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提倡人間佛教圓修世出世法

  提倡"人間佛教"圓修世出世法

    我們佛教以慈悲爲根本,發菩提心,其歸趣在利他。《法華經》中講說的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的事迹,應成爲我們佛子的榜樣。《楞嚴經》中說的:"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是菩薩利他的行願,《本生經》裏說到菩薩在叁大阿僧祗劫中,爲度衆生,不惜財物,不惜身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對那些只求自利的人來說,應是當頭棒喝。

  抗日戰爭期間,太虛大師從南洋訪問歸來時說:"南傳佛教是小乘,行爲是大乘;中國佛教教理是大乘,行爲卻是小乘",一語說出了要害。太虛大師是"人間佛教"的最先倡導者,他早在叁十年代就提出整頓僧伽製度,興辦僧伽教育,提高僧伽素質,倡導以濟世利人爲宗旨的"人生佛教"。但由于時代的限製,他的思想並沒有得到很好地推行。

  1983年12月5日趙樸初居士在中國佛協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報告中指出:在當今的時代,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並指出它的基本內容應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佛子們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人間佛教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我們一定要本著"人間佛教"的積極進取精神,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多做功德。

  佛教的修行總是"自利利他"爲方便的,我們要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以建立人間極樂。利益人群的世事做好了,也就是給我們的出世事業積累了福慧資糧。佛教是圓融無礙的,它的修習也總是世出世法互資的。例如看起來是專爲自度的禅修,在稍有心得之後,我們的智慧就顯發出來了,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做入世事業就易于成功;善事辦得更多更好,又進一步爲我們出世積累了更多的資糧。同樣淨土宗行人要想生品高增,也要有善根、福德、因緣,故知佛法的世出世法無二無別圓融無礙,學佛者也不應妄生分別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