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與究竟成佛(真華法師)

  人間佛教與究竟成佛

  臺灣中道學苑住持真華

  在海峽兩岸的佛教界,有著“佛學泰鬥”及“人間佛教之父”之譽的印順導師,不幸已于2005年6月4日,以世壽百歲高齡,安詳示寂于臺灣佛教慈濟醫院,噩耗傳來,中外佛子不分識與不識,聞悉莫不有“慧日西沈,人天眼滅”之歎!但人世無常,生必有死,世尊尚入涅槃,凡夫豈能幸免?當印公老人示寂七日後,于新竹香山舉行贊頌會之際,世界各國佛教人士,以及臺灣佛教四衆弟子,約萬人前往致祭,最難得的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亦不辭辛勞專程駕臨上香致敬,道誼法情,令人感動!真華茲以印公老人弟子之立場,謹向一老,至表謝意!

  印公老人遊心法海七十余年,深入叁藏,智慧淵博,爲法爲人,無私無我,無時無刻不將“爲佛教、爲衆生”系念于心。現在他老人家雖然暫時離開了這個“五濁惡世”,相信不久定會乘願再來,因爲他老人家,在《平凡的一生》中曾經說過“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爲正覺之音而現身”的話。

  由于印公老人重視“人間”,生前竭力提倡“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在他老人家七百多萬言的巨著中,有一冊名《佛在人間》的書,裏面有一篇“人間佛教緒言”,開頭便說:“佛法所最重要的,是應機與契理。應機,即所說的法,能契合當時聽衆的根機,使他們能于佛法起信解、得利益。契理,即所說的法,能契合徹底究竟了義的。”這一宣告,已把人間佛教的基本教義指出,宣揚人間佛教者,如果依此基本要義實行,何愁佛法不能振興?何愁衆生不能得度?何愁人間不能成爲淨土?可惜的是有些以人間佛教爲號召的大德們,因未能體會到這一基本要義,便以爲人間佛教是初入門的方便。他們不管橫說豎說,權說實說,所說的只要能使聽衆感興趣,應不應機、契不契理,也就無所謂了,反正皆大歡喜就好。而現在接觸人間佛教的人,又絕大多數是受過現代教育的男女知識青年,年紀輕輕,單純活潑,心靈猶如一張白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時更具有先入爲主的執著性格,一旦聽了不正確的人間佛教解說之後,即很難更改。此種現象近一、二十年來,在臺灣已逐漸形成。所以造成此一現象,多分是由于宣揚人間佛教者,不但未曾體會到人間佛教的基本要義,更未能注意到印公老人在《人間佛教緒言》中所說:“如專注于契理,或不免要曲高和寡了,如專著重于應機,像一分學者,只講適應時代,而忽略了是否契合佛法的真義,這樣的適應對佛法有什麼關系?現在所揭示的人間佛教,既重契機,又重契理。就契機方面說,著重人間正行,是最適合現代需要。……在無邊佛法中,人間佛教,是最根本而精要的,究竟徹底而又最適應現代機宜的,切勿誤解爲人乘法”。印公老人並在“誤解”之上,特別加了“切勿”二字,唯恐弘揚人間佛教者,或修學人間佛教者,把人間佛教誤認爲是“人乘法”。其實依大乘佛法修學的次第來說,人間佛教的確是五乘法中最低層的人乘法,此上還有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以及大乘四種。不過人乘在五乘中雖是最低層的,卻也是“根本而最精要的”,修學佛法如不能依此基層循序向上,不管你人乘法修學的如何圓滿,也永遠難以跳出六道生死的漩渦!因此恐怕有人誤解人間佛教即是人乘法。如果一、兩個人誤解尚不至對佛教造成傷害,假使人人跟著有樣學樣,必將造成“瞎人騎瞎馬,相牽入火坑”,這麼一來不但誤盡了天下蒼生,同時恐怕也因此將斬斷了佛法命脈,致使佛教趨向滅亡之途!

  在《契機契理之人間佛教》一文中,印公老人又感慨地說:“現在的臺灣,“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人乘佛教”,似乎漸漸興起來了,但適應時代方便的多,契合佛法如實用的少,本質上還是“天佛一如”。“人間”、“人生”、“人乘”的宣揚者,不也有人提倡“顯密圓融”嗎?如對佛法沒有見地,以搞活動爲目的,那是庸俗而已,這裏不必多說。”然後印公老人又引述太虛大師所說的四點,以說明修學人間佛教的真正意趣所在。即:“甲、非研究佛書之學者。乙、不爲專承一宗之後裔。丙、無求實時成佛之貪心。丁、爲學菩薩發心而修學者”。總括地說這也即是:“願以凡夫之身,學菩薩發心修行”。從以上印公所言各點,我們知道如欲修學人間佛教或弘揚人間佛教,除了契理契機,俱備悲智爲本的菩薩心懷,更要實踐“人間正行”。若是缺乏了這些條件,而僅作些適合低級趣味,嘻嘻哈哈,熱鬧一番,如印公老人所說:“這與佛教有什麼關系!”

  那麼“人間正行”又作何解釋呢?有關這一問題,印公老人以中國佛教界,近代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師爲例,說:“如印光大師,他生平極力弘揚念佛往生,卻又提倡“敦倫盡分”。這名詞雖是儒家的,但要在這人間做一個像樣的人,盡到爲人的本分,作爲求生西方的基礎,他是沒有忽略佛法在人間的意義。”這幾句話看似平常,卻對修學任何佛教宗派的人都很重要,不僅是修念佛法門而已。因爲一切佛法所教化的對象是人,人如果不能盡到爲人的本分,做一個像樣的人,那即是“人與禽獸者幾希”!換句話說能夠先做到一個像樣的人,盡到爲人的本分,即是“人間正行”。再從這人間正行的基礎上,循序修學,亦即是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直至究竟成佛,這才是修學人間佛教的正途。也就是說:人間佛教的宣揚者及其追隨者,應先要在這人間做一個像樣的人,盡到爲人的本分,然後順序上求佛道。

  說到“敦倫盡分”這個名詞,在《印光法師文鈔》中不知道提到若幹次。除此之外,印光大師也常勸人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真信切願,老實念佛等。那麼“敦倫盡分”又是什麼意思?如印公老人說:“這是儒家的名詞。”以我所知,“敦倫盡分”的“倫”字,即四書中所說的“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的“五倫”。如這五者都能做得盡分盡禮,比如說:“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婦順、兄友弟恭、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等,即可稱爲“敦倫盡分”。這些名詞對于受過現代教育的青年來說,似乎太古老了,聽了也許不感興趣,或認爲腐臭味爲太濃!然而應該知道,這不僅是“做一個像樣的人,盡到爲人本分”的主要條件,也是中國五千年來立國的根本。《論語》有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太虛大師也曾說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些,無非都是“人間正行”的另一類說明。

  從以上叁位中國佛教界大老所言,便可以知道修學佛法,不管是臺、賢、禅、淨、中觀、唯識以及律、密等,莫不以先做個像樣的人爲先決要件。大乘經論中雖常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悉當作佛”。其實六道衆生中,真正能夠即身成佛的,唯獨人類。所以《阿含經》說:“諸佛皆出生在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這也即是印公老人提倡“人間佛教”之所本。爲什麼其他五道衆生都不能即身成佛?這是因爲地獄、餓鬼、畜生等叁惡道的衆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太苦,無暇接觸佛法。天道衆生,則只知終日享受五欲之樂,無心學佛,即使學了也是隨學隨忘,得不到法益。至于阿修羅道衆生,由于心太重,動不動就找帝釋天作戰,所以也不是學佛的材料。唯有人道衆生,有苦有樂,可上可下,且具有智、勤、勇的叁種德性,又有“知過必改”、“效法乎上”、“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發菩提心”、“福慧雙修”等優點,在上求下化的過程中,能忍人之所難忍,行人之所難行,勇猛精進,不顧生命的修,不顧生命的學,一直修學到究竟成佛爲止,修學才算功德圓滿。由此可知人間佛教的人乘法,在五乘中雖是最基層的,卻也是最主要的,如沒有它的撐持,以上四乘都無法建立起來,所以《成佛之道》中有一偈雲:“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隨機五叁異,歸極爲一大”。意思是說:修學佛法,恰如想建造一棟五層或是叁層的大樓一樣,一樓至五樓彼此之間,必須相依相攝,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如若底層的基礎穩固,以上的二叁四五樓,便可順利地建立起來。這是比喻人間佛教,在五乘法中雖僅等于是人乘法,是最底下的,卻也是最重要的,因爲有它的撐持,才能夠由人乘經天乘(修天福而不必願生天上),乃至直趨大乘,而大乘亦能攝持以下的諸乘,所以說:“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

  不過五乘法雖是相持相攝,相互依存的,但彼此之間仍有染淨之分,凡聖之別。因此,以下接著又說:“隨機五叁異,歸極唯一大。”這是說:“隨”著學者的根“機”雖有“五”乘和“叁”乘等的“異”樣名稱,如果回“歸”到“極”致時,則“唯”有獨“一”無二的“大”乘,說“五”說“叁”盡是方便,這猶如湖水、河水、江水,一旦流入大海,皆名海水一樣。“大乘”亦名“一乘”,如《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大乘”亦名“菩薩乘”,又名“佛乘”,這是依修學大乘法者,從因地心,至果地覺說的,名稱雖有不同,體性則無二致。因爲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究竟來說無一不是成佛的方便,所以經說:一切衆生皆可成佛。

  真華今天以“人間佛教與究竟成佛”,作爲參與大會的發言講題,即是希望人人都能在“人間佛教”的基礎上,不管修學任何法門,均可畢竟成佛。我所以選擇這麼一個題目作發言詞,是因爲印順導師曾說:“在無邊佛法中,人間佛教是最根本而精要的,究竟徹底而又最適應現代機宜的”。什麼是“現代”?以真華笨拙的看法,現代即是:科技發達、瞬息萬變、好簡惡繁、喜新厭舊、把握先機、分秒必爭、稍作遲疑,即將落伍的時代,所謂“適者生存”。試問:佛教能違背這樣時代潮流嗎?不能,不能,絕對不能!“人間佛教”,既然是在無邊佛法中,最根本而精要的,究竟徹底而又最適應現代機宜的,是否可以請由“世界佛教論壇”的主辦者——中國佛教協會,可否研究出一個妥善可行的章程,發動所有參加這次“論壇”的佛教團體或個人,在各個不同的駐錫國家或地區,推行此一弘揚佛法原則,相信人類朝夕所期盼的世界和平與人間淨土,不久的將來,定會展現在大家面前!這次大會探討的主題,不是盼望“佛教的團結合作”嗎?請就由推動“人間佛教”做起吧!

  下面,我想以“佛教的團結合作”,分爲叁點,提供大家研討:

  一、佛教本來就是統理大衆,一切無礙,上下同心,和樂清淨,團結一致,合作無間的。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突然冒出“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擡水吃,叁個和尚沒水吃”的傳說,我以爲這是對出家人的一種侮辱,我出家以來已七十多年了,從來沒見過此種現象。最初說這種話的人,如不是居心侮辱出家人,毀謗佛教,他爲什麼不說:“一個神父挑水吃,兩個神父擡水吃,叁個神父沒水吃”?或是說:“一個牧師挑水吃,兩個牧師擡水吃,叁個牧師沒水吃”呢?請諸位研究研究,看看毛病出在哪裏?

  二、依傳統的說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現在已進入末法五百多年,正是佛門鬥爭堅固時期。近年來真華目睹或親聞,各地佛教(包括南傳、漢傳和藏傳)派別衆多,僧團林立,寺院與寺廟之間,不但少見“團結合作”,多是貌合神離,各自爲政,一旦利益有了沖突,更是惡言相向,彼此攻讦,甚至對簿公堂。如是種種,如能研討出一個徹底解決辦法,促成佛世正法重現,僧團合作無間,實乃佛法幸甚!

  叁、以這次“論壇”的主題“和諧世界,從心開始”而言,是絕對正確的。但問題是,心是萬善之本,亦爲諸惡之門,如人人心能向善,一善一切善,世界定可和平,國運定可昌隆,佛法定可興盛,人民定可安樂;如人人心皆向惡,一惡一切惡,那就怕天災人禍,相繼而生,世界永無甯日了!所以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人心是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的,如欲人心都能夠變得清淨無染,純善無惡,我認爲從教育、文化、慈善叁方面下手去做最好。就以臺灣佛教界近二、叁十年來說吧,由于重視教育、文化和慈善事業,才有今天的輝煌成就。說到教育,佛學院即有二十多個,造就了不同的弘法、教學、主持寺務,領導大衆人才。他(她)們知識水平高了,眼光自然看得遠,心量自然放得大。曉得團結就是力量,合作才能成功,平時雖然各做各的,一旦教界有了大規模活動,彼此之間也有良好的配合。至于文化、慈善做得更是有聲有色。文化方面佛學書局、多種出版社,有季刊、月刊、旬刊、周刊等定期刊物數十種,還有日報及法界、慈悲、大愛、生命、人間等國際性佛教電視臺,晝夜不停地播出,都成了講經說法的場所。慈善方面的成就,僅佛教慈濟功德會一家,即可引起全世界人們的注意!其救濟對象,則不分僧俗男女老少,不分宗教、種族和地區,只要他們的力量可及,無不竭誠以赴。說到這裏,對于教育尚需要補充說明:臺灣佛教界除先後創辦了二十多個佛學院外,創辦的社會性大學即有:華梵、佛光、南華、玄奘、慈濟等五所,法鼓山大學則正在興建中;中、小學也有多間。以上如若不是四衆弟子同心合力,能有今天的成果嗎?因此我以爲,想要團結合作,從教育、文化、慈善叁方面做起最好!

  

《人間佛教與究竟成佛(真華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