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造作,沒有什麼上帝和神祇支配。以上是十二緣起中現在叁因的愛、取、有,叁支。
未來之果呢?則由現在之業因,再去受生,再去受報,再作業,再老死,依然在生命之流裏,延續無盡。
今將十二緣起的內容圖示如下:
┌無明——本性妄想執著而有之迷惑煩—┐
┌過去二因┤ ├過去惑業
∣ └行——行爲造作之業————————┘
∣
∣ ┌識——爲過去業力牽引,妄生顛倒分別而入胎之識———┐
∣ ├名色—五蘊的總名,在母胎中發育的精神與物質之混合體┤
十∣ ┌五果┼六入—在母胎中發育至六根具備———————————┼現在之苦
二∣現∣ ├觸——出胎後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感覺—————┤
因┼在┤ └受——由好惡刺激而有苦樂的感受——————————┘
緣∣ ∣
∣ ∣ ┌愛——對五欲六塵的貪愛————————┐
∣ └叁因┼取——因貪愛而生之執著心———————┼現在惑業
∣ └有——因貪愛執著而造作出善惡之業———┘
∣
∣ ┌生——因業力而致未來所生五蘊之身————┐
└未來┤ ├未來之苦
二果└老死—諸根朽壞爲老,諸蘊破壞名死————┘
五、業與輪回
業的梵語是羯磨,爲造作之義,我人在思想上,或因思想發之于身體語言的善惡諸造作,俱名爲業。佛經俱舍論中說:
“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
中阿含經中說:“思業與思已業”。思業即是意業,思已業即是思而發之于身語的動作。這叁者,合稱爲身,語,意叁業。
業有善、惡、無記叁性。善業能招致善果,惡業能招致惡果,無記業既不是善又不是惡,故不感果。
身、口、意叁業,能感果的是善惡二性,這叁業善惡的內容如下:
┌身業:放生,布施,淨行。
十善業┼語業: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诤語。
└意業: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
┌身業:殺生,偷盜,邪淫。
十惡業┼語業:妄語,绮語,兩舌,惡口。
└意業:貪欲,嗔恚,邪見。
以上身口意叁業,以意業爲主。身語二者,皆受意之支配。蓋在意念上若無貪嗔癡之意念,行爲上則不至有殺盜淫之惡行也。
關于業,使人頗難于了解,它無形無相,無質無量;但起心動念,皆成業種,且又永不磨滅,恒久存在,遇緣則起現行。我們如果勉強作一個比方,不妨說是我人意識裏的印象。我人每有起心動意,以及語言行爲,不拘是善是惡,意識中必留一印象——這就是業種印入八識田中,八識田,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我人身心行爲給意識中留下的印象,雖然有深有淺,但並不因時間的久暫而磨滅。對于某一事物,印象深刻者,固然終生難忘,且每因對此事之印象而影響及我人的心理及行爲;但即是印象至淺至微者,也將永久存留于意識中。現代心理學解釋夢是潛意識的活動。在我人意識上已不複記憶存在之事物,而在潛意識中仍然存在,這固然證明印象不滅,同時也表示業力亦是不滅的。
我國大學者梁啓超先生,在“佛陀時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綱要”一文中,對于“業”有一段頗爲詳盡的解釋,今摘錄如下,以助我們對業的了解。
“業梵名Karma,音譯爲“羯磨”。用現在話來解釋,大約是各人憑自己的意志力不斷的活動,活動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性格,這性格又成爲將來活動的根底,支配自己的命運。從支配命連那一點說,名曰業果或業報。業是永遠不滅的,除非業盡——意志停止活動。活動若轉一個方向,業便也轉個方向而存在。業果業報決非以一期生命之死亡而終了,死亡不過這“色身”(物質所構成的身體)循物理的法則而聚散。生命並不是純物質的,所以各人造業,並不因物質身體之死亡而消滅。死亡之後,業的力會自己驅引自己換一個別的方向別的形式,又形成一個新生命,這種轉換狀態名曰輪回。懂得輪回的道理,便可以證明業力不滅的原則。”
“業的形相究竟怎麼樣呢?諸君聽見過那些收藏宜興茶壺的人的話嗎?茶壺越舊越好,舊茶壺而向來所泡都是好茶則更好,爲什麼呢?每多泡一次茶,那壺的內容便生一次變化,茶吃完了,茶葉倒了去,洗得幹幹淨淨,表面看來什麼也沒有,然而茶的“精”漬在壺內,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漬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如此泡過二次叁次乃至幾千次,每次漬一點,每次漬一點,久而久之,便不放茶葉,拿開水沖進去,不到一會,居然有色有味,可以當茶喝。吃鴉片煙的人亦然,他們最講究用舊槍舊鬥,非此不過瘾,因爲舊槍舊鬥漬有無窮的煙精。這種茶精煙精,用佛家語,便可說是茶業煙業...”
業力並不因肉體的死亡而消滅,肉體死亡之後,棄力寄托于阿賴耶識中,此識複受業力的支配,再與物質結合另形成一新生命。但另形成的新生命是人是畜,是飛禽是蟲蟻,阿賴耶識本身不能自主,全受業力的牽引。佛經上說業力牽引阿賴耶識的情形是“譬如討債,強者先牽。”那就是說那一方面的業力最重,就偏墮到那一方面去。
叁界有情,因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因受苦複迷惑,這惑,業,苦叁者,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但因惑所造之業有善惡輕重之分,因之其獲得的果報亦有六道中苦樂之別。業識在六道中生此死彼,生彼死此,就叫做六道輪回。
所謂六道,是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前叁者稱叁菩道,後叁者稱叁惡道。其中天道福報最厚,樂多苦少,系修上品十善所感之果。人道苦樂參半,系修中品十善所感之果。修羅道福報如天,而嗔恚心重,鬥爭不止,系修下品十善所感之果。下叁道之畜生道,愚癡無知,吞噬虐殺,系造下品十惡所感之果。餓鬼道常受饑餓,故曰餓鬼,其痛苦甚于畜生,系造中品十惡所感之果。最下者爲地獄道,系造上品十惡,召此極端痛苦的果報。然在此六道之中,各道中的苦樂福報亦繁殊萬端。如人之有富貴貧賤,窮達壽夭;畜之有飛禽走獸,蟲蟻魚蝦。鬼道中有無財、少財、多財諸類;天道中分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總之皆是業力之所召感,善升惡墮,理所固然也!
叁界六道之衆生,如下圖所示。
┌欲界(具有男女飲食之欲的世界)———┬ 地獄道
│ ├ 餓鬼道
│ ├ 畜生道
叁界┼色界(離男女飲食之欲的有形世界)┐ ├ 修羅道
│ │ ├ 人 道
│ │ └┐
└無色界(無形色的心識世界)———┴—— 天 道
六、佛教的人生觀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執著而起的妄心;認識了生死流轉的根本——阿賴耶識,和支配此識的力量——業力;了解了十二因緣,叁世因果,六道輪回之後,再來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及我人立身處世的態度,這樣就有了一個准則——那就是以佛性,以阿賴耶識,以業力,以因果諸立場,來衡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是佛教的人生觀。
第一,我們自因果的立場來看人生;因果,具足應說是因緣果報。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異的基本法則,這法則的特點,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必有所結之果;所結之果,亦必有所造之因。諺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何因,得何果,這在因果法則上是絲毫不爽的。
人生的因果,有善惡兩面,種善因獲善果,種惡因獲惡報。因果通于叁世,有因必將有果,所謂“欲問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問未來果,現在作者是。”我們現在的境遇美滿,固不必躊躇滿志;我們現在的境遇困苦,也無須怨天尤人。由于過去的善因使我們現在境遇美滿,現在若不續種善因,未來必然困苦;由于過去的惡因使我們現在境遇困苦,現在若能努力向善,未來的境遇也必將改善,所謂鑒因知果,明乎此,對于我們立身處世的態度,就可以思過半矣!
第二,自業力的立場來看人生:世界的美醜,人生的苦樂,皆由衆生的業力所招致。前者是由于衆生的共業,後者是由于個人的別業。所謂業力,也就是過去行爲的結果。我人有身、口、意叁業,這叁業,可以爲惡,亦可以爲善。爲惡者,意念上的貪欲、嗔恚、邪見;行爲上的殺生、偷盜、邪淫;語言上的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爲善者,意念上的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行爲上的放生、布施、淨行;語言上的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诤語。而這些善惡之業,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間的差別。所以,如何淨化我們的意識,創造我們未來生命的環境,這是我們人生努力的目標。
第叁,自阿賴耶識的立場來看人生:阿賴耶識是生命的根本,萬法的本源。它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含有淨染兩面。在無始以來,它在六道中生滅相續,永無止境。它的本體,雖因汙染而長在六道,但若淨化亦可超登聖域。由此觀之,使我們知道我們肉體的軀殼雖然短暫渺小,幻化不實,但我們生命的本體則是永恒存在。所以人生的價值,不在目前的肉體上感官上的享樂,而在永恒生命本體的淨化。淨化本體的方法,則是以佛法上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來淨除我們心識上的六弊——悭貪、毀犯、嗔恚、放逸、散亂、愚癡。這六弊淨除了,我們生命的本體即可恢複本來的明朗,獲得永恒的解脫。
第四,自佛性的立場來看人生:我們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萬德萬能,與佛無異,只因一念無明,爲煩惱習氣所纏縛,才輪回六道,沈淪苦海。雖然如此,但我們的佛性終無損減,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佛經上說:“衆生是未覺的佛,佛是已覺的衆生”。我們具有佛性,未來終當成佛,則生命的價值是何等的崇高?我們豈可自暴自棄,輕視自己?孟子說:“堯亦人也,舜亦人也,有爲者當如是”,佛經上說:“彼既丈夫我亦爾”。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幸得人身,幸聞佛法,是應如何的努力爲善,以洗除本性上的無明煩惱,發揚本具的德能光輝,以期還我本來面目,達于覺…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