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方。隆慶五年,結茅于杭州雲棲山,教化遠近。師倡導淨土,痛斥狂禅,著有阿彌陀經疏鈔等叁十余種,爲明末佛門巨擘。
德清大師字澄印,晚號憨山老人,全椒人,嘉靖二十五年生,十二歲禮報恩寺西林永甯爲師,習經教,修儒學。十九歲披剃,參遊諸方。萬曆二十叁年,坐私創寺院,谪雷州,二十四年經曹溪禮六祖乃抵戌所。時雷州饑厲,師爲掩骼理胔者數以萬計。旋建普濟道場,就地弘化。叁十四年遇赦,四十五年于廬山五乳峰建法雲寺,效慧遠大師之六時刻漏,專修淨業。天啓叁年寂,壽七十八。著有觀楞伽經記,法華經通義等。
智旭大師字蕅益,生于萬曆二十七年,少以聖學自任,嘗作辟佛論數十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之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取先作諸論焚之。天啓二年師二十四歲,從憨山大師之弟子雪嶺剃度,在徑山坐禅,翌年豁然有省,天敵四年受其戒,五年遍閱律藏。崇祯元年至金陵,見禅門流弊,乃決意弘律。晚年歸老于杭州靈峰,明永曆九年寂,年五十七,世稱靈峰蕅益大師。師生平著述豐富,以“閱藏知津”最著。
明代尚有一事足資稱述者,即紫柏大師改刻梵莢藏經爲方冊,僧俗皆可按價購買,使藏經普及流通,則與宋元刻藏以藏之名山大刹者回異。
滿清入主中國,崇喇嘛教。元明二代之保護喇嘛。本爲懷柔藩部政策,清襲故策,對喇嘛亦尊崇保護。然康熙乾隆二帝,于振興儒術之余,亦頗崇佛教,如乾隆之世,敕選明萬曆後之大德著述增入藏中,從事雕刻大清重刊叁藏教目錄,凡七千四百二十七卷,即世稱龍藏者是。順治雍正二帝,曾一改其專崇喇嘛之舊習而歸依禅宗,致力參究,則與佛門之關系尤深。然嘉慶以降,國勢淩替,佛教亦隨之衰頹。洪楊之亂,以耶稣教爲號召,兵鋒所至,先聖學宮,關嶽廟宇,以及佛寺神祠,無不殘破。使東南佛教受其摧殘者至钜。晚清以還,佛門人才輩出,比丘如谛閑,印光,太虛,虛雲諸大師;居士如江都鄭學川,石埭楊文會等弘化倡導,佛教乃漸有複興氣象。此爲二千年來我國佛教弘傳之概略也。
六、十宗略述
釋迦世尊住世之時,說法四十九年,皆隨衆生根機,方便立說,初無所謂宗派。大法東來,我國後世學者,見佛法如汪洋大海,爲便利修習計,各擇一條道路,以求專精,于是乃有各種宗派之形成。宗派的命名,有取法,有取人,有取地,各不相同。我國自六朝至盛唐,形成十宗,略述如下:
一、俱舍宗:本于世親菩薩的俱舍論,發揚諸法的有谛。俱舍論爲阿毗達摩俱舍論之略稱。阿毗譯對,達摩譯法,俱舍譯藏。合稱對法藏論。對有二義,一對向涅槃;二對觀四谛。法亦有二義,一爲勝義法,即涅槃;二爲法相法,即四谛。所謂對法者,即以無漏真智,觀四谛之理,而得涅槃之樂,這是本論的目的。
陳時真谛叁藏譯此論,並作疏釋之,佚而不傳。唐代玄奘大師重譯此論叁十卷,門人普光作記,法寶作疏,大爲闡揚,隨立此宗,然今則乏人問津矣!
二、成實宗:以诃黎跋摩法師的成實論爲依據,發揮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時,鸠摩羅什大師譯此論,遂傳入中國,此宗以宇宙萬有,分爲世界門及第一義門。世界門認諸法爲有,人我非無,不知一切諸法,皆從因緣而生,離因緣則滅,雖有亦假,似有實無。進而入第一義門,則說人空法空,五蘊假和合中,實無常實之人我,曰人空觀。五蘊諸法,但有假名,並無實體,曰法空觀。二空深理,至此宗乃顯然揭出。此宗于鸠摩羅什大師之後,僧睿,僧導,僧柔,法雲等代相遞傳,至唐漸衰。
叁、禅宗:禅宗者,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門也!此宗主抱定一句話頭,真實參究,以期澈悟,所謂剿滅情識,澈證心源者是。梁武帝時達摩來華,六傳至慧能,其道大行,其後更分爲沩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派。宋代此宗獨盛,迄今猶爲盛行。
四、律宗:此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爲依據,以持戒而淨除身、口、意諸惡業。此宗始于智首,至道宣而大成之。道宣承智首教系,于終南山弘通戒律,世稱南山律師,稱其宗日南山律宗。道宣之後有文綱道岸等代相遞傳。近世弘一律師,深研律學,且力行之。著有四分律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等書。
五、天臺宗:此宗肇始于北齊慧文,傳于慧思,而集大成于隋之智顗。智顗居天臺山倡立此宗,因山爲名。此宗以法華經爲依,立一心叁觀—空觀、假觀,中道觀之圓融無礙法門。智顗于陳宣帝建德七年入天臺山開拓道場,廣說教法,判五時,開八教,廣攝群籍,歸宗法華。宗風大盛,此宗代有傳人,迄今宗風不墜。
六、華嚴宗:此宗以華嚴經爲據,顯示法界緣起,十玄六相的妙義,表現事事無礙,相融相即的旨趣。唐初杜順和尚依經立觀,爲此宗的初祖,智俨,法藏相繼之,法藏世稱賢首大師,爲此宗之集大成者,故此宗又有賢首宗之稱。唐武宗及後周世宗二度法難,宗風衰微。近世研究者頗多。
七、法相宗:一名唯識宗,依楞伽,阿毗達摩,華嚴,解深密,菩薩藏等六經,及瑜珈,攝大乘,成唯識等十論而成立。其教義爲宇宙萬有,悉爲識所轉變;叁界唯心,心外無法;吾人僅從現象求之,而不知此乃吾人自心所變之影象,而非實有之景物,則惑之甚也。唐代玄奘大師纂譯成唯識論十卷,此宗乃立。由窺基,慧沼闡揚之。晚唐之後,此宗漸衰。近來研究者頗多。
八、叁論宗:依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以開宗。百論,爲提婆菩薩所造,破世間出世間之邪,以顯一切之正。中論及十二門論爲龍樹菩薩所造,前者破大小二乘之迷,通于大小兩教,後者破大乘之妄執,以顯大乘之真義。姚秦時鸠摩羅什大師譯叁論,盛弘此宗,展轉相傳,至隋之吉藏作論疏,而大成之,盛極一時。宋以後論疏散佚。今則論疏複由日本續藏中得來。
九、密宗:亦名真言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等真言密教爲依據,以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四曼—大,叁,法,羯四種曼茶羅。及叁密—身,口,意,爲教義,取“叁密相應,即身成佛”的方法。唐時善無畏,金剛智等來華大闡密教,爲此宗之始。此宗至明代失傳,今日中國流行者,爲蒙藏之密教,蓋亦此宗之支流也。
十、淨土宗:此宗以淨土叁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爲依據,教人起信發願,以念佛爲行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法門。此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智下愚,均可修持,而成功則一。東晉慧遠大師,于廬山結社,爲此念佛法門之始,其後昙鸾,道綽,善導叁師次第相承,以及永明延壽,蓮池,蕅益,省庵,夢東諸大師代有闡揚,使此念佛法門,遍及國內。近世印光大師一生專弘淨土,教化尤盛。
以上各宗,有大小乘之分者,俱舍成實二宗,屬于小乘,其余八宗,屬于大乘,有密教顯教之分者,密宗屬于密教,其余九宗,屬于顯教,有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分者,淨土宗屬于易行道,其余九宗屬于難行道,這是自來判釋佛教各宗的大要。
第五章 佛教的世界觀
一、世界問題的意義
本文在叁、四兩章裏,介紹過佛教的起源,和輸入我國弘布的情形:接著再要介紹的,是我們爲什麼要研究佛學——釋迦牟尼佛所創說的學說,也就是佛法——佛說的法。和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
釋迦世尊住世時,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其究竟的意義乃在于破除我、法二執。我執是主觀的我,法執是客觀的宇宙。換言之,佛法的內容無非是剖釋人生——我,宇宙——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的真相的法則。我們生而爲人,怎能對我們自己,和我們所處的環境一無所知?我們要認識自己,認識環境,就不能不研究佛法。至于學佛的目的,說來也很簡單,那就是我們在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之後,即不再爲自己和環境所困惑煩惱,因而“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我們自己得到解脫和自由。
其實所謂佛法—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本來就是宇宙自然的法則。這“法”是宇宙所本有,非釋迦牟尼佛“創造”或“製定”,佛常說:“法爾如是”,意思是他說的法,在自然法則上本來就是如此,但這法是釋迦牟尼佛以他至高無上的智慧所發現。佛發現了人生宇宙的奧秘,因而解脫成了“覺者”,佛不因此獨善其身,更發願把這奧秘向衆生宣說,希望衆生依他所說的教法學習修持,也洞了這種奧秘,也成爲覺者,這就是世尊說法的本懷。
說到宇宙人生的奧秘,就有許多使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比如說,宇宙由何而生,依何而立?它在時間上究竟有多久,在空間上究竟有多大?宇宙間繁雜萬端的事事物物,究竟有沒有一個規律,或是一個主宰?再比如說,人生由何而來,往何而去?生命的價值何在,意義又何在?千古以來,多少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都在探索,但都沒有找到圓滿的答案。千古以來,能夠把這些問題圓滿解決的,只有佛教。這裏在未談及佛教的世界觀以前,我們先看哲學上對宇宙人生作何解釋。
佛教所謂世界,就是普通所稱的宇宙。准南子雲:“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佛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名世,東南西北上下四維名界。”這二者同是無量空間,和無限時間的合稱。因此,佛教的世界觀,也就是普通所稱的宇宙觀。
所謂宇宙觀,是人類對于宇宙的構成與變遷,及人類在宇宙間所處地位的一種看法或見解。曆來東西方學者,對于此一問題,百說雜陳,理論甚多,唯心唯物,各有所見。茲略述數家,以見一斑。
一、唯物論:唯物論者的宇宙觀,肯定宇宙間最基本的東西,只是物質,除去物質,則無所謂世界。進而言之,人亦爲物質。該派學者以爲,人若去了心髒或大腦,即不能思想,因此認爲思想必倚存于物質之身體,則無所疑。故當人死之後,肉體死亡,精神亦隨之消滅。故而不承認宇宙間有所謂精神的存在。該派學者更進一步認爲宇宙間任何一種活動,都是由于物質的活動。所謂因果,條理,時間,空…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