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P4

  ..續本文上一頁役。二者飲食隨時。叁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暇。”傭報主者:“一者早起。二者爲事周密。叁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

  時代背景變遷,主傭關系已不若兩千余年前之密切。但在原則上說:老板與夥友,主婦與下女之間,仍適宜用上述辦法相待也!

  除倫常關系外,世尊常教我們量入爲出,開源節流,整齊清潔,注重衛生。這些,在在都是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善生經說:“先當習技藝。然後獲財業。”雜阿含經說:“始學工巧業,方便積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業生業;余一分密藏,以濟于貧乏。”關于醫藥衛生方面,世尊告誡我們疾病常由下列原因而起:“一、擇余食。二、不親近醫藥。叁、多憂。四、喜嗔。五、不起慈心,向嗔病人。”避免上述的原因,自然少罹病患。患病後應如何調養呢?世尊于五法經中說:“一、病人選擇而食。二、隨時而食。叁、親近醫藥。四、不懷愁憂。五、鹹起慈心,向瞻病人。”

  我們看這些經文,是何等平易,何等切實,而字字都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佛法與人生的關系,自世間法由個人至家庭,社會,國家。以至出世間法說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萬行至于成佛,無一不備。而對著如此高深圓融,博大精微的妙法,如何不使我們五體投地,向佛皈依呢?

  六、佛法與科學

  在部份人的觀念裏,認爲科學是新穎的,進步的,切實的。佛法是陳舊的,落伍的,迷信的。這二者背道而馳,不能相提並論。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暫且不討論,我們先把科學二字的意義討論一下。

  科學有廣義狹義之說,自廣義言,凡以一定對象做研究的範圍,而探求系統的確實的知識者,就叫科學。國父孫中山先生亦謂:“學問之有系統有條理者謂之科學。”自狹義言,則僅揩研究自然界物質的運動法則或發展規律的科學而言。狹義的科學僅指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化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學科;廣義的科學則除自然科學外,社會中的政治、經濟、社會、曆史等學科亦包括在內。

  科學的範圍已如上述,研究科學的方法不外邏輯學中的歸納和演繹。而研究科學的精神,在于純粹客觀,不滲感情,重分折,憑實驗,以求出研究對象的正確結論來。根據上述原則,我們來分析佛法是否合乎科學。

  我國佛經,多由梵文翻譯而來,曆史上幾次大規模的翻譯,如鸠摩羅什大師、玄奘大師等所主持的譯場,規模宏大,人員多達數千,譯場中有主譯、譯語、筆受、證義、潤文等等職別。一經之成,幾經考訂,非特義理與梵本相符,即一音之微,亦辯之至切。此種大規模的譯場,其分工合作,組織嚴密的方法,確實合乎科學精神。

  其次看佛經的組織。南北朝時,道安法師整理傳譯經卷,將佛經判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大段,每大段下又層次井然的分爲若幹小段,這種嚴謹的科判,也合乎科學的精神。再者,每部佛經,開始多有六種證信序—信、聞、時、主、處、衆六項,來說明佛說此經的時間、地點、聽衆等要點,這恰與今日新聞學上的六何—何人、何事、何時、何地、爲何、如何相似,又與科學工作者寫實驗報告,政府機關寫會議紀錄的程序相同。實驗報告開頭要寫主持人,共同實驗者,時間,地點,實驗目標,使用器材。會議記錄開頭要寫會議名稱,時間,地點,出席人,主席,記錄者。所以要這樣寫,是表示此報告或記錄的正確性。殊不知此種形式在兩千數百年前,早已爲結集叁藏的佛弟子所采用。佛經的此種結構,豈非合于科學精神?

  更實際一點說,今日科學上的若幹發現,兩千余年前的佛經上早有記載。筆者是學醫的,茲舉幾點佛經上有關醫學方面的記載與今日科學上的發現加以印證。

  例如,佛說人身是個蟲窠,人體內的蟲約八十種。詳見治禅病秘要經及正法念處經。今日由于寄生蟲學的發達,發現人體內的寄生蟲,由蛔蟲,蛲蟲,鞭蟲,鈎蟲算起,以至于絲蟲,縧蟲,肺蛭蟲,肝蛭蟲,姜片蟲等,不下數十種之多。由此可知佛是大智者,由他慧眼觀察事物的結果,真實不虛。此外,再如修行道地經中所述胎兒在母體中發育的經過,竟與現代醫學中的胎生學有若幹吻合之點。如該經上說:“胎成七日,初不增減,二七日如薄酪。...六七日如瘜肉。...九七日變五泡,兩肘,兩髁及項。十七日續生五泡,兩手腕兩足腕及頭。...”按醫學上胎兒發育的情形,在月余(六七日)時長約叁公分,重約十克,狀如瘜肉。在第叁個月中(十七日)長約六至八公分,重約四十余克,此時四肢漸顯,諸骨化骨點出現,已可與他種動物辨別,故稱胎兒。使人驚異的是,兩千多年前尚無生理學解剖學之名稱,佛經中對此記載竟如此詳盡,誠屬不可思議。

  過去,世人觀念中的世界,不超出地球的範圍,如平常所謂環遊世界,不過是環繞地球一周。所謂世界大戰,也不過是地球上大規模的國際戰爭。而佛經上屢說:“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並不是叁千個世界,而是集一千個世界爲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爲一大世界。因其中含有叁個千的倍數,故稱叁千大千世界。而叁千大千世界祗是一佛攝化之土,經中說,虛空無盡,世界無量,國土衆生無量。所以叁千大千世界亦無量。吾人所處的地球,不過是太空間的一粒微塵。這種說法在科學未發達前,實難爲人接受。但由于天文學的發達,證明銀河系中的星球多至不可勝數,星球間的距離亦大至不可勝數。例如太陽距地球的距離是八分半鍾光年(一光年的距離,爲每秒鍾叁十萬公裏乘一年的秒數)。而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竟達十二光年。更有星球距地球之距離達數十光年者,由此可知佛經上所說的虛空無盡,叁千大千世界無量,皆不是揣測之詞了。

  佛經上說到數字,往往說萬,說億,說恒河沙,無量數,百千萬劫,非算術譬喻所能知。我們不要以爲這種數字過于危言聳聽,試問十二光年是多少公裏,要多少個零才能寫得盡?數月前美國掘到一具一億七千萬年前的動物化石。一億七千萬年較諸人類數千年有記載的曆史,要長出多少倍?

  學者李石岑先生曾謂:“我以爲佛學的提倡,不特對科學毫無抵觸之處,而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一層精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一層正確;科學的效用上,加一層保證。”可見佛法並不違科學,甚而是超科學。科學愈進步,愈能證明佛法的精微高深。

  第叁章 釋迦世尊傳略

  一、太子誕生

  在敘述過本書的緣起,和解釋過社會人士對佛教的誤解後,接著再要介紹的,是佛教的源起和流傳。但要談佛教源起,必自教主釋迦牟尼佛說起,因爲在我們所知的曆史記載上,世間之有佛教,是釋迦牟尼佛降世以後的事情——過去也有諸佛降世,但因時間過久,事迹湮沒,一切無從查考。我們祗就現代曆史文字的記載,來介紹釋迦世尊的應化事迹。

  釋迦牟尼佛,又稱釋迦世尊。釋迦是種族名,義譯爲強勇;牟尼義譯爲寂默,是稱贊之號,稱釋牟迦尼者,意思爲釋迦族之聖者。稱釋迦世尊者,是爲其覺圓德備,出世叁乘,世間六凡,無不共尊,故號世尊。

  兩千數百年前,印度社會階級分爲四種。一爲婆羅門,主持宗教;二爲刹帝利,系王族,掌理政治;叁者吠舍爲商賈,四者首陀羅爲農人奴隸。釋迦世尊是刹帝利族,父爲中印度迦毗羅國國主淨飯大王,母爲摩耶夫人。他于兩千五百多年前降生于世,但在其降世之前,即有種種殊勝因緣。如因果經中所載,在過去無量劫前,燃燈佛住世時,有一位善慧仙人,皈依于佛。並買得五莖蓮花,以供養佛。當時燃燈佛爲善慧仙人授記,將來成佛,號釋迦牟尼。有一天,善慧仙人看見燃燈佛走來,因地面潮濕,善慧即將自穿的鹿皮衣鋪在地上,又將頭上的長發加鋪上去,待佛走過。于是燃燈佛更授記善慧;將來在娑婆世界作佛,度諸衆生。善慧便自此出家,修菩薩行。

  又經過若幹劫後,到迦葉佛時,善慧菩薩功行圓滿,命終生兜率天。兜率天爲欲界空居天的第二層,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爲享福報的天人所居,內院爲位登補處,將欲繼承佛位的菩薩所居。善慧菩薩已登補處,在此天中爲諸天衆演說妙法。嗣因觀娑婆衆生根性已熟,時機已至,便下生人間,成就佛道。

  上面是因果經所載釋迦世尊宿世因緣的故事,下面再介紹世尊降世後的事迹。

  兩千五百八十余年之前,在中印度恒河支流,羅泊提河岸的迦毗羅國,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喜事,那就是國主淨飯大王,在已逾五旬之年得了太子。

  淨飯王早年與天臂城的釋種善覺長者之女摩耶結婚,摩耶夫人溫和賢淑,夫婦恩愛異常,但婚後多年不曾生育,使淨飯王心中留下了一團陰影。直到摩耶夫人四十五歲的時候,夜夢一人乘六牙巨象撲向懷中,自左脅進入腹內。夫人大驚而醒,乃把夢境告訴淨飯王。淨飯王也覺得不可思議。但未久時日,夫人懷孕的喜訊就傳遍了王宮。

  夫人懷孕期滿,按照當時頭生子要回娘家分娩的習俗,淨飯王派了一千侍從,護送夫人歸甯。當途中經過迦毗羅城外的藍毗尼園的時候,夫人一時興起,便命侍從停車,她帶著宮女入園賞玩。在園中她走到無憂樹下,伸手想折樹上的花蕊,忽然間驚動了胎氣,太子由她右脅間降生下來。

  當太子降生的時候,天上樂聲鳴揚,華鬘飄墜,宇宙光明,萬物欣豫。太子落地後,不扶而行,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自己說道:“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時地下隨太子足迹所至湧出蓮花,天空有二龍踴出,在虛空中口噴清泉,爲太子沐浴。

  這消息傳報到迦毗羅城的王宮中。淨飯王聞知,立刻趕到藍毗尼園,看見太子身現黃金色,叁十二相,瑞應殊異。自然歡喜萬分。回宮後就召請有名的婆羅門,爲太子議立名字,衆婆羅門共議結果,對淨飯王說:“由太子降生時的種種祥瑞看來,太子應名爲悉達多才好!”

  按悉達多,漢語是吉祥的意思。這就是…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