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平常禅 導言

  平常禅:活出真實的自己 

  艾茲拉·貝達

  

  導言

  

  讀者將發現本書從頭至尾極少用到禅或佛教名相,例如“空性”或“不二”之類的專有名詞。無論是措辭或內容,我都盡量避免哲學或秘學用語。這種對哲學的反動,一直是我人生的基調;事實上,我會離開哲學研究所,就是因爲它太哲學了!

  

  況且,修行根本無法被化約成一種理論或公式。體悟必須紮根于我們的經驗之上,而我們對修行的理解力也一向取決于我們心靈覺醒的程度。道途中有許多時刻我們都會懷疑修行究竟是什麼。雖然我已經禅修多年,在這本書中我仍嘗試將修行的定義拓展到禅修技巧之外,而囊括了所有真實的默觀之道。我不在乎你所選擇的是坐禅、內觀或藏密法門,最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將修行落實到日常生活裏。

  

  我們需要一種清晰的修行方法,幫助我們從真實的生活經驗中學習,于是我將本書分成叁個部分,每一部分都代表著覺醒之道的不同面向。第一部分描述的是“修持”的基本要素或重點,不過我事先假設讀者對坐禅已經有些基本的理解了。如果情況並非如此,你最好接受一下坐禅的基本訓練,尤其要先學會坐姿和呼吸的方法。

  

  第二部分強調修行必須和我們的情感生活結成一體,尤其要逐漸擺脫恐懼所帶來的束縛。隨著自保機製的消解,我們將發現自己越來越能體認到恐懼和痛苦。有時我們會很深地涉入其中,有時又會強烈地抗拒它,但不管發生了什麼,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機會,也是學習的機會,尤其在失望時更是如此。我們不但能從失望中學習,所有的起起伏伏也都是修行。

  

  第叁部分描述的是慈悲心的覺醒,從其中我們可以理解與品嘗到修行生活最重要的成分——那份安住的意願。這份意願越是能穿透我們的虛飾,我們越是能放下自我批判和過度執著于自己的傾向。我們將因此而學會放松,即使在淌渾水的時刻也一樣。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幫助我們發展出安住于經驗的意願。一旦學會安住在經驗之中,就會在痛苦的周圍發展出一份開闊的心胸;但願本書能引領你體驗到這份開闊性。這難道不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的——甘願安于生活的真相,因而體悟到心中生起的祥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