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言先習五戒,自歸于叁。何謂五戒?一日慈心恩仁,不殺。二曰清廉節用,不盜。叁曰貞良鮮潔,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達自明,不亂。何謂叁自歸?一曰歸佛,無上正覺。二曰歸法,以禦自心,叁曰歸衆,聚衆之中,所受廣大,猶如大海,靡所不包。”
如上所說,叁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信仰修學的佛教,是爲佛的教法,立此教法的,就是佛——在我們娑婆世間來說,立此教法的,是釋迦牟尼佛。佛所說的教,稱爲法——叁藏十二部經典,都是法的範圍。傳持佛的教法者,稱爲僧——僧者“和合衆”之義,衆比丘同居一處,和合無間,同修聖道者,謂之曰僧。此佛、法、僧叁者,合稱爲叁寶。
皈依者,皈是皈投,依是依伏,如子之皈父,如民之依王。把我們的身形壽命,交付給佛,交付給法,交付給僧。就是皈依叁寶。
在家修道的人,爲什麼要皈依叁寶呢?佛在涅槃經中說:“皈依于佛者,是真優婆塞,終不更皈依其余諸天神;皈依于法者,則離于殺害,終不更皈依外道諸典籍;皈依于僧者,不求諸外道。”
其實佛法僧叁者,也就是佛教的全部內容,這叁者有如鼎之叁足,缺一不可。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修行佛道的基礎。至于五戒,本文中屢有提及,不再贅述。
叁皈五戒,都有一定的儀式,那就是在皈依師或授戒師——受過具足戒之比丘的指導下,在佛前項禮宣誓。受過叁皈五戒後,才成爲正式的佛門弟子——優婆塞或優婆夷。
四、修持的基礎
戒定慧叁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叁學,可以斷除煩惑,超凡入聖。
何以說此叁學是學佛的基礎呢?因爲釋迦世尊的根本教法,本是苦集滅道四聖谛——所謂“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者是。修道,修的是八正道,而八正道,則攝于戒定慧叁學之內,如下表所示:
正語————┐
正業————┤
├戒學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定學
正定————┘
正見————┐
├慧學
正思惟———┘
戒定慧叁學,又稱叁無漏學。戒是止惡修善,依戒資定;定是息緣靜慮,依定發慧;慧是破惑證真,依慧成佛。故此叁學,實爲學佛修道的基礎。茲將此叁學再分述如下:
一、戒學: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軌範。我人起心動意,日常活動,不外身口意叁業,此叁業,可以爲善,亦可以爲惡。所以佛製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惡修善。
釋迦世尊曾說十六字偈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止惡,衆善奉行是修善,自淨其意是斷惑,行此叁者,即是修道。
我人的根本煩惱,是貪嗔癡叁毒,此叁毒以意爲主,發之于身者爲殺生、偷盜、邪淫,發之于口者爲妄語、绮語、兩舌、惡口。故佛門基本大戒,首戒殺盜淫妄酒。然而五戒,是消極的外在的戒惡,進一步更要積極的內發的爲善。爲善,就是把貪、嗔、癡、殺、盜、邪淫、妄語、绮語、兩舌、惡口等十惡,化爲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放生、布施、淨行、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诤語十善。
五戒是消極的戒惡,十善是積極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們在家學佛人所應遵守的。至于出家衆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叁百四十八戒,條文細密,成爲專門學問。以在家人不閱出家律,我們初學佛者可不必研究。
二、定學:定又名禅定,在于治心,修之可免去情慮上的散放,除去精神上的紛亂。
我人身心感受的苦果,是業和煩惑聚集而來的。因此要解脫苦果,先要斷除苦因,苦因的由來,無非是由我們這一顆妄心上發生,試看我人心上的妄念,前念甫滅,後念已生,刹那不停,相續無已。妄念是惑,發之于身口意的意念行爲是業。因惑造業,因業受苦,這就是生死流轉的根本,所以修道在于治心——戒是戒身口的惡業,定是治內心的妄念,要依戒而資定,由定而生慧。
禅定的種類頗多,于修持的方法中再行介紹。
叁、慧學:慧又名智慧,但這種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由定力所證得的大智慧,無漏智慧。智慧梵語般若,譯爲智慧者,相近之辭也。智慧並不能包括般若之含義。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爲妄念遮蔽,如金在礦中,如明鏡蒙塵。礦中之金,本質未損,蒙塵之鏡,光明仍俱,若汰去沙土,拭去塵垢,純金的本質和鏡體的光明,仍然可以顯露出來。正如我們被妄念遮蔽的真心,若用持久的定力,掃除妄惑,歸于一個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脫落,真心顯露,這就是證得“般若”了。
戒定慧叁學,是修道的基礎,不但八正道攝于此叁學,即大乘六度亦攝于此叁學中,故修道者修此叁學,亦即廣行六度也。
┌布施————┐
├持戒————┤
│ ├戒學
├忍辱————┤
六度┤ │
├精進————┘
├禅定————定學
└智慧————慧學
五、修持的方法
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我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皆是以衆生根器習性的不同,而方便立說。事實上,“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門門皆歸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們初學佛者對各種法門,本法法平等的觀點,不生門戶勝劣的執見,這樣才會見理圓融,會入不二。
學佛修道,不在法門之多,而在專一深入,在衆多法門中,我們可選一種與自己根性興趣相近的法門,作爲日常的行持,等到日久功深,自會有所證得。茲簡單介紹幾種修持的方法如下:
一、參禅:釋迦世尊住世之時,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迦葉尊者,破顔微笑,默契于心,世尊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這是禅宗建立之始。梁武帝時,達摩祖師來華,傳衣缽于二祖慧可。至六祖慧能,禅風鼎盛。那時所傳的是直指本心,當下開悟。例如二祖慧可問達摩祖師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祖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慧可半響雲:“覓心了不可得。”祖師曰:“我與汝安心竟”。慧可當下大悟。
再如四祖道信,向叁祖僧璨求道曰:“願師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叁祖曰:“誰縛汝?”道信曰:“無人縛”,叁祖曰:“無人縛何求解脫?”道信乃言下大悟。
後世衆生,根機日鈍,心識上妄想紛纭,不能直下見到,後世祖師才教人以參話頭的方法。
所謂參話頭,是把一向妄想紛纭的心念,回轉過來反照參看一句足以使人發生疑情的話頭,極力參究,力求透脫,忽然至一切妄念照破,洞見心性,而立地悟證。正如雍正禦選語錄序雲:“學者將個無意味語,放在八識田中,奮起根本無明,發大疑情,猛利無間,縱喪身失命,亦不放舍,久而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識盡,並此無意味語,一並亡卻,當下百雜紛碎,觌體真純。”
參禅,須有明師指導,個人盲目修煉,不特恐難有成就,且恐招致魔境,故此處所介者,不過略述其意而已。
二、修密:修密,是口持真言,手結印契,意作妙觀的叁密相應法門。此持咒法門,身口意叁方面都有一定的規則,每持一咒,用手指結印是爲身密;口誦咒文,句句分明,毫無錯誤,是爲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薩的對象,心中觀彼佛菩薩的種子字(以佛菩薩名字的一個字母,代表佛菩薩的本體,曰種子字。)是爲意密。如此叁密相應,修持者心識上的妄念自可不起。惟密宗修持,例須經阿阇梨(軌範師)親口傳授,方有效力,否則一切徒托空談,難獲行證。
叁、觀心:觀心與參禅,都是定學,我人心識之間,妄念相續,刹那不停,俗話說“心猿意馬”,即此之謂。所以我們若用自性來照自心,直下觀察自己的心念,便是伐木斷根的根本辦法。觀心的方法,略言之,就是放下心識上的一切妄想雜念,善惡是非都不去思量,直下靜觀自己的心念,對于幻生幻滅的心念,不去執著,不去遣除,亦不隨其流轉,只靜心觀察,妄念被自心所照,當下便能湛寂不動,以至自然化于無形。大乘心地觀經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觀心法門,亦須隨明師修習。各宗之止觀法門各有不同,故修習此法者,亦須在明師指導下行之。
四、念佛:念佛是淨土宗的法門,此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是易行門中的易行法。這是晉代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社開立此宗,中經道綽、善導、永明延壽、袾宏、智旭諸大祖師的倡導,以其口持六字洪名,方法簡單,容易普及,因而學佛者多修此法門。
此念佛法門將于下章中專門介紹,故其修持方法此處從略。六、學佛的過程
學佛,是由起信而求解,由求解而實踐,因實踐而獲證,其實所謂實踐,所謂修持,也就是降伏煩惑,斷除習氣。我們的煩惑習氣,有多生多劫與生俱來者,有此生生後環境薰習者,這些煩惑習氣,大要言之,不外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見取見;及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由上述的煩惑習氣,而導致這顆妄心,貪染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造諸惡業。因此,學佛者的修持,也就是斷除煩惑,降伏妄心。但要斷除這多生多劫俱來的習氣,談何容易?聲聞四果,修到阿羅漢的地位,才能斷盡見思二惑,而尚有塵沙惑和根本無明存在,所以“斷惑”實不是一蹴而成的事。
不過,“理可頓悟,事須漸修。”經過長久的修習磨練,終能使真心漸顯,習氣漸消。但修習磨練,在我們在家學佛立場來說,並不全需要遁入深山古寺,與社會隔絕,就可使五欲六塵之念泯滅的。因爲煩惑習氣往往是隨人事接觸而發,因此,藉一切順逆的人事境遇而砥砺磨練,也是降伏煩惑的方法之一。
並且,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也並不以解脫一己之苦而滿足,所以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不但是度人,也所以度己。
在修持磨練的過程中,約有下述情形:
我們在未學佛之前,終日間煩惱妄想,以妄爲真,實因貪嗔癡叁毒遮蔽真心,以致墮入主…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