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者;他以爲人生的善惡,並沒有一定的標准,不過因社會習慣而來。因此,社會習慣所謂善惡,未必就是真善惡,所以爲善爲惡不應有業報。
二、末伽梨拘舍羅——他是主張宿命論者;他以爲人的行爲及命運,皆受自然法則所支配,非人力所可如何。所以人若求解脫,只有聽其自然,到了命中注定該解脫的時候,自然就會解脫。因此他主張一切聽于命運。
叁、阿夷多翅舍欽婆羅——這是一位古代的唯物論者;他主張人生由四大——地水火風四種物質構成。物質之外,更無生命。人死之後,一切斷滅。所以他主張人應追求目前的享受,而排斥一切倫理道德。
四、浮陀迦旃延——他主張心物二元不滅論,他說人生由七種要素——地水火風苦樂生命——合成,生死僅爲七要素集合離散現象,七要素本身並不因此而有生滅。
這些見解,或爲無因論,或爲斷滅論,皆有所偏,而非中道。千古以來,能說出我人的生死由來,人生的價值意義的,只有釋迦牟尼世尊。他以至高無上的智慧,洞見叁界有情的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的真相;把宇宙人生之謎,作了個圓滿的解答。世尊對人生問題作何解釋呢?這應先自我人的生死由來說起。
二、佛性與妄心
釋迦牟尼世尊于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之際,世尊雲:“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世尊說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智慧德相是什麼呢?原來智慧德相,就是萬德萬能的佛性。
佛性又稱真性,自性,常住佛性,妙真如性,真如實相等。名稱雖然不同,實際上是一個東西。它就是我們各人原具的本性。這種本性,本來就具足萬德萬能。它靈明洞徹,湛寂常恒,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與佛無二,但由于無始以來,被妄想執著掩蔽了本體,使具足的德能不能顯現。這好比一面光明的鏡子,蒙上了塵垢,蓋沒了鏡體固有的光明。不過鏡面雖蒙塵垢,而其原具的光明並未損減,一旦揩去塵垢,光明依然可以顯現。
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本性原來靈明洞徹,萬德萬能,但因妄想執著,以致起惑造集,輪回六道。這種妄想執著又稱無明,無明梵語尾彌,意思是指闇鈍之心。闇鈍之心並非指我人的肉團心,而是指我人感受、思惟、分別、認識,對境攀緣的妄心。
事實上,佛性與妄心,智慧德相與妄想執著,原本不是兩樣東西,但因有了真妄,動靜,明闇的不同,所以就有了佛性和妄心的分別。性譬如水,心譬如波。水是靜態,水靜則明朗;波是動相,波動則昏亂。水是體,體則真實不變;波是相,相則虛幻生滅。這其中雖有動靜明闇真妄之別,但在本質上仍是不二的。
靈明洞徹,湛寂常恒的本性,只因妄想執著,成爲妄心。這妄心,就它的闇鈍來說,叫做無明;就它的能障覆自性來說,叫做業障;就它的熏習纏縛來說,叫做習氣;就它的動擾不安來說,叫做煩惱。總之,無明、業障、習氣、煩惱,都是虛妄生滅,幻化不實的東西。
關于妄心的作用,大乘義章中有一段說明:“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執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這就是說,我們萬德萬能,靈明洞徹的本性,因爲妄想執著,而幻生起一種不明的幻覺——無明,這種無明與本來圓明朗照,湛然常住的本性和合起來,相續相牽,熏習不已,便成了阿賴耶識。因此,就使我們原始清淨純真的本性,變成了染淨交參的識,這識再因妄想而起概念——佛法上稱阿賴耶識中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佛法上稱爲阿賴耶識中的相分。這樣一來,使我們本來靈明洞徹的本性。就因無明而發生變化。好比澄清的水因微風而起了波紋——幻相,這時,本性已因無明的汙染而成識,此識中又有了兩種分別:一者是由心所生的境——幻相,又稱相分;一者是緣其幻相的見照作用——見分。有了相分見分的幻覺後,接著又起了一種錯覺——末那識的産生。末那識不知道相分見分同是本性的幻影,因而執著見分爲我——我之能見;執著相分爲我所——我之所見。如是執著不已,礬緣不息,由這個錯覺的我而礬緣,分別,取舍我所有的一切事物——我所愛,我所憎,我所好,我所惡。于是由此中更産生了一種虛妄的想像——意識。意識出現之後,喧賓奪主,不但代有了本性的地位,並把阿賴耶識和末那識也置之腦後。它成了人生——其他有情亦然——的主宰,好其所好,惡其所惡,——去胡作亂爲。同時,意識尚有一批助手——眼、耳、鼻、舌、身,五識。藉著這批助手的力量,貪圖五欲——財色名食睡的快樂,而有貪嗔癡慢疑諸煩惱。由此而造下無量善惡之業。但意識是妄想執著而有,本來幻化不實,當人生四大分離——死亡之際,意識隨之散滅,只留下一個生死流轉的根本——阿賴耶識,去承受那因善惡之業所招致的果報。
阿賴耶識何以是因業受報的根本呢?我們且看下一節的說明。
叁、阿賴耶識
大乘佛法的法相宗中,把我人這一顆對境攀緣的妄心,分析爲八個識,這八識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中的前六識,系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生。六識中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五識,只能了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不能代表別種識發生作用。而第六意識,則是由前五識所引,助它們發生作用的。譬如眼之見色,只能了知是色,至于這色是黑是白,則有賴意識的分別計度。耳之聽音,只能了知是音,音之含意也賴于意識的分別計度。所以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此外,意識尚能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沆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即研究到此前六識爲止。但在大乘佛法上的分析,尚有七、八二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第七末那識,譯爲意,但因恐與意識相混,故保留末那的譯音。末那識的作用,是執定阿賴耶識中的見分爲我,而恒審思量之,所以它的特點,是“執我”和“思量”,因爲執我,所以與我癡(因無明故,不自知我相的真理曰癡),我見(執五蘊假合的我爲真我),我慢(因我見而有倨傲自高的心理),我愛(于所執我而生之貪愛)這四煩惱常相應不離。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這一個念頭,所以就成爲一切衆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八識中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又名藏識,它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也是無始以來,生死流轉的根本。此識中含有生滅,及不生不滅二義;不生不滅者,是覺,是真如,是本性;生滅者是不覺,是妄心。
梵語阿賴耶,意爲無沒,我國譯爲藏識。稱無沒者,是因它曆劫生死流轉,永遠不滅壞;譯爲藏識者,因它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義,它是一切業力——善惡種子寄托的所在。
一切衆生,每有起心動念,或發爲語言行爲,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結果受報之前,都寄藏在此識中薰習,所以有能藏義。前七識的心心所法,算是能薰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的所薰所緣,故有所藏義。第七識恒執定此識中的見分爲我,而爲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在八識生起的順序上說,此識最先生起。爲諸識之首;但若由末歸本而言,則排居第八。此識爲識之總體,亦爲一切善惡業力之所寄托,故衆生死亡後,前七識俱滅,惟有此識受善惡業力之所牽引,在六道中再去投生受報。衆生死亡前七識雖滅,但它們的功能仍存在于第八識中,所以受生之後,依然又起惑造業,使業種繼續積存,因此阿賴耶識也就在六道中生死流轉,永無出頭的一天了。
阿賴耶識如何生死流轉呢?這要從佛法上的十二緣起觀說起。
四、十二緣起的生命觀
十二緣起,又稱十二因緣,亦稱十二有支。這是依因果法則,以開示有情生命叁世相續的真相。
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其中,無明是過去之惑,行是過去之業,由識至受五支是現在苦果;愛,取二支是現在之惑,有是現在之業,生和老死是未來的苦果。這樣由惑造業,由業受苦,由苦而複惑,因惑複造業,複受苦,就是有情生命流轉的惡性循環。但在這循環中因業受苦的根本,就是上節所說的阿賴耶識。
生命的來源,由于無始以來本性因染成識,因妄想執著造作之業力寄托于識中,此識複受業力支配,在六道中輪回升沈。因此,我們可以在此說出生命的奧秘,那就是,生命的根本,是阿賴耶識——也就是俗稱的靈魂。生命自六道而來,複往六道而去——事實上也無所謂來去,只是這個識,受著業力的牽引,在這六類衆生的生命之流裏,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一旦因緣會合,生入人道,那就成了五蘊和合的我。
其實,識與名色結合的生命,並不一定就是人,不過叁界六道,以人爲中心,所以我們在討論生活問題時,亦假設以人爲對象。假設說,神識以過去業力之因,生入人道,那麼在十二因緣的現在果報上說,就是倒識入胎,與父精母卯結合而成生命。此生命發育至六根具備,出生人間,漸次成長,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昧觸法六塵的感觸,而有苦樂的感受。這便是十二因緣中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
有了苦樂的感受,就會躲避痛苦,追求快樂,此不獨于人,動物皆然。既然追求快樂,自然就有貪愛——貪財愛色,爭名奪利。然而過份擴張自己,就難免不影響別人。少數人快樂,多數人難免痛苦,痛苦的人爲了求得快樂,又不兔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當然,人群中也有舍己爲人的仁人志士,克己安份的善良人民。但人的行爲不管是善是惡,起心動意,皆是業種。這業種印入藏識——阿賴耶識中,以業的善惡,支配未來的生命——善者超升,惡者沈淪,一切皆…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