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色身生活與法身生活 (斌宗法師講述)

  色身生活與法身生活

  斌宗法師講述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二日于法源寺

  前言

  1、色身和法身的生活是要兼顧的

  2、法身生活是什麼?

  3、戒定慧爲法身生活的要素

  4、證明法身生活比色身生活更爲重要

  5、缺了法身生活比較缺了色身生活更爲利害

  6、餓死法身慧命的結果又是怎樣?

  7、證明法身怎樣也會餓死

  8、貪嗔癡的厲害

  9、色身生活和法身生活所得到享樂的一種比較

  10、追求法身生活的方法

  結論

  前言

  所謂色身:乃是佛教一種述語,在一般人叫做身體,它是攬父精母血及四大種的地水火風所構成,而具有鼻目嘴等五官及兩手兩腳之四肢,圓顱方頂,有形有質之一個人的軀殼,謂之色身。

  一切飲食起居動作等叫做“生活”,所謂既有這個色身,當然要依賴飲食等各方面來維持生活,才能夠生存于世間,這叫做色身生活。

  法身:也是佛教的一種述語,它的道理很深奧,範圉很廣博,非短時間所能說明。簡單來說,理智所成的法性之體叫做法身——是清淨離垢妙極之身,非同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穢生滅之身,乃個個不無,人人本具之佛性也。在佛經上有處稱它爲心(真心)或稱爲性(本性),是名異而義同。然而有人稱它爲精神,其實精神二字不過是人的一種精靈神氣而已,只可拿來做心的表示,不可當爲事實。換句話說,要把它當做代用品的看法,不能切實地去承認它爲真心。假使要普遍而使人易懂的話,這個講題也無妨改爲“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可是在座的諸位都是佛教徒,還是根據佛教的名詞來講,家內人說家內話比較親切一點,今就依照這個題目講下去。

  1、色身和法身的生活是要兼顧的

  人生在世,無論那一個都需要生活,然而要維持這色身的生活,誰也不能逃而免了衣食住之叁要素。因爲衣能保身,食能養身,住能安身,叁者缺一不成,人生如果缺欠了物質生活的衣食住,色身上就要受到困苦。因此世人一生勞動不息,奔忙至死,總爲著這叁件事,固然這是人生不可缺的事,然若只爲此則同一般動物,此生彼滅是毫無人生的價值,故人生豈只爲穿衣、吃飯、住房子而來的嗎?若此則成爲衣架、飯桶了,怎能談得上萬物之靈呢?可是此外還有一個法身慧命的生活,也要衣食住的啊!況且這法身生活比較色身生活還來得重要,奈何世人毫不加意地任憑這個主人翁凍餒著,卻一向都不去關心它,委實太沒打算哩!可說是衆生的一種顛倒吧!當知色身和法身的兩種生活卻要兼顧的理由是缺了色身生活,就要受到饑寒等的困苦,缺了法身生活是會被一切煩惱所禍害。

  試看:我們當比丘(譯爲乞士)的乞士二字的解釋,乞有外乞和內乞的兩種意義,外向檀越(施主)乞化食糧以養色身,內向佛法乞求真理以資慧命(法身)叫做乞士,這不是明顯地對我們開示色身和法身都要生活嗎?

  2、法身生活是什麼?

  色身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軀,當然要依賴物質的衣食住來生活,然而法身是無形無相的理智之體,卻用不著這些東西。究竟什麼是法身的生活呢?簡單來說就是佛法。然而佛法中最重要的綱領要算戒、定、慧叁無漏學,尤其是爲佛教修學人唯一不可缺的條件,那末戒定慧就是法身的衣食住了,這戒定慧叁字爲法身生活上最緊要而不可缺一的叁要素。這法身生活也可以叫做心靈生活,是以道德和真理是心靈的生活。

  3、戒定慧爲法身生活的要素

  然而怎樣以見得戒定慧爲法身生活呢?我來舉一個譬喻:“戒”猶如衣,因爲戒能防非止惡,好像衣能蔽體禦寒。“定”猶如住,因其定能靜慮證心,好像房屋可供休息安住。“慧”猶如食,因其慧能斷惑證真,好像飲食能除饑渴之苦(如斷惑),得到飽滿之樂(如證真)。

  我們如果能夠受持戒學,即不起貪心,因而能得到知足無求之樂,自然沒有貪的煩惱來侵攪而感受到何等的痛苦,且能令我們一心精進修行,這就是法身生活上的衣,正如衣服充足的人非僅爲著嚴飾身體之用,同時也不致受到寒凍之苦,或裸裎之醜。

  能受持定學的人,自能降伏嗔怒煩惱,常護寂靜輕安之樂,心不受妄想散亂所攪,能夠專志向道,這就是法身生活上的住,正如有家有室的人,自然得到安身之樂,同時也免受那瓢泊無歸之苦。

  能夠修持慧學的人,自無愚癡行動,且能明解真理,證悟聖道,即心常朗然,得到無限的樂趣,禅悅爲食,法喜充滿,這便是法身生活上的食,正如飲食豐裕的人,盡管享受飼滿之樂,並且不受饑凍所苦。

  反過來說:我們學佛的人,如果不能守持戒律的話,則易起貪欲等心,追求世間五欲,念念不舍,常爲貪等煩惱所苦,終至做出破戒違道的種種壞事來,玷汙佛門,被世擯斥,自招苦報,遺害一生,這樣一來,您看苦不苦呢?這就是法身缺少了衣的生活。若擴言之,世間無論何人,如沒有戒律者,非僅常被貪心等的煩惱所侵攪,感受到種種的苦悶,乃至影響到一生的行爲做出犯法違理,奸淫竊盜等的一切壞事來,結果被法律製裁,非但受身體上刑罰之痛苦,同時心理上難免要受著懊惱悔恨的打擊,正如沒有衣服穿的人,不是僅受寒凍之苦,赤身露體還是一種極醜陋的事。

  我們學佛的人,如不修禅定的話,則心常散亂,妄想奔馳,像無羁野馬一樣,不易製止,自然易被一切境界所搖動,沒有一定的宗旨和趣向,無論修那一種的行門都不容易成功,到底道業無成,誤了一生,是多麼可惜呢!這就是法身缺少了住的生活。擴而言之,無論何人,如果沒有定力者,非僅常受嗔恚等的煩惱來惱亂心靈而感痛苦,乃至能影響到一生的行爲。所謂無決斷性,凡事沒有把握,像水一般決之東流則東流,決之西流則西流,無論何等事業都不容易做成,到底無所成就,同時也免不了心靈上要受到無趣向和安慰的痛苦,這不是像沒有家屋住的常在歧路彷徉,無所歸宿一樣痛苦的嗎?

  我們學佛的人,若不修智慧的話,則邪正莫辨,真假不識,對于任何的事理都分不清楚,盲修瞎煉,容易做出那非因計因,非果計果的邪行來,怎麼談得到修無上道,證佛聖果的話呢?懵懵然的空負一生,一點真理也不懂,不是很可憐嗎?這就是法身缺乏食的生活。擴而言之,無論何人,如果沒有智慧,非僅不明聖道,不識真理而已,乃至能夠影響到一生的行爲,不知善惡,不識因果,認假作真,以是爲非,一生胡作妄爲,到死也做不出像樣或正當的事來,反而做出許多亂七八糟的癡呆行爲出來,渾渾噩噩地過著愚癡生涯,空負一生,一點目的也沒有,這種人您看怎樣?不是像沒有飯吃,受那饑餓困苦一樣的可憐嗎?

  由此觀之,戒定慧爲法身生活的要素,雖是一種譬喻,若細加研究,似乎還是一種重要而切實的事哩,大家以爲然否?如果法身沒有戒定慧的滋潤生活,我想也會像色身受到凍餒的困苦——貪嗔癡等的煩惱,侵攪著心靈所受的痛苦就是法身的凍餒哪!

  4、證明法身生活比色身生活更爲重要

  複次,色身生活縱然得到美滿,可是若無法身生活來保護它,恐怕不能夠如意安享!比如:遇到一種拂逆之事,心理有點煩惱不快樂,盡管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羅紡絲,住的是洋樓傑閣,坐的是沙發、大理石椅,總覺得不如意,我敢下一個武斷:心靈如果沒有得到了安慰,任您怎麼吃得佳、穿得美、住得好,結果得不到實際的享樂。我舉一個故事來證明:從前有一位大富翁,家財萬貫,高樓大屋,錦衣玉食,嬌妻美妾,一切的一切都是俱足美滿無缺,照物質方面看來,可謂極盡人生的富貴了,不知要怎樣的享樂才對,可是他每日爲著妻妾的賭氣和吵鬧,以及家庭瑣事,種種的風波,一切的環境,攪得心常不安,痛苦難堪,日夜在煩惱窟裏過生活,嗔怒愁怨,時不離刻,弄得精神憔悴,身形枯瘦,雖然錦簇花團,總覺得坐臥不安,炊金馔玉都不適口......。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法身生活來保護它之所以然。這法身生活的意思,也可以稱爲道德的心理生活,還是一種內心的道德修養。

  講到這裏,我不厭煩的再來申明一種意思,我們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修養,那就是沒有道德的人了,雖然僥幸給它得到了功名富貴,榮極一時,可是推究它的根源,不是由爭奪而有,便是從欺詐得來,甚至謀害人命者。例如:貪官汙吏的發財,是由峻削民膏所得來的,這一類人慣用那恃權威倚勢力的手段來欺侮貧弱,壓迫良善,侵害民胞,您看這種人能夠得到如意長久的享樂嗎?那天災人禍,因果循環的報應,豈能逃免呢?我想不久終有倒楣之一日。迨其失敗時,所獲得的結果是怎樣,我不忍說,也不忍聞。就是末倒楣時,也難免要受一般人的咒罵和仇視,以及含冤者伺隙尋仇的不安,故若不是有道德的修養,根本就獲不到安全的享樂?雖美滿色身生活,固然是人生所要求而且最歡迎的,可是同時也少不了道德修養的法身生活來保護它,尤其是要以法身生活爲主體,色身生活次之。理由是:若得到充分的法身生活,就是缺欠些色身生活也覺不怎樣要緊,而法身生活是絕對不容缺的。曠觀古來許多大德高僧,他們的物質生活都是粗衣淡粥,或者岩棲澗飲,在常人看來非常刻苦,且認爲是一種無聊的可憐生活,可是他們呢?沒有一切塵勞煩惱所牽累,聲色貨利所誘惑,以天地爲家,以法界爲心,無挂無礙,心無拘束,所行自在的能隨緣,這種法身生活的樂道境界是何等超絕呢?這不是法身生活的享樂勝過色身生活的一種明證嗎?我再來舉一個證明,孔子在“論語”上贊歎顔回說: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將至”。這都是真理生活戰勝物質生活的一種表示。至于“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也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色身和法身的兩種生活都能夠得到圓滿無缺,那是再好沒有了。

  5、缺了法身生活比較缺了色身生活更爲利害…

《色身生活與法身生活 (斌宗法師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