就是滅去痛苦得到解脫的意思。

  “道”—證滅的原因,一切修行證果的原因行爲都是道,古語說八正道。普通說因果,都是先因後果,似乎應當說“集苦道滅”才對,現在正好相反,因爲當日世尊向人弘法先得說出事實來,事實就是“苦”,再接著說爲什麼會苦,所以才有“集”,于是再告訴人家應當除去痛苦就是“滅”,最後才說滅苦的方法“道”。而成爲“苦集滅道”了。

  業

  “業”是思想行爲的影響,對外有影響,對內也有影響,可以存儲在八識田裏面,好似日常所說的“作用”一樣。又好似下了種子方能發芽,依著業的影響才又能生起行動。所以佛說我們是自己管自己,不似其他宗教推出個上帝來管我們。我們做了任何事不管人家看到沒有,“業”還是給我們記下了帳,如果沒有業的理論,一切都說不通了。但是這些都是佛當時的慧眼所見的實在現象,沒有一點點虛設的。限于篇幅,沒法詳細的談,只是說個大概。

  緣起

  這是非常重要的理論。緣起就是此事依靠著彼事,彼事是此事的條件,也就是因果報應。佛教說宇宙一切均是緣起,現在的是從前許多的緣起而形成的,世上任何事物都是緣起。大家知道吃飯可以飽,大家知道送小孩上學,將來可以求得學問,服務社會;醫生開藥方一定能治病,生了病一定要找醫生,這都是因果,所以大家在因果中過活都不知道呢!不過因果也有深淺,比方說眼光短的人只找眼前的便宜,而眼光遠的准備將來,也如同下棋一樣,會下的就看得遠點,因果更看得遠點的人就修來世。所以到處是因果,而且是越遠的越好的越複雜,如同許多食物許多味集在一處就有好的味道,許多種香料混在一起就特別香,平常人看不到,不懂,而腦筋複雜的人能看出遠的因果。任何人信因果緣起就是信佛,但世上有類人譬如基督教徒,不信因果只信上帝。你待我好,只謝上帝,你罵我,只怨上帝,一切都是上帝,不信是因果造的。信因果的人,表面雖不信佛,也是合乎佛教的思想。如最簡單事推之于上帝,這樣簡單的因果都想不通,以爲不是因果,那麼複雜的更不行了。佛說的因果緣起的真理,依著去行自己就可以定升降,自己可以求善惡,那怕不是佛教徒,只要做了善事就得善報,絕不似外道裏的不信上帝做好事也是不能升天的理論,相差得太遠了。試看因緣誘導出來“惑業苦”的循環;沒有智慧就是迷惑,損人利己(私心重)造下了惡業,惡業就生惡果,受著惡果的人更不清楚。更加迷惑,于是更造業……這樣形成輪轉,惑業苦叁者展轉循環,這是多麼偉大的真理。所以異教是教條主義,而佛教要證要明了真理要去實踐,這一點確是異教所望塵莫及的呢!

  (五)佛教的實踐

  天下任何事都要理論實踐合起並行,不能盲目亂做,比如醫藥,不明它的藥性,不能拿來治病。又理論再好,沒有實踐,不能達到目的,如同藥再好,不吃,總治不好病;又如同走路,不走動,就不能達到目的。

  實踐的方法很多,第一爲自度度他。度他—發菩提心,做一切事助人成佛,發大悲同情,以助人。自度—則菩薩行六度以自修。

  自度度他,最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實踐的方法很多,依各人性情不同,就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歸納起來可以拿六度來概括,六度也叫做六波羅密多,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1布施—就是幫助人,無論是用力用錢用方便支持,使人家無畏懼的,都是布施,都是助人,總之原則上對人有好處是布施。

  2持戒—不要妨害人,不要把壞處給人家,和上一項給予人家好處,同義而反面來說。根本戒有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就是說不殺人的生命,不拿不當當取的東西,不妨害人家家庭夫婦關系,不說欺騙的話,至于飲酒,能夠亂性,容易犯上四項戒,所以爲免此種犯戒的可能,也就戒酒了。總之,是害人的不做。

  3忍辱—他發脾氣罵我,我不理,他自後悔,決不會使他脾氣越來越壞;如果欺負了我,我忍耐的受了,那他有改過的可能,如果采取報複,就犯了戒,內心也不平和,禅定不容易成就,這點也是不給人家壞處的意思。

  4精進—永久不忘記,永久修持不斷的意思。

  5禅定—內心如一的不亂,有念佛拜佛觀想念經等等方法,禅定的內容極多,可講多少天,修行到深的功夫,可以發神通。凡是修行可以使內心平靜不亂而精神集中的叫做禅定。

  6智慧—指大智慧說的,明了生死大事,不執著,沒有煩惱,不受感情的驅使,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義。自然的感情的體驗到快樂無憂,都是智慧。

  上面六種應當隨時隨地的去修行,修行,造業,給第八識下種子進去,如同爬山登高一步步的往上才行。我們修佛法,不能僅僅偶然修一修,應當在平常的時候就修六度,不管有事無事都依著去行,天天如此,時時如此,一天中無時無刻不如此,即使是忙,也是爲六度而忙,這樣就是修行。有人說我忙得很,不能修,這是不對的,即便是小事,都要長久的工夫才能成就,何況修行。我們日常只要將觀念改變過來就可以,我賣力氣做事有助人的念頭就可以,所以說公門裏面好修行,實在說任何時處都可以助人,都可以修行,不必一定要專門修行的時間呢!

  (六)佛教的優異點—特好之處

  宗教很多,好處都有,然佛教有特別好而不同于他教的地方,我們應當平心靜氣的說,不可胡亂說人家壞,比如基督教的財施,也可以使人快樂,也是布施的一種。但是佛教有叁個主要點不是其他宗教所能具足的,就是真善美都齊全了,其他有一部份善和美,但是缺少真,外道最多只有一部份,所以也只能達到部份的解脫。

  1真—諸法實相

  2善—自發善

  3美—法喜道樂

  事裏更非要“究竟解脫”不可了。我們研究學問爲的是真,應用科學爲的是善,音樂、藝術、娛樂小說繪畫爲的是美。社會人士大家匆匆忙忙,就爲的求得最後的究竟解脫,社會如此,學佛就更加如此了。

  我們現在來看佛法是否合于這四點:

  (一)佛教告訴世人的,教徒修得的,開悟的,就只是發展“諸法實相”世上的本來現象,決不東拉西扯,不牽強附會的,佛法是合于上述之第一條真”。

  (二)佛法對第二條也符合。像修菩薩行的,大慈悲,化娑婆爲淨土的大善精神固然不必談,就是單將個人自己照佛法去修持所得的善,已經是了不起的了。有修行的人由不好不圓滿的狀態中改變過來,那怕有一點修持就能改好一點,這是由內心出發的自然改進,沒有修持前如果有“自發”的行爲,必定多是屬于惡的,要行善事除非是受了管製不能不如此,決不是隨意行善的。但是修持之後,“自發”的行爲反而是善事,違心的不自發的反而是惡事,反而是勉強,由此可以說明佛教也自然的合于第二點“善”。

  (叁)我們佛教裏,美境無窮,修持的時候,內心有特殊的快樂感覺,佛法裏因了正確知見參悟之後的快樂,是難形容的,所以俗語說:“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閻王老子管不了也”。心內自發的道樂和法喜,確是不能形容的,像佛成佛的時候內心的和美,將一切環境都改爲極端的優美,世間任何美都無法相比,故由“美”的這一點看,佛教也正符合。

  (四)再看第四點,學佛知道世界上的真理,一切不執著,破除疑惑,不再受騙,已經減去了部份的煩惱,不糊塗的煩惱,而且又能自發做善事,造好因,就不會遭到煩惱的結果,內心有一種極端良善平靜的感覺,久而久之,就成了“常樂我淨”,當然也就究竟圓滿解脫,再沒有超乎他之上的了,所以學佛成佛正是得到一個至高無上的究竟解脫,完全合乎上面所講的第四點。

  諸位!佛理確是至上圓滿的,短短的時間不能講得詳細,希望諸位聽聞之後發心,多聞多行多學多研究!(完)

  民國四十六年新竹

  

  

《佛教要義 (李恒钺居士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