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P9

  ..續本文上一頁于貞觀十九年,年八十四,後世尊爲蓮宗二祖。承其傳者爲臨淄善導。

  善導生于隋大業九年,初出家時誦法華、維摩諸經,貞觀年中。赴西河玄中寺谒道綽,聽講觀無量壽經,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也。”于是精笃勤苦,專修念佛叁昧。後遁迹終南山,時入長安爲四衆說法。善導行持精嚴,一生專弘淨土,道俗從其化者甚衆,永隆叁年寂,年六十九。著有觀經疏,法事贊,觀念法門,往生禮贊,般舟贊等,曰五部九帖。其弟子有懷感,懷恽,淨業等。懷感曾求善導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之疑,導曰:“子若信之,至心念佛,當有證驗。”感乃入道場精虔念佛叁年,果證念佛叁昧,感撰有決疑論七卷。

  禅宗,爲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門。梁武帝時,達摩菩提來華,爲我國禅宗初祖,已在本章叁節略述。達摩傳衣缽于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是爲禅宗五祖,道信弟子中有牛頭法融者,傳頓教法門于慧方,慧方傳法持,法持傳智成,智成傳慧忠,世稱此法系爲牛頭禅。自法融至慧忠,世稱牛頭六祖。

  承道信衣缽者,爲黃梅弘忍,弘忍在蕲州黃梅山弘化,于唐高宗鹹亨二年傳衣缽于曹溪慧能,後四年寂,壽七十四。慧能爲禅宗六祖。

  弘忍弟子中,著者除慧能外,尚有玉泉神秀,並與慧能形成南頓北漸之二派。神秀東京尉氏人,少覽經史,博學多聞,既而奮志出塵,髻染受法,師事弘忍。弘忍寂後,秀住江陵當陽山,道譽遍天下,則天武後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親加跪禮。京邑士庶禮谒者日以萬計。中說令張說嘗問法執弟子禮,退謂人曰:“禅師身長八尺,龐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秀寂于神龍二年,世尊爲北宗之祖,其後有五臺巨方,崇山普寂,京兆義福等,各弘傳所承。

  六祖慧能,南海新興人,少孤貧,采薪養母,一日入匝,聞人讀金剛經,問其所得,乃谒五祖弘忍于黃梅,遂受衣缽,世稱其法系曰南宗禅。慧能門下弟子四十余人,就中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荷澤神會,永嘉玄覺,南陽慧忠等最著,稱爲慧能門下五大宗匠。其後由行思及懷讓門下更分爲沩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等五支,當于下節詳述。

  密宗成立于唐代開元之世,此宗系依真言陀羅尼之法門,修五相叁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西晉帛屍梨密多羅譯大孔雀王神咒經開其端緒,至唐玄宗時所謂“開元叁大士”者東來,始盛弘密教。開元叁大士者,善無畏,金剛智,及智之弟子不空者是。

  善無畏叁藏者,中印度烏茶國國王,舍王位出家,從那爛陀寺達摩掬多受瑜珈叁密教。于玄宗開元四年抵長安,玄宗禮爲國師,敕居西明寺。五年,奉诏譯經,先後譯出密部經典多種,于開元二十叁年寂。

  善無畏抵長安後四年,金剛智聞中土佛法崇盛,偕弟子不空泛舶來華,開元八年抵洛陽,敕迎就慈恩寺,自是在洛陽長安間,廣弘密教,並譯經典。不空依金剛智口授作金頂義訣。後金剛智寂于開元二十九年,不空寂于代宗大曆九年。

  盛唐之世,佛法之盛,代無倫比。唐代帝王之興佛寺,問佛道,供浮圖,迎佛骨者,不勝彈述。唐六典載,其時天下僧寺總五千叁百余所,私廟蘭若不與焉。然至唐武宗時,會昌法難起,佛教複遭一度摧殘。

  武宗繼文宗即位,師事道士趙歸真,崇信道教,歸真乘寵,每排毀佛教非中國之教,宰相李德裕亦輔成其事,會昌五年,帝遂下毀寺驅僧之敕。凡毀佛寺四千六百余座,蘭若四萬余處。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旁及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徒衆,皆嚴令還俗。會昌六年,武宗崩,宣宗即位,杖殺道士趙歸貞等,敕恢複佛教。然其時已屆唐末,國勢漸衰,佛教亦無複往昔盛況矣!武宗之後,曆唐末五代而至後周,百余年間,各宗皆衰,惟禅宗較盛,故宋代之佛教,又于此植基焉。

  五、保守時期

  唐末藩鎮割據,戰亂頻仍,五代十國,王朝交疊,此時也!佛寺荒廢,經籍散逸,隋唐間鼎盛近叁百年之佛教,至此零落殆盡。盛唐之際完成及興起之各宗,亦莫不衰息。惟禅宗一宗,以其構居深山大壑,標榜教外別傳,自六祖惠能之後,兩幹開基,五華結實,獨盛于世。

  在此糾擾戰亂之局勢中,地處江南之吳越國王錢缪錢椒,尊崇佛教,故吳越一地,佛教獨盛。尤以天臺山位于吳越境內,故天臺一宗,尤盛于斯地。至五代之末,後周世宗柴榮,性不喜佛,即位未久,即诏禁私度僧尼,廢天下無敕額之寺院叁萬一百叁十六所,民間之銅像鍾磬钹铎之類由官司收買以鑄錢。此即世稱佛門“叁武一宗”法難的一宗之危。佛教遭此危劫,曆代高德之章疏散佚至夥,且佛門人才寥落,自此益趨衰微。

  陳橋兵變,宋太祖代周而有天下,統一中原,結束五代十國之混亂局面,太祖志在振興文教,故佛教亦有欣欣向榮之勢。太祖曾敕諸路,後周世宗所廢而未毀之寺院,聽存;既毀之寺,所有佛像,許移置留存。複度僧八千人,建佛寺多所。

  開寶四年,太祖遣張從信往益州雕大藏經版,至太平興國六年竣工,凡四百八十一函,五千四十八卷,此爲我國佛藏刻版之嗃矢。

  太宗當國,亦厚佛教,其時西僧來華者頗衆。太祖時曾有曼殊室利來自中天竺,至此施護,法天,法遇,天息災等相繼東來,太宗乃于太平興國寺側建譯經院以居之,于是中斷二百余年之譯經事業複告恢複。後太宗賜名譯經院爲傳法院,更于其西偏建印經院,譯畢之經,即在院雕版印刷。太宗並應天息災等之請,選童子惟淨等十人送譯經院受習梵學,以使譯經事業不至斷絕。惟淨者,南唐後主李煌之族侄,研習梵章,通其奧義。未幾,任梵學筆受,賜光梵大師稱號。惟淨于梵學頗有發明,譯經亦夥。

  其時吳越臣服于宋,兩浙僧正贊甯隨王入朝,賜號通慧大師。贊甯著有宋高僧傳叁十卷,叁教聖賢事迹一百卷,內典籍一百五十卷。

  真宗之世,並隆叁教,亦崇佛法。時天竺僧法護者來華,譯經多卷。帝並以宰輔詞臣,兼爲潤文。計自太平興國以來,所譯經律論共四百叁十卷,悉編入大藏。

  至宋徽宗時,稍有排佛之舉。征宗者,北宋昏庸之主也!信奉道教,禮道士徐知常,並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政和六年,诏于道箓院燒棄佛經。宣和元年,诏改佛爲大覺金仙,菩薩爲仙人大士,僧爲德士,尼爲女德士。其意在使佛教從道教之風,而使佛道合而爲一也!然是事爲時甚暫,宣和二年诏複僧尼形服,去德士稱號,複稱爲僧。

  此時佛教,各宗皆衰,惟禅獨盛。禅宗之在唐代,至慧能神秀,形成南頓北漸二派,慧能門下甚盛,然至唐代末葉,亦漸寥落,惟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二支,繁衍傳世。其在懷讓法系者,懷讓傳馬祖道一,道一傳百丈懷海,懷海門下分二支,一爲黃檗希運。希運傳臨濟義玄,是爲臨濟宗之祖;一爲沩山靈佑,靈佑傳仰山慧寂,是爲沩仰宗之祖。

  其在行思法系者,行思傳石頭希遷,希遷傳天皇道悟,及葉山惟俨。惟俨叁傳至曹山本寂,爲曹洞宗之祖。道悟叁傳至雲峰義存,義存門下二支,一傳雲門文偃,爲雲門宗之祖。一傳玄沙師備,師備傳羅漢桂深,桂深傳法眼文盆,爲法眼宗之祖,此即爲禅宗五家。至宋代,臨濟宗之石霜楚圓門下,有黃龍慧南,楊岐方會,開黃龍楊岐二派,與前五家並稱五家七宗。

  宋初有永明延壽禅師者,住杭州永明寺,系法眼宗之高德,以禅師而兼修淨業,著有宗鏡錄百卷。高麗國王覽其言教,遣僧叁十六人從師受法,歸國後各化一方,于是法眼一宗盛行海外,而中國遂絕。

  宋代禅宗,以雲門,臨濟二支最盛,雲門法系有雪窦重顯者,住明州雪寶山大興法化,稱爲雲門中興。其門下有天衣義懷,住越州天衣寺,光大雲門宗風。臨濟門下,宋景祐年間,黃龍慧南在南昌黃龍山弘化,法席頗盛,其後有黃龍祖心,東林常總,寶峰克文,一脈相傳,門葉繁茂,遂成黃龍一派。另有楊歧方會住袁州楊岐山大樹法幢,門下有白雲守端,保甯仁勇等,與黃龍對峙,成楊岐一派,之後此派法系不墜,宗風頗盛。

  有宋一代,除徽宗稍爲排佛外,累代皆保護佛教。然遼金興起于滿蒙,西夏建國河西,徽欽被虜,高宗南渡,終于偏安一隅,以至爲元所滅。

  宋未滅前,北方契丹諸主,亦多崇佛。遼史道宗本紀稱道宗“一歲而飯僧叁十六萬,一日而祝發叁千。”如今者遼甯遼義縣奉國寺,山西大同之華嚴寺,皆爲遼代舊刹。

  成吉思漢興起于蒙古,四傳至忽必烈,滅宋而統一華夏,是爲元世祖。元世祖設宣政院,專掌釋教僧徒。然元代所崇信者,實爲西藏之喇嘛教,與漢魏六朝唐宋相傳之佛教迥異。且喇嘛教因受特殊之保護,其徒衆病國殃民,無所不至其極。中土僧徒,唯有“摳衣接足,丐其按顱摩頂”而已。故元代實爲我國佛教最黯淡之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少孤貧,入皇覺寺爲僧。元綱不振,群豪蜂起,元璋起兵濠州,十五載而成帝業。故即位後,對佛教頗盡力保護。帝于京師設憎錄司,掌天下僧教事。府置僧綱司,州置僧正司,縣置僧會司,分掌其事。帝鑒于元代佛教之流弊,故凡欲爲僧者,須經考試經典,給與度牒,不許任意出家。出家者亦應避俗修禅山中,洪武二十七年敕禮部榜示中有雲“凡僧之處于市者,務要叁十人以上,聚成一寺。”又曰“僧有妻者,許諸人捶辱之”。並榜示天下各寺,凡輕慢佛教,罵詈僧侶者處罰。

  太祖曾集大德于蔣山校刻藏經,世稱爲南藏。成祖永樂十八年,複重刻于北平,世稱北藏。其後明武宗好佛,學經典,遍達梵語,自號大慶法王。然明世宗即位,溺于道教,嫌棄佛教,毀宮中佛像凡一百九十六座。後以服道士王金守所獻丹藥,毒發而崩。

  有明一代,隋唐諸宗多半佚傳,禅宗亦唯曹洞,臨濟二宗尚存,然明末雲棲株宏,憨山德清,靈峰智旭諸大師繼出,或倡禅淨一致,或說性相融會,或論佛儒合一,乃使冷落佛門,複有一番氣象。

  雲棲袾宏,又稱蓮池大師,杭州仁和人,初爲諸生,以學行稱。叁十二歲出家,曆遊…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