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P15

  ..續本文上一頁者——佛——的境界。這是我們人生價值最高的目標。

  佛教的人生觀,是積極的,樂觀的,創造的人生觀。它要我們鑒因知果,避惡趨善,淨化生命的本性,發揚人性的光輝。果能人人如此,則娑婆國土也就會轉化成極樂世界了。 .

  第七章 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理

  一、大小乘的區別

  佛法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以世間法爲權假,以出世間法爲究竟。出世間法有大小二乘,以小乘爲權假,以大乘爲究竟。世間法又稱世谛,爲迷情所見之世間事象,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男女老幼,色聲香昧等。然而這一切只有假名,而無實體,故又稱爲假谛。出世間法又稱勝谛,爲聖者所見真實之理性,于假名之中,有不假者存在。不假曰真,故又稱曰真谛。

  乘是運載的意思,乘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可以離苦的此岸,到達樂的彼岸;離煩惱的此岸,到達清涼的彼岸。至于所謂大小乘者,概略言之,小乘譬如腳踏車,用以自載,大乘譬如大汽車,自載兼以載人。小乘行者,爲了自度(拔一己之苦)自利(得一己之樂),大乘行者,爲了自度度人,自利利人。小乘修觀無常行,對于宇宙萬有,只說其生滅現象;大乘究竟觀一切法;于生滅現象外,更說明不生不滅的平等真如的本體。小乘修四谛,十二因緣;大乘修六度。小乘但破我執,斷煩惱障;大乘破我法二執,斷煩惱障、所知障;小乘證阿羅漢辟支佛果,大乘證大覺果——佛果。

  大小二乘,是出世間法的修持,若概括世間法來說,有所謂五乘佛法;五乘者,是人乘、天乘、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人天二乘是世間二乘,聲聞、辟支佛、菩薩是出世叁乘。出世叁乘中聲聞辟支佛是小乘,菩薩是大乘。這五乘佛法,概括了佛法的全貌。

  我人要了解出世間法,不能不先自世間法說起。所以本文前二章,介紹了萬法因緣生的佛教世界觀,和十二緣起的佛教生命觀。但是,如此解說宇宙和人生,並非佛法的究竟,佛經中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由此可知所謂宇宙人生者,只是迷情所見,所以進一步要介紹出世間法——覺的境界。

  出世間法有大小二乘,現在先自小乘說起。

  小乘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根本教法,所以又稱爲原始佛教。原始佛教的教理,是叁法印,四聖谛,和十二因緣。這裏先自小乘佛法的叁法印說起。

  二、叁法印

  叁法印,是釋迦牟尼世尊,自人生現實的生老病死問題中,研究其果,推察其因,所觀察出的現實上的真理;這真理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小乘經典中,判斷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叁法印來衡量。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生住異滅,刹那不住。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這一切,均屬無常。

  釋迦世尊于過去因中修行時,帝釋化爲羅刹,對釋迦說半偈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釋迦請說全偈,帝釋曰:“我以人爲食,汝能舍身食我,我則爲說。”釋迦許之,帝釋複言:“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釋迦聞竟,乃攀登高樹,自投于地。此時羅刹複現爲帝釋,自下抱之,頂禮贊歎。

  何以釋迦世尊爲此半偈竟舍身以求?實因這十六個字括盡了世出世間的一切真理。前半偈是有漏的世間法;下半偈是無漏的出世間法。

  宇宙萬有,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既是因緣所生,自不免有遷流變化。因此,有情的生老病死,萬物的生住異滅,世間的時序流轉,宇宙的成住壞空,這一切都脫不出無常的範圍。

  曹孟德短歌行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朝露,是生滅無常;杜子美離亂詩雲:“時難年饑世業空,兄弟羁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骨肉流離,是聚散無常。李太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春滿殿,只今惟有鹧鸪飛。”由宮女如花到鹧鸪亂飛是世事無常;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燕子,入百姓家,是繁華無常。

  再如:“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似雪。”是青春無常;“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人事無常。“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戎樓空。”是盛衰無常,“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是時序無常。總之,因緣所生法,生滅代謝,遷流不息,原是必然之理。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世間真相,本來如此。

  無常,不僅只是詩詞裏的句子,以科學立場而言,由微塵至世界,由地球至銀河系,都是不停的在流轉變遷。拿人來說,在生理上,毛發爪甲的代謝,血液淋巴的循環,是無時或止的。時時刻刻有老的細胞死亡,時時刻刻有新的細胞産生,在這不停的生滅變化中,使一個人自幼小變的壯大,壯年者日漸衰老,衰老者終至死亡。在心理上,前念甫滅,後念已生,刹那刹那,不得停生。這顆妄心,終日間因緣攀境,而所礬的境,卻又轉瞬即逝。人的一生像是一幕電影,放映機中的膠片不停的轉,銀幕上的影子也不停的動。前影將逝,後影即顯,後影將逝,再後的影子又接上來。銀幕上一旦現出空白,表示故事告終;心理活動一旦停止,這一期的生命也就即此結束。所以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但是,佛法中的無常,只是變滅,而不是斷滅。這種變滅是前滅後生,相續不斷。而這種生滅代謝,相續不停的情況,就是人生和宇宙間,一切現象的真理。

  其次再說無我。世間萬法,自時間上看,生住異滅。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間上看,因緣所生法,賴衆緣和合而有,無真實之萬物,亦無真實之我。

  在佛法上說,所謂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和合體;自科學上說,人是由碳,氮,氫,氧,硫等十五種原素構成的。但不論是四大五蘊,或十五種元素的結合,大體說來,所謂我,不外精神肉體二部分。而我人所執著的,也就是以這個精神肉體結合的假相爲我。但是,仔細分析起來,在這個假相中,到底是精神是我呢?還是肉體是我?如果肉體是我,那麼是頭是我?還是腳是我?是肝是我?還是肺是我?若說人的主宰是心(生理學上告訴我們,心髒只是循環系統中壓銜血液的器官),那麼摘除了頭顱四肢後還成不成爲我?若說人的主宰是腦(醫學上謂大腦司記憶,想像,思考,判斷;神經司傳導。然自佛學眼光視之,肉體之腦與神經,有如燈泡電線,只是工具,若無生死流轉的根本“識”之主宰,則猶如燈泡電線未通電流,是不能發生作用的。)那麼截去四肢和軀幹還成不成爲我?

  如果說肉體不是我,精神才是我。那麼人的情緒喜怒哀樂,轉變無常。究竟喜時是我?怒時是我?笑時是我?哭時是我?

  在人體生理方面來說,由于細胞的新陳代謝——紅血球的壽命只有數星期,一般細胞幾個月,毛發爪甲的代謝更爲明顯。這樣看來上,叁十歲的我,全然不是叁歲時的我。在心理方面來說,年青時的我坦白誠懇,熱情慷慨;年老時的我自私悭吝,冷漠保守。這樣看來,究竟那個熱情慷慨的青年是我?還是這個冷漠悭吝的老者是我?

  真正的我,只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但此真如佛性,爲妄想執著所遮蓋,就執著這個五蘊假合之相爲我。而此五蘊假合之相,不能常住,沒有自體,所以于四大五蘊之中求我,畢竟了不可得。

  最後說到涅槃寂靜,涅槃,譯爲圓寂,亦譯爲滅。大乘義章雲:“外國涅槃,此翻爲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譯之爲滅。離衆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爲滅”。

  衆生以我執之故,起惑造業,因業受報,所以我執是生死流轉的根本。若無我執,則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的涅槃。

  涅槃是從無常無我的觀察中,深悟法性寂滅,而獲得的解脫。由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可知宇宙人生的現象,並無任何固定的實體存在,只是刹那生滅的連續狀態。無常是空,無我也是空,因此,釋尊的根本思想,就是以空爲根本而有的緣起觀。叁法印也是以空爲基礎的。

  那麼,空倒底作何解釋?我們再看下一節。

  叁、空與苦

  社會上,許多人都會說幾句“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等佛經上的術語,甚而有些人拿這些術語,當作諷嘲佛教的口頭禅。但是你若問他什麼是四大,什麼是色,什麼是空,恐怕多數人答覆不出來。

  在耶稣教的宣傳品上,也常有些:“空,空,空。空,空,空。人生到頭一場空。”一類的句子,玩味他們所說的空,約是指空無所有而言。因此,就難怪有些人說:“人生幾十年,還不是一場空夢,何不看開一些,吃點兒,喝點兒,落得個眼前受用。”這話一傳再傳,人雲亦雲,結果使社會上産生了多少個落得眼前受用的“達觀人士”,也增加了多少個覺得人生是“空無所有”的悲觀份子。

  不錯,佛教是講空的,但佛教的空,決不是空無所有。佛法上說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何以見得?我們且看佛經所說。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關于五蘊,本文中曾屢屢談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約相當于物質,受想行識則屬于精神。這些前章中已有介紹,此處不再詳述。此處要說明的,五蘊何以皆空?簡單說來,所謂五蘊,也是因緣所生,而非實有。色從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識由妄想分別而有,究竟皆無實體,故曰皆空。

  宇宙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既由因緣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無此物,既滅之後亦無此物。即在其生後滅前,也不過是因緣和合下一時所有的幻相,本無自性可言。比如以桌上的一冊書而言,書是衆緣和合——集著作者,出版者,製紙者,印刷者等若幹人力物力而成。有一天,這冊書破損散佚,或火焚成灰,水溺成漿,就叫緣盡而滅。在其生後滅前期間,亦不過是一時“假有”。何以說是假有呢?因爲所謂書…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