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

  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

  我們信佛教,是來追求幸福快樂的,並不是來找痛苦的。可是,當我們進入佛教的時候,經常聽到苦空無常的口頭語,使人覺得一片愁雲慘霧,以爲佛教裏毫無樂趣可言。其實,任何人信佛教都不會把「受苦」當做目的,沒有人不喜歡快樂幸福。關于這一點,首先我們必須有幾項認識︰

  (一)苦是增上緣,不是真目的

  苦在人間是很多的,佛經說苦有二苦、叁苦、四苦,乃至八苦、無量苦等等種類。如身體上有老病死的苦,心理上有貪瞋癡的苦,自然界有水火風災的苦,家庭和社會上眷屬別離、怨憎相會、欺淩壓迫、刀兵戰亂的苦等。這許多苦,我們要接受它的挑戰,經得起它的磨練,要超越它,要把苦當做修道的增上緣;《楞嚴經》說︰「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能以苦自勵的人,便是能利用「苦」爲逆增上緣的人。

  有的人以爲信佛教就一定要吃苦,明明有好的衣服可以穿,他卻穿得很破爛,表示這樣才是信佛教;明明有好的東西可吃,他硬是要吃壞的東西,表示這就是修行。其實,佛教要我們克服苦難煩惱,並不是要我們去自找苦吃,去自我束縛。

  (二)人間有欲樂,世人所需求

  那麼,我們既然不要苦,是不是就要求樂呢?人間有五欲的快樂,是一般人所祈求的,我們究竟應不應該有五欲的快樂?

  在佛教裏面,聲聞緣覺的小乘講究離欲,人乘的佛教講究節欲,大乘菩薩不是離欲,也不是節欲,而是對五欲的財色名食睡,加以化導,叫做化欲。

  《勝鬘經》中說勝鬘夫人是一位王後,但她奉行大乘佛道,除了相夫教子以外,做了許多佛化的救濟事業;《維摩經》中的維摩居士,是在家的菩薩,經中形容他雖有妻子兒女、田園舍宅、官位財勢,但這一切,如同片雲點虛空,一點也不會使他心有挂礙,並不妨礙他的修行。

  人生的欲望很多,大體而言,有對財物的要求,身體美貌壯健的期望,以及情感的如意等等,像這些欲望到底是好呢?是不好呢?

  哪裏一個人不希望資財圓滿如願?哪裏一個人不希望自己長得美貌健壯?這一類善欲望,在佛教裏並不一定反對,人間佛教是可以承認這種欲樂的;可是這種欲樂,並不是最徹底的,因爲這不是佛法中真正的快樂。佛法所提倡的生活樂趣是法樂,而不是欲樂。

  (叁)我有妙法樂,不欲世法樂

  一般人享受的快樂,是由感官得來的,用眼睛看電影、看電視,覺得很好看;用嘴吃山珍海味,用耳朵聽好的音樂,男女談情說愛,因而感到快樂;但是用眼睛看的快樂,看到的東西容易過去,用耳朵聽的快樂也容易過去,有時候甚至會樂極生悲,唯有不是從感官得來而是向內心追求的快樂,才是最究竟的快樂。

  也許各位看到我們出家人,會覺得可憐,魚也不能吃,肉也不能吃,男又不娶,女也不嫁,好可惜哦﹗但是,出家人卻並不以此爲苦,因爲他有佛法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來自內心的,是最究竟的。因此,對于珍馐美味、男婚女嫁當然也就不執迷了。

  我是從童年就出家的,出家之後,就常常聽到這句話說︰「年紀輕輕的就出家,真是可惜﹗」我自己想︰真是「太有福報了﹗」幸好我出家了。因爲我在佛法裏面獲得快樂。

  當然,這種快樂在家學佛的人也一樣可以得到。比方說︰我們有信仰的人,雖然只是粗茶淡飯,但由于心中有佛菩薩等聖賢作榜樣,因此才能安貧樂道,不虞匮乏。如果是沒有信仰的人,精神上無所寄托,財産再多,名位再高,還是會感到不滿足不快樂;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眼睛一閉,腿子一盤,所謂天堂、極樂世界當下現前,那就是佛法的快樂。

  不知道各位感受過這種快樂沒有?如果沒有,或者有人只感受到物質、感情的快樂,那麼,我勸你可以再增加佛法的樂趣。你有佛法的快樂以後,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年有叁百六十五日,日日每一秒,都在佛法的快樂之中。我今天的講演,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各位真能增加一點快樂,因爲,佛法的願望,就是希望把歡喜快樂布滿人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